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剪黏師傅黃再團
2007/02/08 15:29:32瀏覽607|回應0|推薦0

黃昏時,頭髮早已飛白的黃再團,常常會閒步到沙美村外的慈德宮,遙望著海那一頭的風光,心情沉澱後,再依偎著佝僂的瘦長背影,孤單的步向歸途。
那一年,民國三十八年,十五歲的他,跟隨著父親來金整修後浦頭慈德宮,沒想到,海峽一夕變色,從此落籍金門。
出生於民國二十三年的黃再團,福建南安人,目前已是地區有名的剪黏師傅。
祖父、父親都是剪黏、彩繪、交趾陶師傅,父親還參與廈門南普陀寺的興築整建工程,在父親黃經陸(人稱「陸」師)的帶引下,十多歲便跟著父親奔波各地大小寺廟,參與廟宇的整修工作。
大陸南安「小木」工作機會不多,為求溫飽,父子二人不辭辛勞,南來北往,包括同安、金門都有他們的足跡。
由於曾在金門溪邊整修過雙落大厝,民國三十八年後浦頭慈德宮要整修時,金門鄉親經打聽後,特別從南安請來黃經陸、黃再團父子。但是,這一趟金門行,卻讓黃再團整整走了半世紀。
黃再團與父親負責慈德宮整修工程,因此舉凡宮內的剪黏、彩繪、交趾陶都曾經手。
黃再團表示,他的剪黏屬泉州風格,特色是作品較小較細緻。
老虎鉗是他與剪黏世界溝通的工具,一個個淺淺、色彩強烈的「剪黏」碗,則是他的夢想天地。
「剪黏碗」大小與一般家用碗相似,但較薄且淺,每個碗身外表塗成單色,有大紅的、大綠的、大黃的、淺紅、淺綠、淺黃等,一字排開,豔麗十足。
黃再團說,製作「剪黏」時,要先用灰泥在屋脊、牆面,塑出人像、動植物花鳥形狀,再挑選顏色適合的「剪黏」碗,用老虎鉗剪出所要的形狀,最後用白灰黏貼上去,一件件的「剪黏」作品便算完成。
「剪黏」為何不用「剪黏片」?「剪黏」碗為何製成碗形而不製成片狀?捧著一個個色彩豔麗的「剪黏」碗時,心中不免疑惑。
黃再團解釋,碗形的在剪裁後較有立體感,而且工廠在製作「剪黏」碗時,碗形較片狀的不佔面積,且可應用的表面積較多,因此,特別做成碗形而非片狀。
對於「剪黏」碗這小玩意,黃再團禁不住嘆息。他強調,用「剪黏」碗做成的「剪黏」作品,起碼可以維持個四、五十年。可惜的是,科技進步後,在製作「剪黏」時,已經很少人從大陸進口剪黏碗,大多數人改用花色更豔麗的彩色玻璃、塑膠片,黏貼也不用白灰,而用水泥。雖然彩色玻璃及塑膠片色澤較鮮麗,但容易因風雨變形變色,色彩豐富了,味道卻變淡了。
黃再團的「剪黏」作品不少,除了早期後浦頭慈德宮到處可見外,近期如瓊林大宗前落的花路也是,另外,三年前他也曾整修沙美張氏祠堂,不過該處是用彩色玻璃進行「剪黏」的。
  話不多的黃再團,有著鄉下人的靦腆,孤家寡人待在異鄉,有些無奈,怕是無法與人言說。他揮揮手,走了,日頭漸暗,這一天,又過了。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311442&aid=729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