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31 10:27:35瀏覽1681|回應23|推薦142 | |
《 有位農夫至無相禪師處,請他為其亡妻誦經超度,等佛事結束後,農夫忙問:「禪師!請教您認為在這次佛事當中,家內究竟能得到多少利益福澤?」
無相禪師慈悲回應:「佛法之甘露如慈航普渡,如大日遍照,任何有情眾無不獲得法雨滋潤。」
農夫聽後不滿:「但是家內生前是位柔弱之人,其他眾生可能會搶去她的功德。是否請禪師只為她一人誦經超度就好,不要迴向給其他的眾生?」
禪師感慨農夫的自私,便對其開導:「所謂迴向是回轉自己的功德以趣向對方,使有緣者法益均霑。正如日光不是只照耀一人,一個光可以遍照整個大千世界,你若善用自己點燃之光,懂得去照耀萬千眾生,不僅光亮普增千萬倍,自身的光明卻不會因此而減少啊!」
農夫仍固執己見:「禪師教義雖好,但是否請您破例?因為有個鄰居平常喜歡欺壓我,請您把他除名在一切有情眾之外就行了。」
禪師聽完喝斥:「既曰一切,何有除外之理?」
農夫茫然,無以回答。
本篇佛典說明人性大都貪婪愛計較,深怕自己吃虧,而緊抓不放。禪師對農夫開示「光」的道理,農夫雖能理解,卻依然認為自己還是吃虧。
人與人之間是觀念不同,導致看法亦不同,而看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之情緒。在心理學中談到有名的「主體背景」(background)即是說明,背景不同,每個人所見之事物自然就會產生差異。
禪師參禪禮佛,自然明白佛理與禪境,農夫未學佛法,當然無法瞭解「眾生皆平等」的道理。因此農夫心裡想的只是單純的「可以迴向給其他人,但不要迴向給欺侮過他的人」這即是一般心,亦是自尋煩惱。幫老婆辦個超度法會,心中依然無法忘懷那位曾欺侮他的鄰居;可見鄰居在農夫心中,比老婆還重要,一個人如果無法忘懷過去的痛苦,必召苦果恆常隨身了。
禪師雖然對農夫開示光可遍照大千世界的道理,農夫聽了也明白,但實際作為上,卻仍無法擺脫過去的陰影,這是大多數人所易犯的通病。
究竟是誰阻礙了自己?根本就沒有半個人啊!如果自己不將心中的大石搬開,任其阻礙前進的機會,雖得遇善知識一旁提攜指點,然自心如無法出離痛苦的枷鎖,只有隨境不停流轉,如漩渦般把自己緊緊束縛,任憑佛陀前來亦無法幫忙,因此,唯有「把心放下」,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