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西方極樂?人間淨土?
2021/01/31 20:43:35瀏覽660|回應0|推薦2

西方極樂、人間淨土象山(淨)慶2021.3

近代以來,或許受西方人文(本)主義思潮的影響,以人類所生存、活動的人間為唯一真實可感的場域,因而主張所謂的人間佛教,並倡建所謂的人間淨土,為達此目的,不探究佛法的實義、只推崇世俗的價值,而將信眾(的知見)縛著、限縮於地球人間,既不求出離三界火宅,也不願往生他方淨土。這可說是一種誤導自己與他人的想法。

善導大師:「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娑婆人間,是共業眾生的償業受報之土,苦多而樂少;又因環境(五欲六塵)的汙濁,易令人染著而造業墮落。因此,各大宗教都勸人捨此穢土而升上天國。但天界眾生忙於享福受報,沒時間也沒心情修行,到了五衰相現,仍不免墮落。只有諸佛之本願所成的淨土,才是超越三界,清淨無漏的;而多數經論所說,十方淨土中,最殊勝圓頓、最直捷易行,且與娑婆眾生最有緣的,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任何人只須信受、願生,而稱念佛名,一世即得往生,到彼必致成佛,永無天上人間之善惡升墮的危險。且,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更容易;宋.楊傑《念佛鏡.序》云: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娑婆,穢土也;極樂,淨土也。娑婆 之壽則有量,彼土之壽則無量矣;娑婆備諸苦,彼土則安養無苦矣;娑婆隨業輪轉生死,彼土一往則永證無生法忍,若願度生,則任意自在,不為諸業轉矣。其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而眾生冥然不知,可不哀哉!

 五濁末法的娑婆,共業雜染,如何土淨?煩惱深重,如何心淨?一般的說法,是以「自力」修持而淨其心,這可說是事倍而功小;且人心反覆,「五戒」不能守,如何再世為人?「十善」不能修,又如何上升天堂?天上人間去不成,就只能下墮三惡道;如是,長劫不出三界,永久輪迴六道,煩惱眾生度不盡,人間永難轉淨土。既如此,何不放下人云亦云、不切實際的「人間淨土」,而信受諸佛所說,真實而可靠的,乃是「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 現生不退」的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若能深信切願,稱佛名號,則生前稱為妙好人,臨終往生安樂國,光明遍照人間世,蓮胎普及眾生界。要達到此目標,自力難成,他力易行。以念佛為重心,並於生活中隨分隨力的行善止惡、閑邪存誠。印順法師<論「西方不是菩薩所應去的」>

佛法是有無邊方便,適應不同的時地情況,不同的根性好樂,而又是圓備眾德以歸趣一極的。從菩薩的根性不同說,有人行而向菩薩行的、有天行而向菩薩行的、有聲聞行而向菩薩行的;有信願增上的、有慈悲增上的、有智慧增上的。

龍樹菩薩說:「有菩薩以信(願)精進入佛法,樂集佛功德,生淨土中」。所以修普賢行,發心迴向西方淨土,即是信願增上的菩薩,也即是所說的易行道。求生淨土而能發菩提心,怎能說他不是菩薩行?……

古代重智證的禪者,以為西方在十萬八千裡外,勸人不必外求。也如一分重信願的淨土行者,以為「南無阿彌陀佛」,一味阿伽陀藥,學佛儘此就足夠了!當然,從全體佛法來說,這是有所見而有所蔽,算不得圓正。……

人人求生淨土,而對於現前的穢土眾生的苦難,特別是當前的人類苦難,卻充耳不聞,熟視無睹。慈悲,似乎非要等到再來娑婆不可。為慈悲為本的佛法住世,為佛法的利益人間著想,此時此地的菩薩,也應該為苦難的此土,苦難的人類,發發心,想想辦法了!

以慈悲為本,而針對偏重信願的說法,是不了義的,卻有著對治作用!……淨土行者如能做到求生淨土,而不放棄當前的責任,盡量慈悲利濟,積集淨土資糧。

這是針對某些自認為(或被誤導)「學佛,只須做好人、做好事,就可以了;不必往生西方極樂」的學人,方便的勸說:好人、好事,是「五戒十善」,若做得及格,來世或能再生人間或上升天界;這是人天善法,學佛的基礎,雖不出六道,也值得隨喜!但現實上,持戒、行善的標準很高、行持很難,煩惱深重的我們是否耐得住、做得到?若因往世的福薄、智淺,至今又多造身口意惡業,命終之後,只有下墮三惡道,受無量苦了;仔細想來,豈不可怕?古今中外有多少聖人賢者、仁人君子,乃至於眾神天使、智者先知,千秋萬載、前仆後繼,以身示範、以口說教,卻改變不了愚迷的人心,淨化不了濁惡的人間,終究只能勸人「放下」身心五欲的執著,「捨離」娑婆五濁的妄想,去一個全然不同於人間的他方樂園或淨土。時至今日,歷史可鑒,若還耽著於人文價值,夢想於人間樂土,並以此欺瞞眾人,既不能為人或升天,又不願往生極樂,卻一起流轉三塗,那就可悲了。

還是趁早認清:我是三業愚惡的凡夫,自修不成、自救不得,除了「信受彌陀救度﹐稱念佛名、乘佛願力,往生彌陀淨土」之外,已無路可走,無處可樂了。南無阿彌陀佛

 

附記:出外用餐時,常留意各家素食店的宗教特色,這其中,一貫道餐館內懸掛、張貼的牌匾、書文,如<道之宗旨><禮運大同篇><百孝經>有深厚的三教傳統思想,在這個過度標榜近現代西方的世俗價值觀(科技唯物論及個人自由化)的社會,這種似乎不盲從時代潮流而有點食古不化的堅持,頗讓人感動其擇善而固執的勇氣與風格,每次在店裡吃著美味的素食,讀著懷古的文句,如「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重師尊,信朋友,和鄉鄰,改惡向善,講明五倫八德,……洗心滌慮,借假修真,恢復本性之自然,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白水老人但須繼我志,何須求我身」……,忍不住隨喜讚嘆,這一類看似古典的道德訓誡,其實是人格與修養的實質,也是宗教與修行的內容,給人際關係溫暖與希望,縱然一時做不到,卻應存之於心而薰習之,可長養自他的善根與福德,何樂而不為? 甚至可以說,這其中的理想,或許也是一種”人間淨土”的俗諦呈現。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