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27 01:57:08瀏覽667|回應1|推薦9 | |
「週末去一趟書店,看看書,也讓書看看你。」我總是這麼跟學生與同仁說。 我的週末生活除了到教會作禮拜,其他就切三塊,一塊屬於94歲的老爸、一塊屬於電影(陪老公)、一塊是我的閱讀與寫作的世界。(能有一塊我就算它「及格」,有時候可以三者兼得呢。) 今夜跟老公女兒去逛誠品。閱讀,是讓心靈豐富與成長的秘訣,也是從事傳媒與文字工作者的養分所寄。 由於主持談閱讀的電視節目,我需要大量找書讀書,有時也免不了便宜行事的利用出版社主動提供的新書。問題是,這些年來出版界所努力經營/促銷的書,常常帶有商業目的,難謂都能合乎「必讀」、「有益」的醒報宗旨。 所以我還是必須維持每週逛書店的習慣,自己找書,以免一些新出版或重印的書成為遺珠。 本週讓我介紹三本好書,其中第一本就合乎上述觀點:回到閱讀本源,不要被工業化的世界迷惑。 臉譜出版的「十項最美的實驗」作者是紐約時報科學作家喬治˙約翰遜,他說:當科學已經工業化,報紙大幅報導基因定序、頂夸克,各國耗資努力發現新行星,用超級電腦分析數兆位元組的資料...他獨鍾「一個好奇的靈魂,找到一種方式向宇宙提問,並堅持得到他的回答。」的素樸實驗姿勢。 他以保有藝術的「任意性」(arbitrary),挑選從伽利略開始到密立根的十個「最美的」實驗,分析伽利略如何在測量引力時,以歌唱的方式標記時間;牛頓將一根針插入他的眼睛後方,以了解光如何造成視網膜的震顫;哈維切開蛇的心臟,研究動脈與靜脈的血液如何循環,還在自己的手臂綁上止血帶,觀察他的動脈在上方跳動、靜脈在下方鼓脹;巴夫洛夫研究狗隨著音高而產生唾液。 當一張實驗桌就可以創造輝耀宇宙、古今的研究,今天許多研究團隊規模卻已經遠超過企業,這本書點醒科學家回歸基本、傳統的研究理念與精神。 第二本吸引我的是褚威格。不是看他膾炙人口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或「同情的罪」,而是看他寫大師的作品「人類的群星閃耀時」(大塊出版),坐在誠品地上兩個小時,就著書店優雅的鋼琴音樂,我已經閱讀了本書大半。他說,寫這本書的精神在於:「歷史與命運的轉折,總發生於瞬息之間,決定了一個人、一個民族、甚至整個人類的榮辱升沉。」 欣賞他寫西塞羅、寫韓德爾、寫哥德、寫杜斯妥也夫斯基,也欣賞他寫托爾斯泰與威爾遜。有的用散文筆法(西賽羅)、有的是詩歌(歌德、杜斯妥也夫斯基)、有的是劇本(托爾斯泰)。他寫拿破崙只因為屬下一秒鐘的遲疑,於滑鐵盧一役敗了他的江山;而窮途末路的韓德爾,心灰意懶之際讀了一篇朋友寄來的詞句,一氣呵成地創造了盛名不衰的《彌賽亞》;貴族出身的巴爾波亞,為了逃債而躲在木箱裡被人運上了船,成為發現太平洋的第一個人…… 寫西塞羅冷冷的觀望著民眾,他看到今日的民眾早已不再是他曾夢想的英勇的、古老的羅馬民族的庶民,而是一群只關心實惠和享樂的芸芸眾生。他們向布魯特斯和卡西烏斯這樣的密謀分子僅僅歡呼了一天,第二天他們就向安東尼歡呼了,第三天,他們又向多拉貝拉歡呼了。 最欣賞褚威格寫托爾斯泰,以劇本文體刻劃老托爾斯泰83歲終於決定搞失蹤,離開他忍受幾十年的妻子與家庭那一幕,活靈活現老男人的個性與掙扎,我只能用「褚威格萬歲!」來讚嘆了。 第三本書是校園出版社出版的「兩種上帝-路易斯與佛洛依德的對話」,哈佛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副教授尼可里,請出生存年代接近、曾在哲學與神學上有對應觀點的C.S.Lewis(路易斯)跟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在講堂上對話(其實是用他們的著作觀點),從無神論到有神論、從良知到道德律、從生命中的歡樂到性與享受、從人生的苦難到死亡的終極,是一本讀起來暢快淋漓的好書。 這本書分兩部:第一部是「我們應該相信什麼?」,第二部是「我們應該怎麼活?」真是大哉問啊。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