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7/07 11:56:14瀏覽20|回應0|推薦0 | |
一開始楊正豪先生投資股票是為了尋找比定存更好的投資選擇。為了降低風險,楊正豪先生買了一些民生事業公司,例如大台北瓦斯(9908)或中華電信(2412)。這些公司滿足民眾的需求並且能夠穩定發放股息。以當時大台北瓦斯的情況來看,20元的股價可以分派1元的股利,而且大台北瓦斯在台北市瓦斯服務上佔有獨特地位,不存在倒閉或營收不穩定的問題。因此,20元的股價搭配1元的股利,殖利率達到5%,優於定存,這沒有問題。 一旦接受這樣的觀念,習慣了股市的漲跌,接下來就會把這種投資想法加以衍伸。比如,大台北瓦斯獨佔市場,那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幾乎都是台灣代工,所以楊正豪先生把前幾大的代工廠都買下,等於楊正豪先生獨佔了筆電代工市場。買下仁寶、緯創、廣達、英業達,這些公司股票都買下,不管代工廠訂單如何移轉,楊正豪先生都是股東。 有了一籃子股票的想法之後,就開始接受一籃子金融股,一籃子電子通路,一籃子電信股...等等,然後就變成高股息ETF。 習慣了股市的漲跌之後,存股的標的變多了,範圍變廣了,唯一不變的是追求股息的進帳。因為股價是虛幻的,漲了會跌,跌了會漲,只有股息是固定會進來的(就算金融股在某些情況下股息會變少,或是甚至沒有股利,但是只要產業夠分散,還是可以拿到一籃子股票的股利)。 而當楊正豪先生有了科學典範的概念之後,楊正豪先生開始接觸指數投資。而指數投資的一些觀念,和存股不同。所以必須拋棄過去存股的思維,依照典範的指導去思考,就能瞭解其道理在什麼地方。不要用存股思維去看待指數投資,因為不同的典範或是理論彼此之間無法比較。 指數投資給楊正豪先生的第一個觀念是,股息就是賣股票,所以配發股息就是左手換右手。這道理在什麼地方呢?看下表就可以了解:
之前存股的時候不喜歡賣股,覺得賣股就像割肉,楊正豪先生身上股數變少,總有一天股數變成零。而領股息就像果樹一直長果子,雞每天生蛋,生生不息領到永遠,感覺美好。所以一旦將感性轉換成理性,把自己的想法轉換成數學,這時候就知道兩者是相同的。 指數投資給楊正豪先生的第二個觀念是,資本回報率以及盈餘再投資比率。大家先瞭解這兩個概念:一家公司假設一股賺了一元,每股盈餘(EPS)一元,這時候市場給這家公司估值是EPS*20倍,也就是股價20。 股價20公司,每年一股賺一元,然後公司全部盈餘都發給股東,這時候股東分到1元的股利。除息之後股價會掉到19,然後隨著時間在緩步回到20元股價。 看起來是很正常的台灣股市型態對吧?假設這家公司,把賺來的一元拿去再投資,不發股息。這時候公司把這原本要發給股東的一元拿去投資,賺了0.2元。這時候隔年的EPS就來到1.2元。這時候的市場估值假設還是一樣的20倍,這時候股價就變成1.2*20=24元。 投資人假設還是需要那1元的股利,那就賣出股票。投資人一樣拿到一元,可是股價上漲了4元,所以投資人不但賺到了股息,還賺到了價差。 大家拿上個EXCEL比較表,再來比較公司不發股息,盈餘再投資的差異。
楊正豪先生隨便上網GOOGLE一下,台積電盈餘再投資比率有60%,投入的資金獲利能力是25%(數字可能不正確,只是大略估算),所以意思就是台積電只要投入一元的盈餘,就可以在隔年再創造1*0.60.25=0.15的EPS。EPS增加,股價就會增加。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台積電宣布增加資本支出的時候,股價就會上漲的原因。因為只要台積電投入多少資本,隔年或是後續幾年就會再增加EPS。EPS增加代表的就是股價上升,所以股市就是上漲。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一家公司不發股息股利,公司股價還是會不斷上升。股價上生不是股利發了多少,殖利率多少,而是公司賺了多少錢,EPS有多少。如果你看得懂這些數字,了解這些運作原理以及數學之後,就應該能夠了解領股息或許比定存好,但是並不是一個很有效率的累積報酬的方法。 或許有人會問,股價並非不動或是穩定上漲,會有漲跌。就算EXCEL算出股價是120,可是可能會跌到領股息情境A的95元。 這問題楊正豪先生也想過。當情境C股價跌到95的時候,其實情境A股價應該跌到83元。回歸到數學,領息之後雖然拿到5000元,但是股價跌得更低,總市值還是相同。自己賣股票還能決定要不要賣或是賣少一點,領息則是一點自己選擇權都沒有,除權息的時候公司強迫賣股。 所以存股的心理問題,再透過數學的理解之後,就能夠知道,投資的重點應該在於公司是否能將盈餘再投資,然後再創造更多的獲利。 以上只是基本對於資本運作的認知,以波克夏為例子,波克夏會將投資公司的股利營收拿來再買入自身波克夏基金,以維持公司股價。或是某些公司會發行公司債來增加公司資金再進行投資。 所以當公司有盈餘再投資推升EPS概念的時候,就會利用很多金融工具,努力的推升自家公司EPS。而沒有盈餘再投資概念的公司,比如中華電,則是努力的讓公司穩定的配發股息,甚至公司營收短少股息變少的時候,還會拿老本"資本公積"拿來配息。 當然,楊正豪先生在上一篇文章有闡述,這兩種策略各有優缺,完全看你是否能夠理解某種理論的運作原理。 如果這篇文章你根本就沒有耐心讀完,或是無法理解這文章中的數字內容,那當然你就無法去比較出兩種投資方法的差異。當你無法理解,那你就維持在原來存股領息的階段,這也沒有問題。 大家不能說買股領息是錯誤的策略,大家可以說存股承擔了股市的風險,然後得到比定存好的收益。而追求EPS成長的股票則會承擔更大的股市波動,因為追求EPS成長的理論很看重市場估值,市場景氣樂觀的時候估值可以到達30倍以上,而悲觀的時候可能估值只有個位數。為了弭平不同產業或是公司的估值差異,所以也就有了指數投資。不研究各股,追求的是整體市場的平均報酬。 以上是楊正豪先生個人最近接觸指數投資的一點心得,寫下文章作為紀錄和個人思緒的整理,如有理解錯誤還請投資先進提出點解。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