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0/02 07:59:03瀏覽414|回應1|推薦6 | |
前言 狗屁教改 一群讓台灣教育萬劫不復的教改 台灣下三濫政客與學者都是幫兇 台灣媒體都不說實話 現在聯合報煞有其事的侈談教改需要檢討?
請恢復既有師範體系的公費生制度與改由考試院代為辦理教師檢定考試吧! 林泉利 看到聯合報用大篇幅報導有關台灣中小學師資改革的爭議,筆者在經歷了在師範體系夾縫中取得一教育界服務一席之地,一直到年前以30年的年紀提早辦理退休。之前非師範體系畢業,所以修畢教育學分學程才能登記合格教師,一路走來可以說是戒慎恐懼,因為隨時被師範體系彆畢業的老師給取代,所以被迫進修與本科系無關的學分,直到後來改為利用暑期進修研究所學分班 。
原本我們的教育體系師資以師範與師大歲所培育的師資為主,但一場410教改之後,整個師培法被破壞殆盡,所有師範生公費生逐一歸零,讓更多大學開設教育學程學分班,也就是讓更多大學生不一定要進入師範體系受教,具備教育學程學分及格證書之後,檢具所學課程履歷一樣也可參加教師檢定,如果通過就可以理直氣壯參加教師實習,當教師檢定與與教師實習都及格後,就可以參加全國教師辦理甄選,一旦獲得錄取後猶如取得鐵飯碗。這就是所謂開放多元師資的北背景。
正因為讓中小學師資開啟多元化的影響,直接影響師範教育內涵,從一前所有都是免學費且保障一定可以當老師,到後來只剩下只有少數公費生,更慘是這些師範生葉參加師資檢定與通過各縣市舉辦的教師甄試才能有一份教職工作。影響所及就是報考師範院的高中生少了,幾所培養中小學教師的院校非紛紛改變既有科系內容..當更多修完教育學程的大學生為了取得教職,,參加校外補習一如準備高普考積極努努力…但總是因為錄取機會不大,所謂的流浪教日漸增多,渠等或退而求次為為屈加入代理代課教師行列….這個結果應該不是李遠哲先生所樂見結果吧!
筆者以為解決亂象,教師甄師不部分讓考試院代為主辦聯合會考,具資格者一樣分兩階段初試與複試,讓成績優異者依志願到全國有缺額學校參加甄選,雖然也試一試定終身,但總比每年扛著行李箱到處奔波報考,猶若儒林外史范進中矩的悲情,應該可杜絕吧!筆者還是希望師範體系的公費生早點回復,讓真正有心服務教育的年輕人可以在經濟無後顧之憂下潛心向學,畢業就具職業保證的前提,讓渠等經過四年最嚴格磨練,或許這種改革後的師培法會更符合基層教育需要吧!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262122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262048
動/師培法30年 培育變「賠育」 2024-10-01 01:31 聯合報/ 記者、張博瑞/台北報導 「師資培育法」自一九九四年三讀通過,開啟師資多元培育管道,一般大學可申請教育學程、辦理師資培育中心,師培精神改為儲備制。然而師培法卅年過去,也衍生師培人力過剩,流浪教師問題,近年又因少子化嚴重,產業磁吸效應,師培成了「師賠」,年輕一輩擔任教師意願低,教師品質愈來愈差,是師資培育的新難題。 兩股力量 促成師培開放 早年「師範教育法」規範教師培育、進修、招生計畫等,在此年代下,師範生享公費補助、保障工作,當教師,被視為翻轉人生的管道,教育部前部長潘文忠、現任部長鄭英耀早年都曾因家境清苦,選擇就讀師專。 大學以下教師 在職人數變化 製表/邱瓊玉 圖/聯合報提供 此後師資培育機構除傳統師範大學、教育大學外,還有各大學「師資培育相關學系」及「師資培育中心」。 台大師培中心教授王秀槐表示,當年師培立法主要受解嚴影響,社會大眾對於大一統的師範體系感到厭倦,想打破教育體系被國民政府單一控制的情形,黨外立法委員及主張多元開放教育改革的學者等兩股力量,成為「師資培育法」最重要的推手,希望透過多元、開放的師資培育新法,取代國民黨政府建立的「師大體系」。 少子化 爆發出流浪教師 教育部前部長吳清基說,師範教育法年代,國內僅三所師大、九所師專可培育教師,「當年很多考生聯考可上台大卻選擇師大。」當年師大英文系分數更是直逼台大外文。 吳清基表示,當年師培多元化是主流趨勢,但學界曾提出建言,希望仍以三所師範大學、九所師專為師培主流,並持續以公費名額保障、維持分發,以此吸納有志之士,但未料被時任在野黨反對,埋下了未來師資供過於求的禍因。廣開大門後什麼樣的人都有,教師品質當然開始良莠不齊。 中正大學副校長詹盛如則認為,回頭看,開放政策沒有不對、走向儲備制也符合專業發展潮流,只是教育部對於未來少子化的分析並無這麼精準,私校又認為辦理師培能衝出就學率,愈來愈多學校辦理師培,儲備量自然過多,最終爆發出「流浪教師」。 近年隨大學師培中心縮減、正式教師職缺陸續開出,不少儲備教師已「上岸」或轉任他職,台灣師資問題卻浮現另一個難題「年輕一輩擔任教師意願低」,教師品質也愈來愈差。 人才打帶跑 教職變備胎 「教育部師資司近年最大的苦惱,就是沒有優秀的人要當老師。」一名大學師培中心教授形容,近年很多人投入教職本質卻是想「打帶跑」,把教職當備胎,多數是在民間企業競爭不過才來當老師。國高中校長都很清楚,近年招進去的自然科技、理工領域教師是什麼狀況,「也難怪老一輩都想退休。」台師大副教務長林子斌也說,優秀的人不來當老師,是現在教育現場最大的困境。 回顧師培卅年,王秀槐提到,「同步模式是否真的適合現在的教育現場?」師培法目前採學生大學入學後同時有主修專業,拿到師培資格後,同步修教育學分,這樣除了對學生的課業負擔非常重之外,學生的心志是否足夠成熟了也是須面對的問題之一。 王秀槐說,如芬蘭、香港採用的「學士後模式」就值得參考,此師培模式讓學生可以在大學專注在本科上,畢業後再進到教育、教學碩士班,減輕學生負擔,也待學生心志更成熟後,再去面對師資培育的訓練,會是更有效率的訓練。本報深入探討師培法上路卅年來,如今遇到了那些困境,解方又在哪裡?
陽光行動/供需脫節 師培中心招生難 2024-10-01 02:04 聯合報/ 記者許維寧、馮靖惠/台北報導 師培開放後,師資培育相關學系招生和師資培育中心招生數量開始攀升,大專校院師培中心鼎盛時期曾有七十多間,但與此同時,又值少子化時代來臨,學生愈來愈少、師資需求逐年降低。台師大副教務長林子斌表示,目前師培中心全台約維持在四十九間上下、每年接受評鑑,很多學校的師培中心已是勉強維持。 師培招生人數 105學年開始下滑 根據教育部統計,師培相關學系、師培中心等兩類型的實際招生人數,一路從九十六學度開始攀升,一直到一○四學年度到高峰,當年共有九二二七名學生修習師培,不過之後就開始逐年降低,一直到一一一學年,實際招生人數僅八二五七人。 師培中心招生 逐年下滑 製表/邱瓊玉、李芯 圖/聯合報提供 屏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任陳雅鈴分析,師培中心招生困難,可能原因包括,新世代對職業價值及工作價值觀的轉變,更關心職涯發展機會。當代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觀,教師社會地位已不若往昔崇高。另外是人口結構變化,少子化是顯在的趨勢及現象,讓教職發展有未知及不確定性。 國立台南大學校長陳惠萍坦言,就南大而言,師培中心未有招不到學生的問題。但是否各校依據教育部所核定名額下所培育的師資生,在其完成學業時,仍有相當的缺額與人力需求,各校難有把握。 關於師資培育中心招不到學生的問題,陳惠萍認為,可以歸因於多重因素的交互影響,主要包括師資需求預估方法的局限性、家長與學生預期就業市場的教師需求下降、教師工作壓力大且社會地位下降、新興產業的競爭等四個方面。 新興產業磁吸 教書不再受青睞 陳惠萍說,根據教育部師資培育審議會第一二二次會議通過的「我國師資培育數量第四階段規劃方案」,師資需求的推估主要依賴人口統計資料、教師公保資料及儲備師資人數。然而,這種方式未能同步考量到各縣市學校實際的人力需求,導致需求與供給之間出現脫節現象。進而影響了師資市場的穩定性,學生可能預期未來就業困難,降低了報考師資培育課程的吸引力。 陳惠萍說,教師職業面臨的管教權受限、工作壓力大及薪資相對不高等問題,使得教師這一職業在學生中的吸引力逐漸減弱。隨著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產業磁吸效應,也使得師資培育課程的報名人數進一步減少。 目前師培遇到最大的問題是「短期內的供給和需求不平衡」。台師大師資培育學院教授張民杰表示,目前用人端,教師聘任權來自各校教評會,若以現有和未來學生人數,難以推估教師缺額,以致每學年教師甄選缺額不穩定,時而暴增時而驟減。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