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08 05:55:04瀏覽1610|回應0|推薦3 | |
入山拜山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迷信乎?
※ 永遠保持對山的尊敬。與數千公尺的高山相比,人類是非常渺小且微不足道的存在,抱著尊敬與謙卑的心與高山共存,平安登山,平安的回家,才是最好的選擇。每位山友都有屬於自己的登山故事,爬的山多了,多少會碰到一些難以解釋的事,不管你相信與否,永遠都要記得,別跟山過不去!(作者不詳,今日傳媒公司 網站) ※
登山,敬神如神在!不管你信的是什麼宗教,或者什麼教都沒在信,入山尤其是深入崇山作長天數的活動,你還是存著一顆「敬山」與對山的虔誠之心,也許這樣,走起來會篤定一些、踏實一些?入山容易敬山難,或說鐵齒能移山,身在山裡心在外,走過千山萬嶺亦徒然?因為,你在山面前太過自大、太過膨脹,以至於「目中無山」?在百岳老查行山的經驗裡,入得了山,心中最好無山在,也就是要把自己執著於山的內心放空掉,不要產生任何企求「有所得」的雜念,進而才能有餘裕去感悟山所可能給你的一些啟示或靈感?然而行山,目中不但要有山,而且還要專注於行山的每一踏步,最不可踏出錯誤的一步,否則,一步錯,步步錯,致發更大災難?故曰,登山,目中不可無山! 今(2019)年6月初,有媒體報導指出,總統蔡英文光在5月這一個月間就拜了43間廟,平均一天拜1.5間廟,引發部分人士非議。而蔡總統無奈回應說:「總統應該要跟基層互動,拜廟和鄉親溝通是『接地氣』表現,如果不去又被批評『不接地氣』。」可見,逢廟拜廟有其政治與非政治上的實需?這也是,登山界有些領隊嚮導尤其是較老一輩者,他們入山在登山口或較適當地點,會對山神山靈「祭拜」一下(儀式與祭物不一),祈求隊伍入山順利平安。此舉,與其說是迷信,倒不如說它是入山時對山的一種虔誠表示,另附帶有種「安定軍心」的作用? 百岳老查在「內本鹿 部落格」中看到一則〈入山儀式 mapakaun〉的專文(作者:鰻魚/ 2010.01.05.),希望透過這樣的儀式,傳承著內本鹿布農族的山林智慧與族群記憶,「原住民在入山之前一定會有個祭禱的動作才會開始走路,也是對於祖先的一個尊重。」這是山林生活的智慧,也是對於山林山靈的尊重。另如,在攀登聖母峰時,雪巴嚮導通常會在抵達基地營後很快地搭起一個臨時的神龕,他們稱之為「拉布索」,在拉布索祭拜過神明之後,雪巴人才能、才會安心的進入危機四伏的坤布冰瀑。你能,說這些台灣原住民或尼泊爾雪巴嚮導太過於迷信嗎? 百岳老查近日在網路上看到一些登山社團於此農曆七月期間(尤其在中元節前後尤是),都在社團所在地舉辦規模、形式不一的拜拜,祈求社團出隊順事平安!你會覺得怪嗎?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不管是處事或作學問,甚至是跋山涉水,每要「多見闕殆,慎行其餘」,總是要抱著存疑的態度,最忌盲從。雖先前也談論過此議題,現今再度為文,旨在提醒登山的朋友,當你入山時不要太過鐵齒,因為「莫非定律」這樣說:「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這對我們登山的人來說,登山這一件事有好多個可能性,而最壞的那個可能性也許就可能真的會發生?「怕什麼就會來什麼」?《論語》:「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翻成白話為:祭祀祖先就如同祖先真在那裡,祭祀神就如同神真在那裡。孔子又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而由別人代祭),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有即是無,無即是有。所以,登山不要太鐵齒、不要說人家入山拜山、或者對山頭基點膜拜是迷信!山事悠悠心自知,你以為呢? ~ 百岳老查 2019.08.08.
附 記: 1.照片一.引自2015.07.11.「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站(作者:布洛頓.柯本;Photo Credit: corbis/達志影像),是雪巴嚮導一到聖母峰基地營時,很快會設置一個臨時的神龕「拉布索」,以祈禱攻頂能夠順利成功。 2.照片二.引自2019.04.30.三立新聞網(圖/翻攝自高雄市六龜救難協會飛鷹大隊臉書),該報導指出,真的很玄!家住台北市的一名男子,本(4)月11日獨自前往南投仁愛鄉、合歡山附近的瀧奧山健行,但家人隔天卻不見男子下山,加上男子僅輕裝,擔心出意外,於是報警協尋,警義消、國軍、神鷹山區搜救隊等搜救14天仍未果,家屬委託民間搜救,到現場祭拜並「跟山神要人」,隔天終於找到了男子遺體,今(4月30日)吊掛下山。你信嗎?不信嗎?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