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轉載自博客來網路書店\親子共享報\編輯手札http://www.books.com.tw/exep/epage/read.php?id=9658#05
文:showmi
畢業季節某天,遠遠看到一個爸比假冒的聖誕老公公,肩上扛著一大袋禮物,旁邊有小小的身影一跳一跳的雀躍著,小手不時要摸一下大袋子,一回到家馬上把所有的東西翻出來擺了整地……。原來是幼稚園送給小女兒的畢業禮物,各式文具、書包、笛子、便當盒等等禮物,其中包含一本國語詞典。
看著女兒簇新的辭典,想到書櫃上從我上小學起就陪我數十年,翻的稀巴爛、有幾頁還用透明膠帶黏起來,已經是泛黃的老古董辭典,馬上就去拿來跟小孩獻寶,驕傲的說:「這是媽媽從上小學用到現在的辭典耶!」結果小孩不以為然的看了一眼:「妳的辭典好破喔!我的是新的。」
是的,我的已經破到令人不屑一顧,何況現在書店裡的字辭典簡直滿坑滿谷,又新又便宜,幹嘛獨鍾這一本?不僅有水漬,還有小時候手工拙劣的黏痕。但因這本有紀念價值,台灣也無處尋《書的手藝人》書裡提到的修補舊書的人,只有讓它繼續殘破下去,卻又繼續使用它。我還在想,為什麼台灣過去有磨剪刀、菜刀、剃頭刀,現在也有修理玻璃、紗窗、紗門的小貨車在街頭小巷到處穿梭,修傘、修鞋匠也不難找,但是就沒有巴黎的Relieur(修補書的人)?
別說修補書了!現代人一天到晚看著各種精心製作的書,卻不知書是怎麼來的。我想除了出版界工作者之外,應該少有人參觀過印刷製版裝訂廠,不甚了解書籍是怎麼製作成的?!
現代化產品講求效率的前提下,大部分物品幾乎都是量產,書也是一樣--「量產」,從編輯完成送廠後,還有好幾道手續,甚至經過不同的工廠加工,於是製作時轟隆轟隆的吵雜聲響代替優雅的書香味。工廠裡只有油墨的刺鼻和單調刺耳的機器咭咭嘎嘎的嘈雜聲。當然,另有一種小而美的POD印刷與BOD出版,它令人瞠目的機械化快速流程,跟《書的手藝人》所提到一流的Relieur完全靠雙手「再一次重新裝訂」,有60多種手工要親自一一去做,簡直無法同日而語。不過這個Relieur的書籍修補,跟自己DIY製作獨樹一幟的手工書又不同。
《書的手藝人》故事裡的小女孩因為鍾愛的植物圖鑑散開了,雖然書店有很多新的植物圖鑑,但這本書對她非常重要,所以她想找個「書的醫生」來修補,但是Relieur修補書籍的人在哪裡呢?只見一幅幅寂靜街道的畫面飄然而過,每個跨頁都有伏筆,許多頁只用圖畫沒有文字,卻讓人一目了然這個開始隱藏著對比、卻又雙軸線進行,似乎各自發展故事,期待他們何時將有交會?也可以看出一位買麵包的老人踽踽走在無人街道上的緩慢步伐,以及小女孩急切地小跑步尋覓修補書的人之慌張。相對於美國較為大膽的畫,日式細膩的風格,也在《書的手藝人》一覽無遺。整本書表現的畫風是那麼的柔和細緻,當然這也是素有療癒系繪本天后的伊勢英子透過細膩的觀察力、溫柔的筆法以及深富哲理的畫面,所建構出她獨有的藝術世界。
《書的手藝人》裡,經過幾幅只有圖畫沒有文字的表現之後,小女孩終於找到修補書的人了,卻驚訝於此地竟然東西堆的亂七八糟。好奇的小女孩看著老人工作,很想動手幫忙,但有些機器是危險的。在經過了無數專業的步驟之後,修補書籍的人那雙像樹木一樣長了瘤,卻非常靈巧的雙手,終於把散亂的書修飾完成,也裝訂牢固,讓書籍重新有了新生命,甚至換上像森林顏色的新書皮,上面還有小女孩燙金的名字。而更重要的事,修補的書,再也沒壞掉過。小女孩呢?多年以後,已經是個植物學者了。
本書作者伊勢英子,擅長以豐富的光影切換和色彩的各式變奏,為文字故事傳達出令人讚嘆的感染力,她的其他作品也獲得日本許多獎項。而這本《書的手藝人》裡的故事,是伊勢英子發掘多年來在法國生活的見聞,透過修書匠修復整理舊書的過程,傳達出對書的深厚情感。除了《書的手藝人》之外,伊勢英子另一本同樣帶著法國風情的《畫之旅》也同時在台灣出版,而《畫之旅》則是熱愛梵谷的伊勢英子自傳式的繪本,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這兩本的異同,有不同的特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