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12/29 01:22:03瀏覽2002|回應3|推薦22 | |
北美的小費和送禮是必要的支出和學問。 小費 在餐廳假如不給小費或不足的話﹐是會追出來找你的。當十多人一起進洋餐店的話﹐店家會聲明小費要25%才會服務﹐但洋店收你服務費是真有服務的﹐而中店就不一定。 我覺得有服務才有費用﹐包括環境骯髒﹑食物不潔也算在內﹐有次家人慶生﹐到一常去的中菜館晚飯﹐男侍應不知何故全程臭臉對待﹐席間怕報復沒有發作﹐但食不知味﹔到結賬時找老闆面斥一頓﹐一毛小費也沒有。現在有些小店放個二維碼在桌上﹐點餐上網自理﹐以防疫做理由﹐人都躲起來了﹐對此我同樣是一毛不拔以對﹐以後不來就是了。因通漲的影響﹐在餐店以卡付費時﹐小費選項是12%起跳﹑然後是15%到20%﹐現在有些連12%都不見了。 送禮 送禮從移民搬家時就開始﹐左鄰右里只要是洋人﹐知道有新鄰入住後﹐都會帶點小禮來訪﹐互相認識和探底﹐自己必須立刻回訪﹐以後逢上時節亦會糖餅和卡片送上﹐以表親和。事實上﹐早年的近鄰都互放門匙﹐有遠行時就交代照應的﹔ 但這些行為所有華人鄰居 (老華僑﹑越南﹑香港及台灣等) 都不會做。 在北美假如是新組家庭﹐兩面的高堂還有活著的話﹐那送禮的行為就會十分頻繁了。因為每年送禮的"點"可能比油管插入的廣告還多﹐對長輩除了必需的生日禮物外﹐還有父親節﹑母親節﹑中曆年和洋年﹔以及聖誕節等等。 送禮不是問題﹐但先要去買﹐怎樣能投其所好﹐令收禮人驚喜而不是驚氣是很大的學問﹔到採購禮物時才知道﹐自己對親人的了解真是很不夠。因節日繁多﹐小孩只知我愛高球﹐大部份的球具重複地送﹐但被我們退回的禮也有不少﹐包括不知是誰的演唱會門票﹐和很多用不上的電子產品等﹔去年送的電子相框連包裝都未動過。 北美哄小孩的點子甚多﹐除了萬聖節派糖果外﹐有位禮物之神叫Santa Claus﹐ 當時辰到時﹐各種家庭聚會在餐後就開始祭神﹔親家是在地華人﹐親戚特多﹐各式表親小孩找來都有數十人﹐有年被要約參加聚會﹐我們只帶了入門禮﹔等餐畢各家都掏出一堆禮物與各小孩交換﹐因女兒沒有先提點﹐我們亦不知如何備禮﹐以後這種聚會就少參與了。 但光是為自家小小孩們的禮就跑斷腿想破頭﹐數週前就先要知道現在流行些什麼﹐他們又喜好什麼﹐有年到拆禮物時﹐有些電子玩具竟然搞不起來﹐壞給你看﹗ 小人在失望時自己還要去退貨。近年終於想到了解方﹔先個別探聽他們的禮物願望﹐然後告知其父母代購﹐所有費用則先以電子輸送﹐這還包括大當家的願望﹐都只是些園藝的工具﹐這樣大家有個底就再沒有煩惱了。 家人就是互相哄騙一下﹐大家高興數十年就是了。 |
|
( 在地生活|北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