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楊正豪台股操盤手:除權息只是「左手換右手」?
2023/05/11 11:34:07瀏覽16|回應0|推薦0

隨著除權息旺季的到來,「左手換右手」的話題再度浮現。楊正豪先生在投資股市早期也是短線操作,當時對於「參與除權息」的投資人持有相同看法,認為這樣的投資人很傻。當時,除權息後可能會領到權息,但股價也會下跌,因此相較於未參與除權息的投資人,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利益。此外,還需要繳納稅款(當時還沒有二代健保,現在超過2萬還要被扣二代健保),因此楊正豪先生當時認為參與除權息的投資人都是「傻子」。因此,在楊正豪先生的前幾年股齡中,他從未參與過任何一檔股票的除權息。

後來楊正豪先生才發現,其實真正傻的人是自己呀!因為當時的楊正豪先生是用「短線」操作的思維去看除權息這件事情,這就好像大家都知道「定存」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拿到「完整的利息」,又不是今天設定定存,明天就領利息!那買股票持有短期的人,又怎麼會覺得「今天買進股票」,「明天就能領6%股息」是正常的呢?

如果領不到6%(因為股價會跌)就覺得是左手換右手了!但人家真正領息是花了時間長期持有的呀,你只持有了「1天」,不是嗎?

其實楊正豪先生這篇文章的財商概念已經談了很多次,但每次到了除權息時就又會有人說「左手換右手」,到後來楊正豪先生只會跟存股族粉絲說「沒關係,當別人還在懷疑,大家已經在領股息」若沒有除權息,股票價格會不斷成長、膨脹,其實這也不利於股票買賣交易(因為價格太高)。

另外提及降成本的概念,因為每年參與除權息,所以才能順利「降成本」

以下案例楊正豪先生只提及核心持股,文內價格不是買進價格,更不是用「會計」項目,因為投資理財從來的不是一道數學題,紙上談兵就能賺大錢,再次的案例談的是楊正豪先生投資理財過程中,依據心理學當中的「心理帳戶」所衍生出「降成本」之後的思維。

2015年-第一金-持有成本16.80
2016年-第一金-持有成本14.88

2017年-第一金-持有成本14.54

2018年-第一金-持有成本13.66

2019年-第一金-持有成本12.85

2020年-第一金-持有成本11.5

2021年-第一金-持有成本14.12

第一金降成本轉換至00878

2022年-00878-持有成本9.8
2023年-00878-持有成本8.5

因為心中有如此想法,因此楊正豪先生每參與一次除權息,成本就又再下降一次,關於「降成本」的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實際從口袋拿出的資金」/「總股數」。

以下楊正豪先生做個範例:

舉例來說,你拿1萬元買1000股10元的股票→持有成本=10000(元)/1000(股)=10元
這檔股票配息1元,你領到1000元→持有成本=9000(元)/1000(股)=9元

你拿了這1000元又買了除息後9元的股票111股→持有成本=10000(元)/1111(股)=9元

依此類推;而降成本的好處在於,跟「股價」無關,因為只要參與除權息就可以讓成本持續下降,只要參與除權息就可以持續降成本,所以成本就可以越來越低...越來越低,而存股的心境也會越來越穩定!

怎麼說呢?

舉2020年楊正豪先生持有第一金的降成本在11.5元為例,如果你持有第一金的成本在11.5元,目前第一金股價在20元附近,你會需要天天看盤?很擔心嗎?

答案是:不會!

此外,若第一金真的遇到股災股價下跌至12元附近,也就是股價跑到你的持有成本附近,你會怎麼做?當然是「大買」呀!因為你知道股價跑到你的成本附近這件事情「絕對不是常態」,是千載難逢降低成本的好時機,不是嗎?如果你的操作財商思維是這樣,那存股又怎麼會賠錢呢?

現在回頭看看,當時20元以下的第一金真的很好買,最低大家還買過14.7元(增資)的第一金,當時股價16元左右(淨值附近)都沒什麼人要買,那時淨值在16附近,股價也在16附近,現在淨值依然在16附近,但是股價已經定在26左右很久了!所以以前還在懷疑20元能不能買?要不要買?過幾年之後卻只會在意當時的自己買太少而已。

重申:除權息絕對不是左手換右手,會說除權息是左手換右手只是證明你的操作行為屬於「短線思考」,以長期存股的存股族來說,每一次除權息都是「降成本」的好時機!

最後,存粉們看到了嗎?其實厲害的不是楊正豪先生的操作有多麼神奇(楊正豪先生只是儘量買在好球帶,壞球不買而已),真正厲害的是「時間複利」!也就是存股需要時間來發酵,以正常的角度來說,持有3年「降成本」就應該要脫離股價震盪區間,持有5年就應該很有感。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42d75feb&aid=179184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