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25 00:04:21瀏覽486|回應0|推薦18 | |
夏季果實將熟時採下,用火炕焙2~3晝夜,再悶2~3天至色變黑,就成了中藥裡的烏梅,又稱作烏梅肉、烏梅炭,其味酸澀。中醫學認為它長於收斂,能斂肺止咳,可治肺虛久咳不止,又能澀腸止瀉,治療脾虛久瀉。中醫學認為烏梅可安蛔止痛,蛔蟲病多見於小兒,蟲多時,常扭結成團,阻塞腸道,這時患兒腹中劇痛難忍,彎腰屈膝,輾轉不安,嚴重的還可引發腸梗阻。然而,蛔蟲有「遇酸則伏」(指暫時安伏下來)的特性,而烏梅酸味篤重,實為安蛔的良藥,故遇到小兒腹痛欲絕,以前又有便蛔、吐蛔者,可急投烏梅煎成濃湯候溫服,往往能為家長、醫生和病兒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 烏梅生津止渴的功效是人所共知的,消渴(糖尿病)病人口燥咽乾、煩渴多飲者,中醫學認為可用烏梅、淡豆豉各10克,煎湯代茶飲用,可起到生津潤燥的效果。另一款[1]是取黃耆50克,烏梅20克,用水煎腸,當茶飲用,每天一劑。持續一周,可逹較好的降糖功效。另外,中醫學認為將烏梅炒炭,還可以止血。 中醫以梅芳香怡人、酸澀平和的特性,用於疏肝和胃、調暢氣機,治療因肝胃氣滯引起的胃脘疼痛、腹脹、納食不香等。平日在羹湯中加入幾朵梅花,可開胃醒脾,理氣消食。 在化學層面,烏梅含有蘋果酸成分,能夠達到穩定血糖作用,尤其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其蘊含檸檬酸,這兩種酸皆有降血壓﹑安眼等功效。[1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