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20 09:52:29瀏覽6173|回應4|推薦29 | |
有沒有發現,最近一年,記憶體的價格開始暴跌,而過去這些生產記憶體的廠商只要庫存過高,就會發生洪災,火災,記憶體價格又漲上去了,為何這次不一樣了?因為中國大陸加入了記憶體的戰場了。 三星公布2023年一季度財報,利潤暴跌96%,都快接近0利潤了;從去年同期的14.12萬億韓元跌至6000億韓元、不足5億美元,這個比金融危機時期還要慘。這個背後是因為三星三大業務手機、顯示屏和晶片都受到中國企業崛起的衝擊。尤其是三星最大利潤源頭半導體利潤大減。 DRAM的平均價格在去年第四季度暴跌了34.4%,創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而上一季度的跌幅為31.4%。NAND兩個季度也分別跌27.7%、32%,跌幅均創2008年以來最大。DRAM的2023年第一季度,又跌了20%;很多業內人士都預估第二季度可能還會再降。這種情況下,作為龍頭的三星利潤清得差不多了。而另一個存儲晶片巨頭Micron的2023財年第二季度財報(截止2023年2月)總營收36.93億美元,同比下滑52.8%。2023財年第二季度實現淨利潤﹣23.12億美元,同比下滑202.2%,出現大幅虧損。這比三星還要慘多了。注意,Micron是一家美國晶片公司。 有意思的是,之前周期性的工廠失火導致記憶體晶片價格暴漲的事情,在中國廠家產能起來後就消聲滅跡了,看來中國廠家的產能成為他們最好的消防員。從2019年到今年,也就短短四年時間,預計中國內地晶片產量從2千億塊提升到4千億塊,提升了一倍,而全球市場只提升了60%。 記得也就是四年前,當中國大陸企業開始宣布自研記憶體晶片的時候,台灣某媒體對其冷嘲熱諷,並斷言這是騙錢,根本搞不起來。由於時間久遠,不太容易找到那份報導了,但是我依稀記得當時此報導傳回中國大陸,有人留言「我就是該廠員工,我咋不知道我們做不出來呢?」。 難道美國在對華科技戰上沒有對記憶體方向封鎖過嗎?並非如此。美國在對華科技戰上對待記憶體晶片和傳統邏輯晶片是一樣的,那麼為何封鎖完全失敗了呢? 1、記憶體晶片對製程的要求不高 記憶體晶片因為特殊可靠性,目前都不需要低於10nm製程的,都是在中國大陸晶片廠的技術範圍內。而在此製程的生產設備,美國制裁效果不大。比如長江存儲急需的超深寬比刻蝕機,中微已經開始出貨了;而超深寬比刻蝕機是生產128層以上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的關鍵設備,此前只有美國公司能生產。由此可見,要麼此設備技術含量不高,要麼大陸已經有足夠技術生產此類設備。 2、記憶體晶片已經供大於求,市場規模更重要。 晶片價格降低,最有利就是中國下游大量的整機廠家。一方面的成本降低,另一方面是成為真正的甲方,晶片工廠求著買,和兩年前關係倒過來了。類似存儲晶片、顯示屏、電池等器件國產化且質量過關,其實是中國電子產品能夠降價的根源。電視幾十年來屏幕越來越大卻價格不變乃至下降,就是這個根源。而記憶體晶片的競爭,成本很關鍵。所以誰拿到的市場更大,誰就可以生存下去。 3、記憶體方面大陸有完整的專利 大陸的記憶體晶片起步是在記憶體大蕭條時期收購的德國英飛凌記憶體部門,之後花了很長時間吸收消化,並加入了自己很多的專利。所以說實際上記憶體晶片是最一種非常適合中國製造的產品,因為技術比較單一,可以從設計到製造全流程獨立自主,美國沒有合適手段限制其發展。比如美國曾用強制行政令讓美國人不允許在中國大陸半導體公司工作,否則就是觸犯法律。但是實際上完全可以通過第三國規避法律,況且設備維護方面大陸完全可以自己維護,維護設備的人員已經離開一年多了,大陸現在依舊在正常生產。 4、資金不足讓現存記憶體技術難以被取代 新技術的開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並且風險很大,短時間來看,現有的記憶體技術難以被取代。而現在的美國已經很難再有那麼多的資金投入單一的新技術的開發了,倘若開發之後市場規模不足,企業可能會陷入巨大虧損中。 2023年4月1日中國國家網信辦(CAC)宣布對美國晶片巨頭美光公司(Micron)在華銷售的產品實施網絡安全審查。記憶體三大廠商,美光,三星,海力士,鎂光的品質是最不好的,而其餘兩家是韓國公司。這說明大陸在科技戰領域,已經開始從被動防禦到主動出擊了。過去,美國對蘇聯的科技戰可以說是大獲全勝,冷戰末期蘇聯沒有趕上半導體革命,整體科技水平相差超過十年,半導體領域甚至有三十年。為何今日美國將這一套用在中國大陸身上就水土不服了呢?以我對大陸科技水平的發展歷程的了解,美國對大陸發動科技戰本來就是昏招,歷史上製造業強大的一方都是以傾銷打壓對手而非封鎖,美國拿對付蘇聯那一套對付中國是陷入了路徑依賴。 中國大陸的市場不僅大於美國,甚至大於整個西方世界。過去美蘇爭霸時期,美國和蘇聯的人口是差不多的,而整個美國陣營的人口是大於蘇聯陣營的,更何況之後中國大陸倒向美國,而蘇聯僵化的經濟政策導致國內經濟每況愈下。而現在,中國大陸和美國一樣也是市場經濟,且融入了全球經濟體系,這也是為何美國一開始就沒有下死手的原因,因為代價太大可能會引發全球產業崩潰。 此外,過去冷戰時期的蘇聯,因為需要給予小弟信心,對於美國的各種行為總是針鋒相對。而中國則沒有這些問題,可以使用不對稱戰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美國很難了解中國科技發展的全貌,也就很難制定出合適的科技戰策略,貿然出擊反而會傷及自身。就拿大陸光刻機的研發來說,美國很難了解其研發的進程,因為研發機構基本都已經被國家接手。 大陸人口是美國4倍多,每年的STEM畢業生是美國的15倍,長期來看大陸的市場規模和研發人才都遠大於美國,這些都是大陸的優勢。而科技上的積累,這些是美國的優勢,但是會隨著時間不斷流失。合理的計劃,應該是美國使用在科技上的先發優勢,利用大陸人才優勢以及市場優勢,壟斷大陸市場,但是現實情況卻非如此。那麼合理推斷,美國已經發覺其已經失去了科技上的先發優勢,而時間越往後越對其不利,或者是美國現在已經沒有能力去壟斷大陸市場了。所以繼續推斷,科技戰的目的並不只有遏制中國,掌控盟友,防止其倒向中國也是美國科技戰的目的。 荷蘭、韓國、日本是美國要求配合科技戰的幾個主要盟國,這些國家無一例外對中國出口的都是高科技含量的製造業產品,連美國僅靠自身都無法製造。美國通過施壓,使這幾國高科技產品無法出口到中國,比如韓國,一下子從過去對大陸貿易順差變成了巨大的逆差。而大陸由於供應鏈的問題必然會去替代這些過去進口的設備,也就是說此類產品未來會失去大陸市場,而丟失大陸市場之後,那就只能靠向美國市場。 然而這一切都是想像中的美好,美國這些所謂的盟友真的會乖乖聽話嗎?一超獨霸的世界和多極化的世界,哪一個對這些國家更有利,想必各國都有各自的想法。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