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教與基督教的分別
2016/12/27 12:54:55瀏覽119|回應0|推薦0

1) 佛教聖典分為律、經、論三藏基督教聖經分為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

:佛教聖典分為律、經、論三藏。律藏是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經藏是佛陀所說一切教理。論藏是部派的論典,對戒律和經藏的異說和諍論。

基督教:基督教以「舊約全書」(猶太教的經典)和「新約全書」(含耶穌的教導)為聖經。聖經的內容是在尼西亞會議,由基督信徒去揀選。揀選四十位不同年代,但作品內容(神話故事)相近的作者,編輯成為共六十六卷,先後經歷一千六百年的聖經。

 

2) 佛為基督教耶穌為救世主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佛陀或佛)。佛是宇宙的真正圓滿覺悟者,能覺悟宇宙佛不是救世主佛是人天導師,是解脫生死的道佛教徒信仰佛,法(佛教理),僧(宏揚佛法的出家人)三寶

基督教基督教由猶太教的革新而成的,是由耶穌開始。基督徒信仰耶穌,認為耶穌世上唯一一個至高無上的救世主

 

3) 是無神論,基督教唯一神論和二元神靈觀。

是無神論。「緣起」是否定無因生的神,不是否定因緣所生的神。無因生的神是自生自成而又能夠創造宇宙,創造生命的非眾生。因緣所生的神是由人道眾生主修十善業而轉世投胎,成為神道眾生。故因緣所生的神不能創造宇宙,不能創造生命的,與無因生的神有著本質的區別。

基督教基督教唯一神論,認為神是絕對的,否定其他的神的存在,認為其他的神是魔鬼。然而基督教承認有天使(次級神靈)和撒但(惡神靈)的存在。這反映基督教世界是二元神靈觀 -- 神與魔鬼、神與惡神。

 

4) 基督教

萬物(宇宙、大地山河、眾生、物件等)存在,但不能夠顯現自己是誰,即不能夠顯現自己的存在,故萬物非無。萬物(因)從我的心(緣)生,才能夠顯現自己是誰心中的萬物幻有假有,不是實萬物非有萬物非有非無,故是空從緣起的角度因緣和合生(創造)萬物沒有實體,不能作主,故無自性萬物依因緣合和生,離散滅,無自性,故是空這是緣起性空

基督教基督教認為神是自有永有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是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

 

5) 因緣和合(緣起)萬物基督教創造萬物

:佛陀以「緣起」來說明宇宙人生規律 — 因緣和合生、離散滅循環生滅真理中無第一因,因為因前復有因故只有無始的因緣。無始的主能量粒子(具有成果的因)和無始的次能量粒子(具有助因成果的)依「緣起」,和合生能量果。果又是因,又是緣,果後復有果。因緣果相續循環,由此,因緣和合生(創造)萬物(宇宙、大地山河、眾生、人類、物件等)

基督教自有、永有,是一切的源頭(第一因),能夠創造宇宙,創造生命

 

6) 眾生與佛平等基督教與世人是主僕關係

:眾生與佛平等眾生皆有佛性(智慧覺悟),眾生永遠都是最尊貴的。眾生是指道或神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眾生道眾生能夠修道成佛(圓滿覺悟者),因為道或神道眾生耽於享樂,阿修羅充滿嫉妒瞋慢,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眾生苦報不斷,無心覺醒

基督教與世人是主僕關係世人神的僕人,所以,世人要謙卑事奉神,討神的喜悅。

 

7) 無常是苦基督教因罪而有苦難

佛教認為人的苦難是因為無常。人生的苦來自無常的「我」。「我」都是過去的業因緣和合而形成,故「我」沒有實體,會變化,會變壞,如生、老、病、死。每一心念生起後,終歸會消滅,如喜、怒、哀、樂無常故「我」是無常,心是無常,不能夠自主,是苦。佛教認為滅苦是靠自我覺悟,覺悟緣起緣滅,無我沒有實無常的道理,才能滅苦。

基督教基督教認為人的苦難是源於罪,苦難是罪的後果。保羅和彼得提出人犯了罪,是罪人。奧古斯丁提出人自生有罪(原罪),是源於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原罪令人類世世代代受苦難。基督教認為滅苦是靠神的救贖不認為苦難是可以靠自我消滅。

 

8) 眾生死後依善惡業而上天下地基督教人死後依審判而上天下地。

眾生在世種下善惡業,死後依善惡業,轉世投胎於三界其中一界,一界其中一天或一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共有二十八天(欲界六欲天、色界十八禪天、無色界四空天)。欲界共有六道(六欲天或道或神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

基督教保羅和彼得提出人犯了罪,是罪人。奧古斯丁提出人自生有罪(原罪),是源於亞當夏娃偷食禁果。人死後要受審判。信主認得神救,可以上天堂,不信主下地獄。

 

9) 慈悲基督教博愛。

:佛教的慈悲對象是欲界六道眾生,即是道或神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眾生。教導眾生修道的方法破除貪瞋癡,斷滅一切煩惱脫離「欲界六道」生死輪迴,完成生命解脫,回歸自己「清淨自性、真實本體」涅槃寂靜

基督教:基督教的博愛只對信主的人類信主認可以上天堂,不信主下地獄。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195928&aid=8659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