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蓮臺山/淨宗學苑
2023/04/01 15:29:15瀏覽115|回應0|推薦0

蓮臺山/妙音淨苑/淨宗學苑

創立人:廖榮尉 居士

學苑創立:1995年。

淨苑創立:興立:2005年。落成:2011年12月11日。

創立宗旨:無所祈求,無功辦道,唯願有緣,同生淨土,共成佛道。

教學宗旨:教以般若,觀法實相;行以念佛,求生淨土。

教學原則:智慧的教育、慈悲的關懷、嚴明的紀律。  

教學制度:秉持佛陀教育正法教學,訂定修學制度,依教奉行。

教學願景:學苑之圓解,淨苑之圓行,願諸同倫得生淨土,圓證菩提。

教學別:梵博、梵碩甲、梵碩乙、菩提、蓮花、淨蓮、公館(苗栗)、台中分苑、 台南分苑、高雄分苑、函修(第1、2、3、4屆)

學苑地址:新北市三重區重新路五段609巷18號7樓之三

淨苑地址:苗栗縣獅潭鄉竹木村大興窩20之6號

【疏文】

我佛慈悲憫蒼生   無量眾苦迫身心   業浪苦海永沉淪   由是因緣興出世
講經說法度含靈   我聞法方知曉   人身難得法難聞   濁惡末法難更甚
妙音同倫堪甚幸   得聞佛陀正法輪   落實印祖之教誨   立佛知見如城壘
不惑邪魔與外道   印祖誠是如來使   勢至菩薩之應身   妙音淨宗之修學
傳承印祖教法印   戒善三年培信根   般若五載啟正智   教理十寒圓解悟
悟後淨行方果證   叢林成就於行果   同倫圓具教理因   進須叢林精勤修
如是因緣成熟際   我佛慈悲妙示現   娑婆世界閻浮提   中華民國臺灣省
苗栗獅潭關牛窩   聖地妙現九蓮臺   阿蘭若名蓮臺山   勢至菩薩之道場
蓮臺妙境殊勝曰   群山來朝妙蓮臺   龍騰躍昇祥雲蓋   左輔祥龍湧蓮池
右弼瑞虎繞經行   獅子蓮座宣妙音   妙法音聲廣度眾   智登蓮臺淨行者
蓮臺念佛時勤修   彌陀法音常宣流   忘卻世間凡塵憂   離垢心淨身清幽
人人念佛得自在   蓮胞朵朵香潔光   上善聚會蓮臺山   共乘彌陀大願船
願船滿載離苦海   同歸西方安樂剎   圓證不退速成佛   乘願回入虛空界
還以念佛普度眾   願關牛窩蓮臺山   眾神及有緣眾生   共享同修勝法緣
願四生九有含靈   同歸於淨土法門   願八難三途有情   共入彌陀大願海
 ............... 

 廖榮尉-簡介

蓮臺山妙音淨宗學苑/妙音淨苑苑長廖榮尉居士淨緣.竹心,以淨業凡人自居,1954年生,嘉義人。家業務農,家鄉位於偏僻山上,自幼生長於清困家庭,侍親至孝,兄弟姊妹和睦,手足情深,里鄰稱頌,幼時幫忙農事之餘,勤奮好學,天資聰穎,以優異成績考上醫專,畢業後開業,從事醫事檢驗工作。至中年有感人生苦空無常,感念娑婆眾生之苦,更惦念父母之生死大事,祈願父母終老生西,是以淨土念佛助緣父母成就生西道業,30年前,學佛伊始,即師承印光大師法脈,潛研金剛經、楞嚴經、淨土經論印光大師文鈔佛教經典鉅著,在四法依之信念下,粹取精華,次第勤修,匠心獨到,以期利益眾生。1995年創立妙音淨宗學苑,正法道場,開始弘法利生,講經二十餘載如一日,從未間斷,如理如法,為世所罕見,佛門稀有之棟才。廖苑長生活簡樸,行事低調,婉謝供養,摒棄名聞利養之德行風範,感召妙音同倫常隨眾,認真聽經聞法,風雨無阻,修行不分晝夜,菩提道心堅固,影響至深且遠。2001年及2007年起,分別在全省定頻有線電視台主講『金剛經』,備受觀眾稱頌,法喜充滿,並在觀眾極力要求下,自92年起開辦函修,免費寄供DVD及講義資料,以利同倫在家修行,目前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學員遍及全台及離島地區。

2005年,感念同倫10年學佛,菩提道心不退,依願發心建蓋淨修之叢林道場。幾經尋覓,購地苗栗獅潭鄉關牛窩,位居山之巔,因緣殊勝,地理極佳,清幽闢靜。將紀念印光大師之教化籌建大勢至菩薩道場,定名為「蓮臺山妙音淨苑」叢林道場,提供正法修學之同倫清修,真信切願,一心念佛,以期個個臨終無障礙,面見阿彌陀,均蒙佛攝授接引往生西方安樂,圓證無上佛果。廖苑長慈悲為懷,菩薩心腸,樸實不華,親和力強,不失大師風範,備受妙音同倫愛戴,更蒙我佛菩薩庇佑,以及來自各方的肯定與讚譽有嘉。舉凡道場興建各項手續申辦、整地以及規劃種種,親力親為,並訂定志工日帶領妙音同倫上蓮臺山工作,日復一日,流血流汗,任勞任怨,不眠不休。爾來,諸多瑞象,象徵未來蓮臺山菩提道業興盛必殊勝無比。

淨苑叢林道場於2011年12月11日佛誕日舉行落成典禮後啟用,請參閱淨苑落成殊勝因緣;復於2012年2月5日舉行叢林梵修開學典禮,梵碩、梵學、梵備班等啟動一流講經堂正式上課。目前廖苑長每週在台北苑本部以及蓮臺山講課外,每單數週五在台南、週六上午在高雄、下午在台中、雙數週六在苗栗公館講課,弘揚正法不遺餘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6ccc7d15&aid=17876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