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基隆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李小梅的幫忙,和她談了一席話,像是上了一堂課。採訪工作就是有這個好處,報社付費讓你四處遊山玩水,上課進修。
人生應關注的領域中,攸關人的走向的文化領域,算是我較有興趣的一塊。3日從汐止開車前往基隆途中,看到木造的七堵前站又鮮活的出現在眼前,周遭的園區也有個樣子了,心裡突然想知道接下來呢?
記得文化局會勘車站能否拆遷的新聞,也是我代班時候寫的。打了個電話給科長問一下車站的現況,不一定要新聞,但得知拆遷工程4日複驗,有了這個時間點,心中自然興起發稿的念頭。既然要發稿,光通電話就有點虛幻,和課長約了時間,想和她多聊一些。
在討論「7-11」話題時,心裡真出現了木造車站外高高矗立了一支熟悉的廣告,希望成真,但也擔心弄巧成拙。同時提醒科長,要走這樣突破傳統的路,難免會有「專業」的公務人員搬出一堆法規命令礙手礙腳,如果沒有很強的論述,可沒那麼容易,要有心理準備。
****** ****** ******
本報記者 邱瑞杰
行經光明路,即將完工的七堵車站公園內的木造車站令人看了眼睛為之一亮。七堵區行政中心預定地就在這座公園旁,公園宛如未來行政中心的後花園,相得益彰。
文化局把七堵車站視為「公園的涼亭」,在行政相對保守的基隆已是 「超過時空」的見解。只是,文化理想必須著根於現實環境,區公所 憂心的治安、清潔疑慮,文化局也不能等閒視之。
七堵這座木造車站雖有近百年歷史,但因為是車站,人來人往免不了造成擦損;台鐵因應業務需要做的局部整修,更如在建築上畫下了多道傷痕。嚴格來說,若非台鐵闢建七堵調車場,文化界和地方都出現保存聲浪,依這座車站的現況,恐怕難列入基隆市歷史建築之林。
維護歷史建築應有與時俱進的思維,歷史建物並非一定要「供起來」才行。事在人為,七堵木造車站即將開放,文化局除了要克服困難,達成24小時開放的目標。試想,這座車站未來如果是7-11,會是什麼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