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11 15:54:01瀏覽1706|回應14|推薦76 | |
昨天在飛機上看到這則新聞《嬰兒哭鬧被請下車 網友兩派開戰》,忍不住好管閒事,也想寫幾句。 當過媽媽(和爸爸)的人,都知道嬰幼兒的情緒多容易變化,尤其是小嬰兒。那個「受不了嬰兒哭鬧」的乘客,可能沒有帶小孩的經驗,但總該記得自己小時候的無理取鬧吧? 當他請嬰兒媽媽下車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她下一步怎麼辦? 有沒有錢搭計程車? 有沒有辦法到達目的地?為何當時車上其他乘客都沒有為這位媽媽說幾句話,看著她被迫下車? 居然有人說 「家中沒有車子就不要生孩子,讓孩子擠公車就是大人的錯」。甚麼時候車子和孩子必須畫上等號?簡直像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靡?」 難怪台灣這幾年出生率越來越低,一個對嬰兒母親這麼冷漠的社會,如何鼓勵已婚適齡女性懷孕生育? 有人說嬰兒哭鬧大多是餓了、尿片濕了、或睏了,可以盡量在出門前把這些問題解決。但這位媽媽提著大包小包,可能剛上街購物,或是花時間整理了一些東西,不一定來得及檢查寶寶的各項需求。就算通通顧到了,小嬰兒還是很容易哭鬧。不過忍受幾分鐘,有那麼難嗎? 嬰兒很敏感,如果大人緊張會讓他們哭得更大聲。假如同車乘客表現一些善意,讓媽媽從容的輕搖寶寶,哼點歌曲(美國的醫生比較建議用噓聲),或許可以讓她慢慢平靜下來。即使靜不下來,多忍受一下就是了。搭飛機也會遇到哭鬧的孩子,難道要父母下飛機嗎? 我還記得大兒子生下來幾天帶他出院的時候,原先睡得好好的,車子坐到半途忽然哭起來,越哭越大聲,讓新手爸媽手足無措。到家時連經驗豐富的外婆都沒有辦法,餵奶、換尿片都沒有用。小嬰兒的情緒根本難預料,那些說風涼話的人了解父母當年的辛苦嗎?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