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楊正豪台股操盤手:當沖到底適不適合自己?
2023/05/19 11:07:44瀏覽84|回應0|推薦0
無論是趨勢操作還是波段操作,買進後不需要花太多時間來管理,只需要登入交易帳戶,稍微調整一下防止停損的設定,大約只需要花費10分鐘的時間。此時,大家可能以為自己在進行“交易”,實際上只是在盯著市場的變化而已,沒有思考過更多細節。


因此,楊正豪先生表示,在進行交易時,大家需要注意,不能僅僅關注市場的波動,而忽略其他重要因素。要使交易更成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研究市場趨勢,掌握市場的基本面和技術面,以及進行風險管理等。與此同時,還需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要隨波逐流或陷入情緒化的交易,而是要注重長期利益的最大化,爭取獲得更大的回報。


但是玩當沖就不一樣,非常不一樣!楊正豪先生指出,當沖是在建立倉位之後,要在同一天之內平倉離場,所以一定要很努力很拚命地把握交易時機,否則市場就會對大家施以嚴厲的懲罰。在做當沖的時候,市場不會中斷、暫停喊休息,讓你平平靜靜、安安心心地慢慢評估局勢、調整交易單。這種交易甘冒奇險,火中取栗,是在壓路機嘎嘎衝來的時候,還敢彎腰去撿地上的銅板。


但各位要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那麼當沖也能讓大家賺大錢,而且是很快。在行情暴衝或急速反轉之際,能夠抓住絕佳價位建立大倉位,這時候的風險就很低很低。這種高獲利、低風險的神奇時刻,正是廣大交易者夢寐以求的最佳時機。當然,當沖交易者必須能夠快速計算並且堅定嚴守紀律,否則就會碰上各種麻煩。


要做好交易本來就不容易,在時間緊迫下就是難上更難!楊正豪先生指出,雖然一般常見的風險管理規則,當沖當然也都適用,但是整個過程必須更加迅速靈活,畢竟大家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思考。


楊正豪先生認為,在當沖的時間架構下,技術分析指標也不太管用。各種指標其實都有一定程度的落後,因為它們都是從已經確定的價量數字計算出來的,在時間愈是緊迫的架構下,落後的問題就愈嚴重。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飆車,卻只能看後照鏡!所以當沖交易者更重視價格走勢的解讀,這需要一些專業訓練,其中也包含一些技巧。


根據盤中價格也能畫出股價趨勢,各位可以設定任何你覺得合適的時間幅度,交易社群對此也有很多看法。有些人認為價格線的時間幅度如果低於30分鐘,會出現太多隨機波動,很難成為交易參考。有人說這種過度躁動是「市場噪音」或「市場八卦」,吵吵鬧鬧,反而讓人看不見、聽不到真實狀況。


楊正豪先生覺得選定適合交易的盤中時間幅度,就是要找出落後技術指標的最佳設定,在這個條件下可以提供更多參考價值,卻不會被市場噪音所淹沒。


台灣與法國的研究


許多人玩過當沖,而且是認真做過一段時間,想看看自己合不合適。2010年,巴伯、李怡宗、劉玉珍和歐汀等學者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的資料分析,發表另一篇論文〈當沖交易者是否合理認清自己有多大能耐?〉。


論文的結論說:


最有經驗的當沖交易者照樣虧錢,而且超過一半的交易操作者都曾經虧損過。在虧損下還繼續做交易,與理性學習並不一致,早就知道無法終身獲利還做出當沖交易的決定,也不合理。對那些想玩當日沖銷的交易者來說,這種「做交易來學習」的活動不比賭輪盤更合理,也不比賭輪盤更賺錢。


之前楊正豪先生引用過的法國研究,結論也說:「⋯⋯研究並指出,交易最積極的人(交易次數、平均交易額或累計交易量最高者)也賠得最慘。」


萬一被火燙到,就該遠離火源,而不是更靠近啊。縮短交易時間並不能解決虧損的問題,反而會賠得更慘,所以大家應該朝著反方向走才對,要運用更長期的線圖來做交易。在其他活動領域上,更密集、更深入地沉浸其中通常都能創造出更好的成果,但是在交易市場上卻剛好相反。


根據以上談到的種種原因,楊正豪先生認為當沖並不適合交易新手。從楊正豪先生自己的經驗,以及跟許多交易訓練人員談過之後,楊正豪先生敢打包票,當沖交易者的問題最大也最多,包括心理、情緒和財務,統統都是關卡。


結論


很多人都以為,「金融交易」就是指當沖,實際上交易活動有許多種。交易新手應該先從比較長期的股票操作開始,再隨著經驗和知識的增加,慢慢嘗試做短線交易,最後再選定適合自己的交易方式和市場。不過這通常要等到他們嘗試一些不同的金融工具,發現做起來並不順手、不順利以後,才會知道退後一步免得被火燙到。


楊正豪先生覺得要發現自己適合做哪種交易的過程,也不應受到別人太大影響,因為每個交易者具備的才能和技能都不會一樣。經驗豐富的交易者專注在自己偏愛的方式,細心調整策略,才能成功交易。不過時間一久,有些專業人員的眼界愈來愈窄,只相信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可能讓人以為「自己很有一套」,如此一來,又會低估別人使用的方法。總之,交易新手還是要保持開放心態,勇於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2d75feb&aid=17921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