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25 09:32:27瀏覽373|回應0|推薦0 | |
念想由來幻 自性無終始 064 山客說:「登山是一種很激烈的運動,而去體悟山道山性須要在一個很澄靜(淨)的心情與場域下,這動靜兩者間的『情境』似乎有點背道?因此我認為,爬山練身很適合,但修心則有點難,甚至是難以連結?」 領隊說:「翻山越嶺智慧增,自我醒悟在其中。我們常聽到的『風雨中的寧靜』,靜與不靜其關鍵在心而非在肢體形骸,肢體的運動可能影響到心、牽動到心的運轉,但不是必然與全然。要修習山道山性的「常樂」與「我淨」,不必然是在『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情境下才能進行。主靜在心,不以形骸分動靜,有道是『動時,靜便在這裡,動時也有靜。順理而應,則雖動亦靜也。事物之來,若不順理而應,則雖塊然(意為:孤獨,安適自得樣)不交於物以求靜,心亦必不能得靜。惟動時能順理,則無事時能靜,靜時能存,則動時得力。須是動時也做工夫,靜時也做工夫。』誠哉斯言!山之行者,轉山林這個大法輪,用心念去輕擊有無虛實這大法鼓,境界漸升無礙智,你走入深山,次復一次,日復一日,體動心澄,終將心領神會而契入佳境矣。」 領隊又說:「自性本虛寂,修山道山性的法門雖然很多,據云,有八萬四千法門,也就是說要有八萬四千個「行」來相應、來配合,但不外『治心』與『觀心』,簡略的說就在於一心不亂;治就是止也、定也;觀就是覺也、住也、慧也;治心是一種藉著識心用事的過程來陶冶砥礪心性,而觀心就是覺知真智顯露的那一份真心、初心,其實一個凡人要做到真正的定,幾乎是不可能的,此時就要有佛書上所說的「香象渡河,截流而過」的勇氣、毅力與堅持,這就是我們在尋求心常清淨的心、止住妄念的心,所要邁出的第一步。現今的時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危者當治,微者宜觀,心雖是一,但體用則有所不同;『念想由來幻,性自無終始;若得此中意,長江自當止。(此為「慧忠禪師」所說,意即:念和想都是虛幻的,都是假的;自性是沒有終、沒有始的。你要是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你所說這個長波,即刻就停止不流了。)』寂然為止,常照為觀;儒家所說的動靜,就像禪家所講的止觀,更簡明的說就是『調心』而已!儒有的『存心養性』;道有『修心練性』;佛有『明心見性』,講的就是要你去『識心』如此而已。登山是一種練身、調性與找回初心(即識心)的工夫,人人走一樣的登山步道,但收穫、成道各個異,不斷的入山去打掃你的心靈,只要隨緣自在而行,便漸入佳境,也漸入山道山性矣!」
~ 百岳老查 2016.04.25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