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僧俗與素葷
2018/08/31 14:19:02瀏覽478|回應0|推薦0

【僧俗與素葷】    

圓濟惠忠禪師撰寫

出家為僧,在家為俗,出家的目的是為了遠離世俗塵勞的干擾,深居蘭若與僧伽一同在師父的教導下,努力修行以期明心見性、覺悟成佛。如果出家隻是為了逃避世間的煩惱,根本不是為了修行,就完全沒意義了。另外有些出家眾每日隻是禮佛、誦經、拜懺、超度亡靈,這不是出家的目的,隻是虛度光陰而已。  在家居士不能避免世間的各種俗事,若能於空閑時努力參究經典中佛說法的意旨,或是專注於公案(話頭)上,不了解則請益師父,如此雖不能如出家眾全心修行,但是較之上述出家眾更殊勝。所以真修行者才能被稱為真出家人,不論剃度與否。  

僧與俗本體上無差別,本來平等,不能說僧的地位高於俗。但是因為尊敬出家眾的出世修道精神,而將其置於在家眾之上。若是出家而不修行,甚至智慧遠低於在家眾,又如何能自視己高於在家眾呢?自古至今皆存在這種現象,如今更變本加厲,許多年輕人出家是因為這是一份好職業,不用辛苦工作卻有豐裕的供養,還受在家眾的禮拜尊敬,而且隨時可還俗,這種心態實在要不得。佛教就是如此敗壞在這些不良僧眾手中。末法時期不思如何振興佛教正法,卻還雪上加霜,真是令人嗟吁。先聖有言這些出家眾虛受供養,后世都要披毛帶角來還債。 

自古以來在家居士修行悟道者眾多,出世講經說法者亦眾多,最早期的即是與菩提達摩同時期的傅大士。他雖有妻室及二子,但於覺悟后度妻修清淨行,並廣弘維摩禪法普度眾生,眾多弟子中出家在家皆有,遍受僧俗所禮拜供養。梁武帝還請他至皇宮宣講《金剛經》,他是真出家人。如果一個人隻著重外相,認為隻有現出家相的僧人才是佛教的代表,而貶低在家居士的地位,這已違背了《金剛經》所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的教導。所以一個見性覺悟的無心道人,包括在家居士都是佛教的代表,甚至還是續佛慧命的大善知識,如佛的大弟子大迦葉和中國禪宗的六祖惠能,皆是以居士身接受法脈的傳承,並對宏揚佛教作出重大的貢獻。 

真修行人不在乎食物是齋素或是葷腥,隻要能支持肉身,讓自己有健康的身體去完成明心見性的大事。吃葷腥並不是殺生,真正的殺生是殺害自己這尊佛。當你隨著妄念或惡念去造業時,你就是真正的殺生,你的佛性當下消失滅盡,你已墮入三惡道之中。釋迦佛覺悟時說人人本來成佛,隻因隨妄想與執著造種種業,才會由佛位下墮至六趣法界輪回。除非因身體健康必須食素,堅持吃齋素與堅持吃葷腥是沒有不同的,皆是以執著的繩索綁縛自己,那又如何能自在成佛呢?佛教勸人吃素是一個方便,令初學佛者常養慈悲心,葷食者勸吃三淨肉,但是對於一個無心道人而言,素食或葷食對他已沒任何意義,因為他已了解認清萬法的真面目。 

達摩祖師有言「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雲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若能明了上面所說,才是持齋素及不殺生的真正意義。

因為您的分享,將使更多人有機會認識祖師禪法,謝謝您!

因為您的按讚,將使更多人有機會認識祖師禪法,謝謝您!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7614233&aid=11474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