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1/08 08:41:47瀏覽117|回應0|推薦2 | |
拜託吳曉雲處長下不為例了! 看到張龍德秘書長為文化處 出版的「戰地之框公開推薦「戰地之框」 文情並茂的「戰地之框」讀後感 我笑了 ** 其實這本書不過是吳曉雲為文化處促銷業績的其中代表作 基本上「戰地之框」全書假「戰地」之名闡述馬祖戰地政務戒嚴年代往事 在我看來這本書可讀性不高 *** 因為「戰地之框」與自詡為馬祖之子劉亦一個等級 劉亦童年到大學都在台灣生長 對於戰地生活多與長輩敘述有關 劉亦藉此景與在台大受到台文所教授提攜背景 可以在聯合報寫專欄 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大作家 我之所以會拿「戰地之框」做類比 因為「戰地之框」列名三位作者都不是馬祖子弟 也就是沒有在莒光求學過往經歷 更遑論戰地生活經驗 渠等透過在莒光田野調查記錄之後竟然下筆撰稿成書 透過吳曉雲的文化處結集成冊 定價540元 因為之前張龍德秘書公開保薦「戰地之框」 個人認為實在不妥 基本上我所孰悉的張先生小時候就從東引老家遷居台北縣 屬於張戰地童年等於沒有 戒嚴的年代應該沒啥印象 即便開始回到縣府任公職1990年 也就是接近解除戒嚴與終止戰地政務時段 張祕書長之所對相關事務多所了解 何嘗不是他所強調 主要任務負責規劃終止戰地政務及落實地方自治相關事宜。 因為透過手邊資料的整理 基本上與親身經歷過之前戰地生活截然大異其趣 所以張秘書長為「戰地之框」背書推薦 遠不如找吳曉雲處長尊翁依水社長好吧 在我的感覺與印象 或許60歲以上的馬祖鄉親都沒有論述回首話當年的勇氣與實力 但類似書籍作者針對耆老的採訪都能省則省 也斗膽用「戰地之框」虎弄讀者 難到不是一種為出版而創作的錯誤行為? 拜託吳曉雲處長下不為例了! https://www.matsu-news.gov.tw/news/article/226981 「戰地之框」讀後感 文:張龍德
馬祖日報 曉雲說有本書(草稿)希望我抽空看一看。收到書,沒時間一口氣看完,但從閱覽第一頁開始,公暇之餘便不由自主的逐頁詳讀,彷彿過往逾半世紀馬祖史實,從紙上躍然,歷歷在目。書中每一論述,每一訪談,具體而微反映其時、其事,印證兩岸動盪的歷史長河中,馬祖在風雲際會年代,不僅幸運的因隸屬自由中國一方而未遭受大陸黑暗時期的荼毒,反而隨著台灣本島經濟脈動而成長茁壯。其實,書寫馬祖過往並不容易,相較於金門、澎湖等島嶼在明清之前就具縣治規模。1949年之前,馬祖列島僅是福建、江浙沿海數千島嶼中乏人問津的小漁村而已。不可否認,馬祖的改變與發展因於兩岸分治,此所以本書內容以1949前後及戰地政務期間為主,實無可厚非。此外,也由於史實的蒐集不易,僅能藉由軍管期間各個階層、行業代表人物的訪談及口述,對照半個世紀以來馬祖的發展軌跡,以主題方式呈現每一階段的史實與背景,實屬不易。 我於1990年底返鄉服務,其時仍在軍管時期,主要任務負責規劃終止戰地政務及落實地方自治相關事宜。也因此對戰地政務之前及終戰之後的發展有相當程度熟稔。讀完全書,不僅勾起對諸多人事物的感懷與思緒,更深刻體會命運的微妙。今日馬祖整體發展,從二戰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兩岸分治,馬祖因地緣政治,先後在冷戰及兩岸關係陷入困頓時,肩負起反共跳板及緩衝兩岸關係的重責。如今回顧,馬祖的整體發展與島上居民的命運,與每一個環節都有密切關係。 本書名為「戰地之框」,全文篇幅多以戰地軍管期間為主。固然,馬祖今日政經發展與戰地背景及民主自由人士爭取有絕對關聯性。但1992年開始實施地方自治迄今,尤其是民選地方行政首長及各級民意代表之後,馬祖已呈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估不論三十年來經濟、產業及各項軟硬體建設成果,如今的馬祖人已經富裕起來,中位數所得甚至已超越本島多數縣市,民眾自主意識及自信心已非軍管時期所可比擬。 「鑒往知來」,從中國五千年歷史沿革以觀,總是不斷重演分合戲碼,但每歷經一個階段的轉折,絕大多數都以慘痛代價作收。馬祖列島在最近一次的兩岸分合中,總括而言雖是獲益居多。 但在全球化的今日,中國大陸與歐美或亞洲鄰國之間關係良窳,大陸內部的政經安定與否,台灣本島統獨意識的偏移,在在都可能影響兩岸關係的變化與發展。而隨著大環境的趨勢與變遷,馬祖列島又豈能置身事外,處在時代洪流中的馬祖人的命運,也因此充滿了變數與不可預測性。 馬祖的未來是否會如過往,由諸多的偶然串起今日的必然,沒有人能給我們答案。但是,正如同過去面對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只能掌握眼前,珍惜當下,廣結善緣。本書主要著眼於馬祖的過往,但馬祖現階段還在「進行式」,「續篇」是必定要走下去的,這是我輩馬祖子弟責無旁貸的使命,也期待續篇會更精彩。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