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03 16:57:19瀏覽33|回應0|推薦0 | ||||||||||||||||||||
1-1.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以來,在五濁惡世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降生娑婆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佛,只為了度化我們這些「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擯來集此」的愚痴眾生,因為「厚重煩惱,行於邪見」、「離諸善業,專行惡業」、「重惡之罪,積如大山」的我輩,是「一千四佛所放捨,大悲不成」的難題;諸佛皆「願取」淨妙之國而「捨放」此弊惡之世,讓我們繼續「流轉生死,受諸苦惱」而無救護、無依止;釋尊卻於我輩生大悲,而發願未來成佛之時,一切「五逆、行邪、造罪」的眾生,命終皆「生我世界」。 1-2.這樣的誓願,類似阿彌陀佛;而《阿彌陀經》十方諸佛,也同聲讚嘆釋尊,「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有兩層:1.自覺:「行此難事而成佛」2.覺他:「為世間說難信法」。此處提及「賢劫」千佛,釋尊乃第四;應身只八十餘年,所度有限,而千佛相繼出世又入滅,中間多劫讓乃「無佛」之世,眾生無緣見佛。為此,釋尊於聖道諸行之外,特為眾生別說淨土門,將諸佛所放捨而釋尊未度盡的罪苦眾生,轉托於:超發大願,久已成佛,常住西方淨土「今現在說法」的阿彌陀佛—對此界眾生,這是最可靠、最安穩的。何況,此二佛的宿緣也深密而複雜,且一佛等同一切佛,諸佛亦是無量佛。 2--聖道門是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不發大心,不能成佛)。 淨土門是厭欣心+三心 (不生淨土,難發大心);修五正行,念佛不捨。 道次第:厭欣心→菩提心(願生:成佛度眾)→三心(深信:稱名必生)→一向專念→四修。 信心之體是於「稱名必生」無疑。三心,五念,四修,最後唯一「專稱佛名(念佛三昧) 」。信娑婆之苦及淨土之樂,而發一念厭欣,則舊業永不犯,善心永不退,以此念佛乘佛力而生淨土,成佛度眾。 3--以厭欣心(機法二信)為基礎,即具三心而起行。《觀經》以「厭苦欣淨」為發起序, 「厭欣心、菩提心」為總安心,「至誠心、深心、迴願心」為別安心。由厭娑婆、欣極樂,發起「菩提心,三心」而起行,信知「本願不虛,稱名必生」而一向專念(恭敬.無餘.無間.長時)修,命終必得往生淨土--此乃他力之三心: 彌陀:發而無發(果德迴向)-菩提心(以法攝機)-佛喚歸來 眾生:不發而發(因地領受)-厭欣心(由機歸法)-我答歸去 1、心境上厭苦欣淨:求出離、得歸宿; 2、行持上捨聖歸淨:捨自力、歸他力。 4--厭-機(我心、虛妄、穢苦):下品下生(望佛本願,唯勸稱名)-南無;愛不重不生娑婆;無常→苦;眾生看佛如眾生 欣-法(佛號、真實、淨樂):真身觀(佛光普照,唯攝念佛)-阿彌陀佛;念不一不生淨土;無我→空;佛看眾生皆是佛 法然上人: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 蕅益大師:末法凡夫順其業習,堪忍於娑婆之共業,以此為唯一的生存及價值,「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若無欣厭之行,不能得度。 5--凡夫、外道之厭欣,或求獨樂自了,而淨土門乃大乘法,是厭欣心+菩提心,《往生論註》:「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此乃乘佛本願的他力菩提心,是凡夫所能的易行道。兩種迴願心: 往相:《四帖疏》「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還相:(22願)「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 若信「本願稱名」,縱然生前未發菩提心,亦不礙往生;往生之後,受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的熏習,主伴、依正同一涅槃,必發如佛的慈悲與智慧,而回入娑婆度有情。 6--多數人自己念佛或一起念佛,感到很殊勝,若提及「自信教人信」、推廣淨土門,就覺得心虛、無奈,其實不必。我們每天「念佛」的心念與聲音,就自動在傳播六字名號:1.煩惱凡夫,起心動念都在作惡造罪,若能隨時隨地多念佛,就可減少惡念惡行,身心柔軟而有溫暖,讓人樂於親近。2.念佛人所到之處,彌陀的名號(光明)與本願(功德),就加護當地有緣之人,化戾氣為祥和。因此,至心念佛的人,其身口意自然散發一種佛力攝受的氣息,若加上善意親切的關懷及溫言軟語的勸說,就是在拉近眾生與彌陀的關係,讓阿彌陀佛進入他的心中。 7--
8--死亡(命終)乃無常之極,四大分散,夭喪殞沒;從瀕死(臨終)而正死的過程,依序有三位:明了/明利:第六識(善惡三性心)→ 自體/潤生;第七識(有覆無記心)→ 不明/正死:第八識(異熟無記心);無始劫來結生相續的無明我執,攝受自體而起三種愛:1.境界(我所)愛,對妻子、眷屬、家財之愛。2.自體(我)愛,對自我身命之執。3.當生(後有)愛,對未來生處之愛。此三種為有情善惡受身之根本,若愛欲未斷,則命將盡而心生惱,眾苦相逼,必生三愛,潤未來生之緣。 9--《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五: 臨終有心,必定起愛……潤中有,起自體愛;潤生有,起境界愛。以於死有,不見中有,謂我無有,起自體愛;於中有位,見生處,故起境界愛。 由惑起業,由惑潤生,即由煩惱之滋潤業,而引生未來之果。此惑有二:「發業」,以分別起之煩惱及第六識相應之分別無明,所發之業,通於俱生煩惱。「潤生」,俱生起之惑,與第六識相應之貪,臨終若愛自體及境界,潤「中有」之生,於十二因緣之「愛、取」,潤五果之種子,令生現行。境界愛、自體愛為助,當生愛為正。《法然上人全集》: 眾生臨命終時,百苦交煎,身心不安,惡緣外引,妄念內催,「境界、自體、當生」之三愛競起;第六天之「魔王」,正當此時,顯現威勢,成為阻礙。 10--彌陀之愛:隨感即應,影臨東域;立撮即行,不曾等待。所謂十劫的等待,是凡夫的分別心;若論其實,佛心中無劫亦無待,長伴眾生身旁,永在眾生心中;若眾生緣熟,福至心靈而一念覺察、起信,乃知生佛不離,機法相應,什麼時節歸命往生,都恰好,準時。 彌陀救度的加速:端坐結印→立身垂手(仰掌)→彎腰授手(托掌)→箭步立撮(三指) /顯攝--淨土 佛力無所不在,眾生業障多災 \冥加--聖道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