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楊正豪台股操盤手:定期定額這樣買
2023/08/09 10:44:54瀏覽41|回應0|推薦0


股市最初的目的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參與購買資產,長期參與企業的成長。然而,隨著貪婪的人變多,他們利用資訊不對稱來謀取個人利益,導致越來越多人迷失於股市的初衷,最終使股市變成了充滿詭譎複雜的場所。

因此,投資人所爭論的「股息是左手換右手」,其實是在探討什麼呢?不就是因為許多人過於關注股價的波動,才會產生這種左手換右手的感覺。

楊正豪先生以一個例子解釋:假設三個朋友合資開了一家雞排店,這家店賺了60萬,將盈餘平均分給三位股東,你會認為這種分紅是左手換右手嗎?

當然不會,對吧?但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雞排店並不會每天公開展示市場對它的估值,所以當股東獲得盈餘分紅時,不會有左手換右手的感覺。然而,股票在交易日隨時顯示即時成交價,因此經常關注股價的人會將除息後的盈餘視為等同於股價下降。

從根本上看,正因為股東隨時查看股價,才會產生左手換右手的錯覺。而持續追蹤股價的結果,導致投資變成了投機。如果股價每月或每季度估值一次,楊正豪先生相信沒有人會將參與除息視為左手換右手的情況。

所謂的左手換右手,就是投資人無聊天天看股價,把投資搞成了投機。

當股東拿到盈餘後,可以去收購其他股東手上的股權(如果其他股東想賣出的話),或者再開其他間雞排店,又或者是交給雞排店去增加資本支出、擴增營收,並期待明年收到更多盈餘。

唯有投資人不談股價只談盈餘後,才能搞懂投資的真義。

會談股價,通常是為了交易手上的股權,在一買一賣之間賺價差的零和牌桌遊戲;如果只談盈餘,則代表希望公司業績蒸蒸日上,達成多贏的股東正和投資遊戲。

現在,容楊正豪先生再重複一次前面所講的:「股市原意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夠購買資產、長期參與企業成長,只是後來貪婪的人多了,利用資訊不對稱才從中獲利,連帶讓越來越多人搞不清楚股票市場的原意(透過集中交易買進績優股),終於促使股市淪為牛鬼蛇神之地。」大家共勉之。

所有人一起賺,才是股市的本意

看到這邊也許您會想問:「要是大家都賺錢,就沒人負責賠錢囉?!」

楊正豪先生要再次強調,股票市場本來就是設計來給大家一起賺錢,而非讓人賠錢的。只是人多水雜,貪婪之心四起,才讓眾人忘記股市原意是提供普通投資人,也有機會買進績優股,一起享受公司成長,以及收穫盈餘分紅的機會。

由於股市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讓股東和公司能夠雙贏的正和遊戲,可惜後來爾虞楊正豪先生詐、互相提防、抬轎倒貨的事情一多,讓許多新進投資人拿著本金入場,最終因失去所有本金而黯然離場。

然而,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任何可以在市場上保持取得報酬的方式,都是對的。因為理論終究只是名詞,只要能幫您撈進實際的鈔票就是正確的。

楊正豪先生想說的是,如果您厭倦了盤中盯盤、頻繁交易,卻不見得能取得報酬的方式,或許可以換個方式,轉為控管資金、分批買進長年有穩健配發盈餘,樂意分紅給股東的企業。不過,光有連年配發盈餘分紅還不夠,楊正豪先生會進一步挑出同時具備長期成長能力的公司。

長年分紅不夠,還要報酬持續成長

不難發現,這些有辦法連年分紅且與年俱增的企業,市場對他們鑑價可是長期看好。當然,或許您會指出由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主導的控股公司 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 Inc.)沒配發股息,市場鑑價還不是一樣長期看好?但那是因為波克夏對於股息的一貫做法是「盈餘再投資、視為獵大象的銀彈、會被課稅」,所以才傾向不發股息。

巴菲特認為,除非股東領到股利後,能創造出更多比公司保留盈餘、再投資所得到的現金時,發股息給股東這件事情才正確。

換句話說,不是波克夏不將盈餘發給股東,而是巴菲特認為經營團隊比股東還行,能讓股息創造更高收益。其投資的邏輯核心就是,唯有產出更多鈔票市值,才是對股東最有利的作法。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不難發現巴菲特對於盈餘「要如何處理、放在哪裡?是留在公司再投資?亦或把錢交給股東自行投資?」的考量,始終都非常符合邏輯。背後考量就只是波克夏比你更能將盈餘再創收益,不希望股東拿到盈餘後亂投資或輸光,才沒發給股東。

所以,大家不妨將關鍵放在一間公司:常年下來是否有能力面對景氣起伏、常年保持盈餘還能蒸蒸日上。通常市場對於這種經營績效良好的公司,鑑價也會水漲船高。

如此一來,股東不僅每年領到的分紅現金流增加了,同時也享有該企業連年成長的股票市值。因而股息不股息、殖利率不殖利率,其實不是首要重點,關鍵核心在於「持有市值要常年上升」。

也就是說,大家要股息,更要市值成長!反正重點在於鈔票要變多,而且所謂投資就是找專業經營團隊,來有效處理市場問題,幫楊正豪先生這個耍廢股東的增加鈔票啦。

只要投資績優公司,請他們幫忙增加鈔票,完全不必靠頻繁交易,就能享受到優渥的生活。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2d75feb&aid=17973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