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09 22:37:31瀏覽6403|回應14|推薦118 | |
引用文章 賺到好幾個Honey~如晞轟趴實況 撰文.攝影╱程如晞 如果心靈有各種情緒的角落~快樂、開心、興奮,生氣、憤怒、害怕、沮喪、悲傷...,那麼現在的如晞,多半時間都待在快樂的角落裏。我猜想每一個人都一定有讓自己快樂的方程式,比如:吃一頓美食、睡一個大覺、讀一本好書、看一場電影、與好朋友歡聚、騎一趟單車、出國去旅行...或者最新流行的網路運動~上網噗個浪。 (如晞的噗浪 在這裏) 當如晞好奇地在Google上搜尋「什麼可以讓人快樂?」,會心一笑地讀到心理學大師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真實的快樂》一書中提到: 「假如你想快樂……, —個小時,就去睡個午覺; 一整天,就去釣魚; 一個月,就去結婚; 一整年,繼承一筆遺產; 一輩子,去幫助別人。」 據提倡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塞利格曼博士研究「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結果令人感到驚訝: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而根據另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參與實驗的大學生中,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以上研究的結論是: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支援 (social support)。 回到塞利格曼的論述,他強調知性的優點長處(如好奇心、學習能力等)對快樂助益不大,涉及人際關係的優點長處如慷慨、幽默、感恩、熱忱等,才是快樂的最佳來源。由此可見快樂主要還是得在人際關係中尋求,而關鍵在於「付出」二字。當你自願幫助他人時,你會從自身的存在情境抽離出來,「付出」會讓生活更有意義,讓你在別人的生活中產生重要性,而你本身也因此找到方向感。 所以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以下是由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呂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根據研究結果,所提出來的八項具體可行的做法: 一、心存感激: 每週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二、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週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贊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三、品嘗樂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四、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五、學習寬恕: 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復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六、愛家愛友: 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係不大。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係。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七、照顧身體: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八、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
以前我常不解,為什麼我對於別人的事,總是比自己的還著急?明明沒有存款,卻還自願用房屋去作抵押貸款,為朋友疏困。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我這麼樂於分享與付出,這麼著迷於人際網絡的互動,是因為~我要快樂一輩子! 快樂的祕訣不是做你喜歡的事,而是喜歡你做的事 ↓自從有了部落格之後,如晞的好朋友幾乎都是由網路而來 ↓格友巧克力女巫April(右)在台北火車站微風廣場開了巧克力實體店面 ↓如晞與兩位格友相約去參觀品嚐April花愛巧克力的幸福滋味 ↓Aprils花愛巧克力在台北火車站微風廣場的巧克力實體賣場
↓花愛巧克力新推出的抹茶手工巧克力 【 延伸閱讀相關網誌】: April’s花愛巧克力 微苦回甘…商機很甜 經濟日報整版報導
|
|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