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說子路
2015/11/08 21:34:10瀏覽1798|回應0|推薦1

說子路

仲由,字子路,或稱季路,魯國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子路事親極孝、剛猛勇敢、性格爽朗、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很尊敬師長,也常常直言進諫孔子。子路好勇而志伉直,重實踐,論語載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孟子稱子路聞過則喜。子路後來為了救孔悝而與蒯聵的家臣戰鬥,蒯瞶之亂」 中殉難,死後被剁成肉醬,時子路六十三歲。孔子聞其死,極為傷心,從此不吃肉醬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祝」是「斷絕」的意思。《世說新語》何休:「祝者,斷也。天將亡夫子耳。」白話文就是「啊!老天要斷絕了我啊!斷絕了我!」) 先進篇(11-8)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孔子除對他們慘遭橫禍傷心不已的同時,也讓孔子難掩他理想在未來將無法得以實踐的落寞與失望。

公冶長篇(5-7)看出子路治理「政事」的專長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子路為何等人?先生說:「呀!一個具備千乘兵車的大國,可使他去治其軍事,若問他的仁德,我就不知了。」

公冶長篇(5-13)看出子路處事「起而行」的決心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此見子路之有聞而必行,非真恐復有聞。子路之勇於行,門人相推莫及,故特記之。

公冶長篇(5-25)看出子路「言志」的雄心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子路說:「我願自己的車馬衣裘,和朋友們共同使用,直到破壞,我心亦沒有少微憾恨。」子路嘗自言其志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此番一言,顯現子路對朋友的至情至理,表露無疑。

從雍也篇(6-26)看出子路是一位性情中人

子 見 南 子 子 路 不 說 。 夫 子 矢之 曰 : 「 予所 否 者 , 天厭 之 ,天 厭 之 。 」

對於老師去見南子很不高興,性情中的男人,不會拍老師的馬屁。

從述而篇(7-10) 看出子路的性格是一位有勇有謀,辦事幹練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路說:「先生儻有行三軍之事,將和誰同事呀?」先生說:「徒手搏虎,徒身涉河,死了也不追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同事的。定要臨事能小心,好謀始作決定的人,我纔和他同事吧。」

從述而篇(7-34) 看出子路對老師的關心與用情之至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祇。』」子曰:「之禱久矣。」

老師生病了,子路為其祈禱,乃弟子對老師的至情表現。孔子遇大事常言天,又常言命,獨於鬼神則少言。祭祀所以自盡我心,故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知命則不待禱,故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此章未明言鬼神之無有,亦不直斥禱神之非。

子罕篇(9-11) 看出子路和其他門生的情誼深厚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孔子將返,於道中適得病,故有死於道路之語。這與述而篇(7-34)「子疾病,子路請禱。」有同工異曲之妙。也不難看出在眾學生之中子路有其領導舉足風範。雖孔子言:「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似有調侃意味,不難窺見師生情誼深厚不同之處!

子罕篇(9-26) 看出子路生活雖貧賤,但豁達不移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穿著破舊的綿絮袍,和穿狐裘的人同立在一起,也不會感覺恥辱的,只有子路吧!《詩經》上說:「不忮刻,不貪求,有什麼不好呀?」這和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不改其樂。」有著一樣的個性。

先進篇(11-11) 看出子路對死有「輕鴻毛、重泰山」 之態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問:「人死後如何?」先生說:「還沒知得生,那知得死呀?」死生本屬一體,蚩蚩而生,則必昧昧而死。生而茫然,則必死而惘然。生能俯仰無愧,死則浩然天壤。

先進篇(11-12) 看出子路的性格太過剛強,終遭不測

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也,不得其死然。」

子路行行如一派剛強之氣。冉有子貢,侃侃如一派和樂之氣。但孔子說:「子路呀!我怕他會不保天年呀!」又先進篇(11-14)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子路性剛勇,其鼓瑟聲亦然,夫子戒之,蓋亦有也不得其死之憂。一語料中,子路果死於衞孔悝(ㄎㄨㄟ)之難。

先進篇(11-21)看出子路的性格雖性勇敢欠缺權責(分權)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也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也惑,敢問。」子曰:「也退,故進之。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性勇敢前,常若一人可兼兩人之所為,故孔子戒其不得爾。

先進篇(11-23)看出子路的個性未能識大局

季子然問:「仲由 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在孔子的眼裡仲由冉求,只算是備位充數的臣罷了!先之勞之,適才適所,有人當君,就必須要有人為臣,半點不由人!

先進篇(11-24)看出子路不拘泥於萬般唯有讀書高

子路使子羔為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子路說:「那裏有人民,有社稷,治民事神皆可學,何必讀書纔是學呀?」先生說:「正如你這樣,所以我厭惡那些利口善辨的人呀!」子路好學,希望透過學與禮,更正子路的個性之偏。但從子路之純與懇,實可證明他並非真是一簡單之人,

先進篇(11-25)看出子路「個性耿直」、「直言不讓耳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ㄕㄣˇ)之

子路誇下豪語「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只要三年的光陰事實証明所言不虛,在魯國的邑宰或衛國的蒲宰善於為政可見一般又稱「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其風範由此可見。但也因個性耿直,子路常有失之於禮,雖勇氣過人而時有近於一種魯莽與衝動。

顏淵篇(12-12) 看出子路重信諾不誑言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先生說:「憑着片面之辭而便可斷獄的,怕只有子路的話吧!」子路答應了人,沒有久留不踐諾的。子路忠信,決無誣妄,即聽其一面之辭,亦可憑以斷獄。惟其平日不輕然諾,語出必信,積久人皆信服,故可聽其一語即以折獄。一言既出,一言重金。

憲問篇(14-13) 看出子路不恥下問的學習情形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一個人具備了智、廉、勇、藝四者,亦可以為成人矣。孔門之教,博文約禮,子路所問之深籧,是個讓孔子頭疼的門生。現代之人,才能資質所長分門別類能具備智、仁、勇三德,培其智,修其德,養其勇,而習於藝,已可成為人中之龍矣。

憲問篇(14-17) 看子路言仁與義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路問仁?孔子以仁許管仲。齊國發生暴亂,當時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王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王子小白(糾和小白為同父異母的兄弟)齊桓公(小白)即位,鮑叔牙力舉管仲為相。齊桓公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憲問篇(14-23) 看出子路個性衝動,諫亦有道,是謂圓融

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孔子說:「事君勿犯顏諫爭。」以子路之賢,不憂其欺君,更不憂其不能犯。然而子路好勇之過,或有以不知為知而進言者,故孔子以此誨之。

憲問篇(14-45) 看出子路對君子的的要求有其執著

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 其猶病諸!」

「修己以敬」而非「攻乎異端」。孔子所言,懸之千百世之後,將仍見其無以易,此所以為聖人之言。故欲求百姓安,天下平,惟有從修己以敬始。

衞靈公篇(15-1) 看出子路對「有志難伸」 的無奈

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權變即靈活運用,但非「食古不化」、「墨守成規」。君子窮則益固。雖窮,能守其道不變。小人濫則無守。君子雖窮,能不失其守。君子要持身中正,主張中道就要靈活運用是謂權變,如執著,則有損仁義。

陽貨篇(17-7) 看出子路嫉惡如仇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子路對佛肸佔據中牟反叛晉國很不高興。

先生說:「不錯,我是說過這話的。不有堅硬的東西嗎?儘磨也不會薄。不有潔白的東西嗎?儘染也不會黑。我難道是一匏瓜嗎?那能掛在那裏,不希望有人來采食呀。

陽貨篇(17-8) 看出子路好學不敏的學習態度

子曰:「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好仁不好學,其蔽成為愚蠢。好知不好學,其蔽成為流蕩無歸宿。好信不好學,其蔽反成傷害。好直不好學,其蔽急切不通情。好勇不好學,其蔽常易犯上作亂。好剛不好學,其蔽易於狂妄牴觸人。正是達到「修己以敬」、「修己安人」的境界。

陽貨篇(17-23) 看出子路「重情重義」 的性格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路說:「君子看重勇嗎?」先生說:「君子是看重義的。君子有勇沒有義,則將為亂。小人有勇沒有義,則將為盜。」子路重行輕學、能見義勇為,能臨危受命、卻也可以片言折獄、還有他有為政服務人群的志向,身上之物常可以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微子篇(18-7) 看出子路對「出仕」 的要求甚高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說:「一個人不出仕,是不義的呀。長幼之節不可廢,君臣之義又如何可廢呢?為要清潔己身,把人類大倫亂了。君子所以要出仕,也只是盡他的義務罷了。至於道之不能行,他也早已知之了。」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669316&aid=35198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