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時代的基隆:一個鳥瞰式的回顧
2015/08/01 22:12:10瀏覽3149|回應3|推薦0
我的外祖父黃阿桐,據說在1943年左右赴海南島從軍,從此下落不明。我查過高雄市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的資料庫,並未發現他有入祀靖國神社。或許戰後一片混亂,黃阿桐未能搭上往台灣的船,因而客死異鄉。
黃阿桐的父親黃鄉齒,於日本時代擔任基隆市協議會員多年,是在地有名的仕紳,海洋大學的吳蕙芳老師著有〈許梓桑與黃鄉齒:日治時期基隆地方領袖之比較研究〉一文。黃鄉齒的長子黃樹水,1930年擔任基隆市協議會員,時年31歲,光復後擔任首屆的基隆市議會議長。
黃鄉齒與黃阿桐聽說是收養關係,黃鄉齒見證了日本統治台灣期間的黃金時間「大正時代」,黃阿桐則是遇上了太平洋戰爭。

日本統治台灣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1895年接收台灣至1915年西來庵事件(最後一次的大規模抗日事件)止;第二階段自1915年至1937年蘆溝橋事變發生;第三階段至1937年至1945年日本戰敗退出台灣。

第一階段是日本在台「始政時期」,台灣總督的一大任務是平定各地的「土匪」,因此台灣總督多以授階中將或上將的武官來擔任。據稱1898至1902四年間,總督府處決的「土匪」人數為1萬1,950人。不過基隆由於作為與日本之間主要港口,「始政」很早,「土匪」不多,日本人占居民人口四分之一,比例之高僅次於台北。(這與基隆人稱呼食物用日本台語chikuwa、kamaboko、taiko manju可能有關)
在這一階段已經開始許多城市建設。包括了:
銀行:1895年9月大阪中立銀行設立基隆出張所(1899年中立銀行併入"三十四銀行",1905年?"三十四銀行"基隆支店廢止),是台灣的第一家銀行。1899年台灣銀行基隆支店開業。1914年,「基隆信用組合」(今一信)開業,為台灣的第一個信用合作事業。
學校:1896年設立國語傳習所(1897年改制為基隆公學校,信義國小現址)。1897年設小學分教場(日人就讀,1897年改制為基隆尋常小學校,1898年校舍落成遷入仁愛國小現址)。1903年石坂莊作創辦「基隆夜學會」(1944年改為「私立基隆商工專修學校」,光隆家商現址)。
醫院:1896年的設立基隆醫院,原沿用清代建築,1925年改進廳舍。
自來水:1898年暖暖淨水廠動工,基隆是台灣第二座有自來水的城市。
港口建設:1899年到1944年間共五期(第五期工程因二戰爆發而未全部完工)
都市更新:1907年開始實施市區改正計畫。
鐵路:1898年竹仔嶺隧道完工通車。基隆台北鐵路改建工程於1900年完工。1908年文藝復興建築形式的第三代基隆火車站啟用。
台車線:基隆輕鐵會社1912年瑞芳線(三爪子線)通車,由田寮港、深澳坑、瑞芳至猴硐。這條路線應是把煤礦經由台車與運河載運到基隆港。
公路:1896年蓬萊隧道(蓬萊第一洞)開通。
圖書館:1909年由石坂莊作私人設立石坂文庫(位於台灣銀行右側),1932年捐給當時的市政府,被認為是基隆市立圖書館的前身。
基隆郵局:建於1911年(1962年拆除)。
休閒:1909年大沙灣海水浴場、1913年高砂公園開園。
基隆神社:1915年完工(位於忠烈祠現址)。
基隆公會堂:1915年落成(後因戰事毀損,1951年改建為中正堂、1985年改建為文化中心)
在民間信仰方面,寺廟:1898年靈泉禪寺建立,係傳承福建湧泉寺;1905年日本佛教創建光尊寺(極樂寺現址);許梓桑1900年城隍廟成立正心堂(鸞堂),出版善書"挽世金篇"等書。1912年迎湄洲媽,慶安宮重建。

第二階段為同化時期。在此一時期,日本國內正轉換到政黨政治和議會政治的大正時代(1912年至1926年)。1919年,台灣的首任文官總督派任,以同化政策為統治的基本方針。
在基隆的發展方面,1916年基隆港貿易額超過淡水港,其後一度超越高雄港。1920年實施「地方自治」,1935年實施《台灣地方自治制度改正》,將諮詢性質的協議會改為議決性質的市會。1931年基隆升格為市。
在學校方面:1924年設臺北州立基隆高等女學校(基隆女中現址)、1926年成立基隆高等小學校(1932年遷至銘傳國中現址)、1929年臺北州立基隆中學校校舍落成(基隆高中現址)、1936年設立臺灣總督府立水產講習所(1943年改為臺北州立基隆水產學校,今基隆海事)。
在公共建設與重要建築物方面:1922年興建博愛館(公共住宅,址在今博愛市場)。1931年田寮港運河延長至1650公尺。目前留存的建築物包括:陽明海洋藝術館(1915年,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基隆市政府(1932年落成)、西二西三碼頭倉庫(1933年完工)、海港大樓(1934年完工)。此外,1933年石坂莊作將私人建設的石坂公園(今中正公園一部分)捐給市政府。
交通建設:1930年基隆輕鐵會社金山線(台車線)通車,從安樂市場經大竿林、大武崙、萬里至金山。1933年政府收購基隆自動車株式會社;另有私人經營的流水伊助自動車會社(流水巴士)。
在民間信仰方面:1921年獅球嶺平安宮改建、1924年奠濟宮改建、1929年新建主普壇(今忠四路廣播電台大樓)、1932年大竿林仙公廟取得建廟許可。1933年寶明寺創建。

第三階段是皇民化時期。先是1937年展開中日戰爭,1941年太平洋戰爭,日本對於台灣展開加強統治。1942年中途島之役後,日本推出「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據說有425,921個台灣人(約占男性成年人口14%)應徵1,000左右的志願兵,第二回的志願人數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徵1,000左右的位置;「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有316,097人申請3,000個位置。據日本厚生省在1973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自1937年到1945年為止,台灣總督府共招募軍屬、軍夫126750名,從1942到1945年則徵募了軍人80433人,合計共207083名;這20多萬人中有30304人在戰場上陣亡,約總數的15%。這個時間也出現了台籍女性擔任慰安婦,人數約有1000名。
1939年成立基隆家政女學校,1944年4月改為基隆商業實踐學校。校址於東明路地方法院檢查處右側廣場) ,校舍在戰期為盟機炸燬。
1945年戰爭末期,基隆自然也是美軍轟炸的重要目標。基隆地區的防空洞估計是台灣最多,絕大多數建於日本時代。

小結
對於日本人在台灣的建設成果,戰後出生的許多台灣人十分肯定,甚至推崇。雖然,台灣的近代化是在日本統治時期完成的,現代基隆市街的格局,也是奠基於這個時期。既然作為「台灣北玄關」,門面當然要做出來。基隆在日本時代締造了很多建設的第一,是因為基隆是日本人上岸的主要港口;就好像台南很多的第一,是因為國姓爺從台南上岸。
但是對於台灣歷史的評價,應該先再了解兩個層面,才不會過度高估:
一、當時台灣人怎麼看台灣
例如:蔣渭水1921年11月28日於台灣文化協會會報第一號發表的「臨床講議」。
二、當時台灣人怎麼看中國
例如:1927年台灣民眾黨第3次全島黨員大會宣言中這樣描述"中國的現狀":”一九二八年次殖民地的中國,因國民革命軍的北伐成功,內容外觀皆起了一大變化,張作霖的北京政府倒垮,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國都遷移南京,根據訓政時期以黨治國的原則,在國民黨指導監督之下組織國民政府行使治權,即以黨最高權力機關的全國代表大會代替國民大會行使政權。統一的中國在本年的前半,屢遭重大的危機,然而統一勢力的國民政府,在編遣會議確立了軍政統一的根本方針,在武力方面抑制了廣西派及馮玉祥等的勢力,又將東三省的軍事政治外交權力,歸屬於中央,且得著列強的正式承認,完成統一政府的形式和內容。一九二八年的中國外交,是以撤廢不平等條約為根本方針,收了不少的效果,已與十二個國家締結了平等新條約,其所得的要項,是關稅的自主和領事裁判權撤廢的承認,收回了漢口、九江、天津的租界。”在中國近代史上,1928年北伐結束,開始進入黃金十年的建設(國民政府從1927年4月18日定都南京,到1937年11月20日遷都重慶期間)。
比較日本在台灣的建設,和清廷在台灣的建設,必須要了解隔了30幾年,科技、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本就有所進步。不能因此得出"劉銘傳的建設是落伍的"。至於基隆景觀的破壞,與人口成長超過市區承載力有關,從日本時代10幾萬人到光復後成長到30幾萬人,推估應成長1倍以上。
( 在地生活基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e08416f&aid=26977558

 回應文章

野的不是草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21 10:35

您好

由於工作關係從您文章中得知您祖先黃阿桐等資訊,但因資料保護的緣故,在此不方便詳述

,可否請您與我聯絡,我的E-mail:meforme_1@yahoo.com.tw  電話0920577958 陳先生

 


基隆の丸子貓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5/27 23:02
謝謝您!這篇文章是作為我的讀書地圖,疏漏甚多,感謝您提供寶貴資訊。

chuanching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3/18 03:38
1937年日人在八斗子島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為東南亞最大,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