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門金女人系列之一賢聚李知
2007/04/17 12:51:12瀏覽1534|回應0|推薦7

李知,民國十三年出生,古寧頭人。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莊心富(人稱「媳婦仔」)扶養長大,「連糖攏沒得吃」,是寡母弱女一家清苦生活的寫照。

 李知表示,姐妹共三人,她排行最小,因為父親早逝,由母親種田、「擎」蚵賺錢養大。母親於七十四歲年紀去世,談起母親,李知言語中,仍流露不捨。 

李知還記得,小小年紀便跟著母親到處扒草的往事,從古寧頭到金寧湖尾,都可以看到她們母女的辛勤身影。扒來的草,細小的就留下來當柴火燒,粗大如芒草,因市面有人買,便拿去賣,好換水肥種田。

 為了貼補家用,李知從小便跟著家人到古寧頭海邊擎蚵、剝海蚵,天寒地凍,也必須要下海,因長期浸泡海水,手指都生「凍子」,疼痛不堪。

 民國二十六年,李知才十三歲,由於日本軍隊即將登陸金門,日本兵兇神惡煞般的行徑傳言已久,島上人心惶惶,不少人為躲避日軍鐵蹄的蹂躪,舉家渡海,逃往大陸,李知有位阿姨居住在大陸,姐妹們怕被日本兵欺侮,便跟著二十多歲的大姐準備渡海到大陸避難,因為沒船可搭,最後只好作罷。

 李知回憶指出,日軍登陸後,她與家人在古寧頭村裡剝海蚵時,看到日本兵進村,嚇得全身發抖,連手上的海蚵殼都無力放下,連爬帶滾才躲進家中。

李知摸摸胸口,笑笑說,後來,她並沒有看到日本兵任意殺人,懸著的一顆心才放了下來。

 民國三十五年,當時大她四歲的丈夫盧永樹,剛好從賢聚到古寧頭探望嫁到該村的大姐,兩人相遇,在盧永樹大姐的搓合下,結為連理。

出嫁時,李知二十二歲,盧永樹的父親已過世,盧家經濟不佳,但是,母親堅持應該風光迎娶女兒。李知記得,除夕前一天(二十八日),她就坐著轎子,由四人抬著,一路從古寧頭到賢聚,進入盧家家門。

 民國三十八年,生下大女兒,才二個月大,就發生古寧頭砲戰,古寧頭烽火遍地,娘家姐妹們被迫跑來賢聚家裡躲避戰火。

當年家裡相當擁擠,到處都是部隊官兵。李知說,國軍自大陸匆促退守金門後,因來不及營建工事,部隊便借住民宅,當時,她與老公的新房只好讓給軍隊長官住,一家人則移往櫸頭,大厝廳堂裡,成了官兵們的暫時棲所,軍民一家,相處倒頗為融洽,家裡的官兵們都很疼孩子。

貧瘠動蕩的年代,這些跟著部隊流離到金門的官兵,有的已成家,有的還是個大孩子,看到小孩,有的想起了還在大陸的兒女,有的憶起自家弟妹,心裡相當熟悉親切,都會搶著抱去逗玩,或是塞個饅頭,給孩子吃。逢年過節時,李知也會炊一些年糕紅粿,送給離鄉背井的弟兄,聊慰思鄉之情,官兵們也會回贈軍用品。

 嫁給丈夫盧永樹後,李知共生了三男三女,平常夫妻二人一起到山裡種田,閒暇則幫丈夫兼差製作花生油。

李知表示,丈夫做花生油、蔴油出售,她則幫忙剝花生,較好的花生仁拿去市面賣,其他的則做為製油用。

 製油過程,先要將花生剝殼,再壓磨,分開花生殼與花生仁,然後用風鼓吹開花生殼與花生仁,接著,再將花生仁用牛力輦碎,再用篩子篩出粗細,經過篩選,較細的花生仁放入木桶炊煮,炊熟後凝成固狀,再將其切開,用鐵圈套上、壓緊,放進油槽,用工具擠壓,讓油流出,便成為食用花生油。

 李知會做唐衫、也會炊粿,因為家貧,不識字,但她說,「看電視會認人」,由於丈夫身體不佳,這幾年都全心照顧丈夫,傳統的婦德,讓她當選九十三年模範母親,目前有內外孫十九人,李知表示,「看到這麼多的子孫,很歡喜」,這也是回顧這一生中,她最感到安慰的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11442&aid=9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