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0/31 22:36:32瀏覽2193|回應14|推薦78 | |
我記得張曉風有篇散文叫「唸你們的名字」,講述的內容大概是父母親賦予孩子的姓名都帶著「期許」「出類拔萃」「興邦治國」...照此邏輯,舉凡我認識的有「天玉」--玉潔冰清、「智傑」-- 智慧人傑、「台生」-- 台灣出生、「孝義」--孝順正義、「國興」--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之類的……
小時候巷子裡很多老人都叫日本名,後來我家搬到眷村後面的重劃區,加上唸的是空軍軍眷的國中,上述的名字就很普遍。漸漸地國富民強了,取名字的趨勢和流行也越來越多樣,為了避免尷尬的菜市場名「淑芬」、「正雄」,有時我猜也有人刻意選不會唸的字,比如「釗」「燮」,但基本上都有某種正面的象徵意義。
只是上班後不久我就發現科技或外商公司不信這一套,反而特別喜歡用英文名字,常常沒有的人還得硬取一個,所以「文正」不叫文正了,叫Steven,而叫習慣後還真會忘記對方有中文名字,像我完全想不起來我們公司的Eric 到底對應到哪個中文。於是每家公司都出現了Joyce、Melody、Luke、Denny……不想跟別人取一樣的就會有River、Hunter、Boom、Amber…… 等怪名,自認為比較「潮」也「與眾不同」? 後來更乾脆了,有人從小就被父母「有意識」的取個中西合璧的名字,我身邊不乏「海倫」、「瑪格」、「約翰」等… 想當然而署名就是Helen、Margaret、Jean John,且越來越多。
我們不知不覺有了「洋名」,偶像明星也都這麼做,在電視上侃侃而談自己叫Emma、Elly、Simon的小孩,彷彿這是常態,彷彿這是與世界接軌的通道,但這到底是為了簡單方便,還是無感的文化失根??不禁恍神了,在這個突然變涼的夜晚……
我在法國上課的時候,老師M.Gomez喜歡點我,他自認為小捲舌的「淑」他發的特準,音聽起來也好,原因來自第一堂課他讓我解釋我名字所代表的意思,本自以為很「俗」的字,在他聽明白後都變美了,從此他沒忘記我,同學也沒有,我再也不是Annie、Sophia 、Isabella……之一,我再也沒有了洋名字。
2019/10/31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