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3 08:54:56瀏覽2348|回應2|推薦13 | |
虎尾助念團邁向第十七年 虎尾助念團於84.1.27成立,首任團長為許煌汶居士,副團長丁萬富居士,成員為居士,來自於佛教各道場的信眾。99年度助念次數為291次,16年來助念次數已達2,778次,從近3、4年助念次數觀察,今年助念可能突破3,000次。 雖然成員們行事一向低調,也不曾文宣張揚,也不願媒體報導,但在雲林地區確實有一些名氣,尤其佛教信徒間更是奔相走告。該團助念對象只問家人是否配合一起念佛,沒有太多的限制,該團也不收受紅包或饋贈,如果需開車載人前往助念,車子及油資皆是成員自己發心。極少數在找不到自己成員開車,才請喪家備車接送。成員的願力及發心,在現實功利的社會委實難能可貴。 團隊的經營由成員選出的團長領導,團務的處理大部分由幹部開會決議形成一種規範。為了使該團體能永續成長,也建立成員全年助念次數不及全團助念總次數30分之1者,得由幹部會議決議後,提請團員大會議決退會的陶汰機制。對年老成員或特殊情況不能符合規定者也有寬容的保留規定。在不是同一師門的居士團體,其經營更是不易,能安然走過16年,資深的團員表示:的確很意外! 從最近4年的統計資料顯示,96~99年度助念次數為1,039次,平均:每年助念260次,其中助念8小時以上者為12次,占4.61%;6~7小時者為48次,占18.46%;4~5小時者為71次,占27.30%;1~3小時者為129次,占49.61%;助念時間超過4小時以上者機會約5成。 助念時數的多寡,通常主家在家人臨終後,要把握第1時間就要通知助念團,因為該團設定助念對象是8小時以內往生者。其次是助念團人力派遣的問題,該團成員四成以上都有固定職業工作,其餘成員也有個人事務處理,尤其成員大都會參加附近道場的共修或活動,所以人數雖然將近200人,但剛剛好有時間去助念的就有限,所以能去助念或是被助念都是「因緣俱足」,難得。但從99年統計資料來看,也看到特別發心助念的人,前五名的分別為230、204、137、136、103次,當然也有人(資深團員及病者除外)僅念4、5、6次,相去差懸殊極大。 助念時間大多在上午六時至晚上十二時,因為深夜助念涉及許多顧慮因素,所以往生後時間點若能符合上開時段最好。個人以為往生時間最好在下午2點左右最佳,因為人力較好派遣,下午6點後下班的人就可以排班助念,但往生時間是不能掌握的。但從經驗來看被助念的人或家人,雖然與助念團成員並不熟識,也會很順利的排上七、八小時助念,這大概涉及往生者的福德吧! 虎尾助念團設於雲林縣虎尾鎮,成員大多居住於虎尾及臨近的鄉鎮土庫、斗南、二崙、西螺,比較特殊的偏遠的四湖鄉也有一班人力,而人口數最多及佛教道場最多的斗六市,卻只有1人參加該團,怪怪的令人好奇!從人數來看,94~99年度這6年的該團成員平均人數為193人,而且人數一直維持不增不減,這是一項「警訊」!就老化的成員愈來愈多的情況下,幹部多年來都是老面孔,顯見傳承已出了問題。而新成員的加入及幹部的培養都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事,否則較年輕的成員負擔會愈來愈重,勢必危及該團的維繫與進展。 助念團的成員老老實實的念佛自修,對助念團則出力甚至出錢,遇有機會則熱忱助念,不求掌聲與回報,都令人肅然起敬。全國以助念為目的成立的社團並不多見,農業小縣的雲林竟有這群默默耕耘的念佛人,學著彌陀大願行大悲行,真不愧為彌陀使者!念佛人一心求往生,而欠缺社會關懷,是給一般人的印象,他們卻在福德與慧行上,無私無我的精進增上,給臨終者身心安定的力量,給哀傷的家屬們安頓的力量,生亡兩利,連阿彌陀佛看了都會高興的點頭說:「善哉!善哉!佛子可教矣!」 十七年來有念佛人是這樣在修行,他們在寫歷史,他們樹立了念佛人的菩薩典範。(2011.01.09.)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