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2/08 15:30:32瀏覽1622|回應0|推薦0 | |||
金城東門文厝內停車場邊,有間不起眼的小店,玻璃門上草草寫著「堅華銀飾」四個字,如果不稍加留意,可能以為只是尋常住家。其實,裡頭住的,是地目前唯一的一位「打銀」師傅。 「有人在嗎?」我拉開玻璃門,向內大聲喊。 「來了。」傅維堅應聲出來,雖然右腳一拐一拐,有些不方便,不過,他還是挺高興的,因為終於有人上門了。 生於民國十九年一月九日的傅維堅表示,十七、八歲就跟著父親傅有土學習「打銀」技術,日據時代,金門沒有甚麼金子,打的都是銀飾,那時,他父親也是在文厝內現址,幫銀樓代工打銀。 早年,除非家有「呂宋客」,才可能有金飾,一般人家,能有銀飾戴,就已經很神氣。 傅維堅記得,那時候,金門的有錢男人,習慣打條銀製的肚仔鍊(又叫褲頭鍊),戴在褲腰上,以顯示富貴身份,父親就接了不少這樣的生意。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地區經濟好轉後,銀飾才漸為金飾所取代,那時,打金的老竽仔很多,孤家寡人的老竽仔會要求傅維堅,將全部積蓄打成一條一兩重的金飾,掛在別人看不到的手臂臂膀上,帶著這僅有的家當,上山下海。 父親退休後,傅維堅接手,打銀的生意已經不多,打金的生意轉隆。打銀的以阿兵哥、小孩為主,用來避邪,阿兵哥多是打成項鍊、戒指,父母為小孩子打的則多為腳環腳鍊。其它多是家屬打給往生的親人佩戴。 那時,打金的人變多,尤其以前訂婚,男方需要準備一對雙囍金戒指、一對金手環、一對金手鍊、一對金腳鍊,以及二條項鍊、一副金胸針,共需三、四兩黃金。而女方也要打隻刻有女方名字的戒指、一支雙囍戒指、一支男領帶夾,因此打金打銀的生意還勉強可養活一家大小。 傅維堅指出,打金打銀時,需先將金條、銀條熔化,倒進長方形模子中,再用手工鎚成長條形(現在改用壓片機),再將長條形放入線板孔,用夾子夾長,再纏成圓勾子,並加以黏結成鍊狀。 銀因為質地較硬,鎚鍊過程較打金費力。另外,打金與打銀在焊接上有些許不同,金子在焊接時所用的焊藥,其成分含金八分、銀銅二分;銀所用的焊藥,其成分為七分銀、三分銅。 金銀飾在焊接時,除了要選用適當的焊藥外,還要先抹上硼砂,才能焊接順利。 傅維堅目前打銀主要以刻名字的銀戒指為多,名字均為篆書體,通常一隻銀戒要刻一到二小時,連材料計,才賣四百元。除了銀戒指,傅維堅還設計一款平安符管,小管子內可裝平安符,連上鍊子後,就是一條保平安的銀項鍊,只是,簡陋的小店,似乎引不起來往行人的青睞。 傅維堅笑說,常常雇店雇到打瞌睡,一天下來,沒半個客人上門。「店早該收了!」開門卻沒生意可做,讓他幾次想結束營業,好落個清閒,但就是捨不得。 老店,有著他和老婆的堅持。老婆叫李雪華,「堅華」的店名就是取夫妻名字最後一字而成,「象徵打出的銀飾堅固、華麗」,老婆笑著答腔。 每天打開門,守著老店,就好像守著過往一般,一旦店收了,回憶,也就滅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