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落花凋零的殘缺之美
2020/05/24 07:09:00瀏覽1235|回應1|推薦41

 【即使凋零而枯萎的花蕊,依然是擁有香甜花蜜的花天使,此刻心情
宛如把一塊方糖含在嘴裡,不過卻逐漸溶化在一片淚海裡…】

 院子裡有一棵俗稱日本釋迦的《刺果番荔枝》果樹,顧名思義樹木的
外貌和一般釋迦樹雷同,可是生長的花朵卻不一樣,當它們含苞待放的
時候,厚實而飽滿的樣子非常吸引人,尤其有稜有角的花苞更具有特
色,難怪在枝頭的模樣極其迷人!

 當然刺果番荔枝花苞的功能和其它蔬果一樣,都是成長為果實必經的
過程,因此當花蕊吸引蜜蜂與蝴蝶前來汲取花蜜,進而傳播花粉與結完
果實之,不久就會完成任務而凋零飄落。

 在這個植物自然生態過程當中,不僅是蜂蝶、昆蟲最愛其綻放而釋放
芳香與花蜜的階段,就是人們喜愛口耳相傳的賞花時刻亦是如此,詩人
甚至以《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詩篇歌詠之,進而隱喻
人生無常而必須把握當下之寓意。

 所以人們追逐花卉之美乃極其自然之情,不過卻也有些人反其道而
行,他們有感於花朵綻放極致之後的宿命必將凋零,而且是一種走下坡
的開始,甚至隱藏些許悲壯的氛圍而備感悲歡、喜捨之情。

 此種略帶有美麗與哀愁的淒美之情,似乎和悲劇的寓意互相呼應,好
比魯迅就認為: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作家如此定義悲劇的內涵,似乎印證奼紫嫣紅的花朵走向凋零的過
程,就是一種無可避免的悲劇,不過其結果卻是完成了繁衍後代的責
任,因此這樣的悲劇象徵另類重生的悲壯與美學,是不是應該把凋零落
花稱之為悲劇尚有討論的空間。

 另外王國維對於悲劇的特質則認為:其美學特性是壯美與崇高,審美
價值是教化與解脫。

 相較於魯迅詮釋悲劇的本質顯然更為正面一些,至少不是那一種全然
毀壞的失落感,比較傾向於犧牲與重生輪迴之美。

 因此當我們看到院子裡這一棵刺果番荔枝花朵即將凋謝之際,不禁發
現其生命力並沒因此而消褪逝去,反而用盡其全部之力量而伸展開來,
藉由花蕊殘餘的香氣,吸引昆蟲前來幫助散播花粉,好比附圖相片當中
那一隻早起的螞蟻就是例子。

 相片中已經凋零一半的花瓣,依然用僅存力氣拖住滿滿的花蕊,讓蜜
蜂、蝴蝶和螞蟻得以享用甜滋滋的花蜜,當然也拜託牠們好心傳遞花粉
而繁衍出新生命。

 如此凋零花朵的執著與美學,似乎可以稱之為殘缺之美而讓人備感窩
心;此種令人讚嘆的情愫,摻雜著難過卻又喜悅的心情,因此很奇怪的
可以讓人充滿歡欣之情。

 因此當人們思索殘缺之美的特質之餘,似乎也想起古希臘悲劇也有類
似的內涵;從網路資料所擷取希臘悲劇的定義認為,其表現主題不在於
悲劇性的故事本身,而是在於表現崇高壯烈的英雄主義思想。

 所以刺果番荔枝花朵,從開花、結果到凋零的過程,在某種層次而言
似乎也隱藏著此種特質。

 網路資料又說,根據亞里斯多德在論述古希臘悲劇的專著《詩學》中
的定義,他說古希臘悲劇「描寫的是嚴肅的事件,是對有一定長度的動
作的摹仿;目的在於引起憐憫和恐懼,並導致這些情感的淨化;主人公
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從而成悲劇,因而悲劇的衝突,成了人和命
運的衝突。」
 因為主體性圍繞在「人」的議題之上,所以才會有神道主義、宗教信
仰的興起,而且盡是透過參悟人生的多元過程,因而所衍生出來的思維
與論述。

 回到刺果番荔枝花朵的殘缺之美,也許我們可以將這些論述簡單化,
並因此而詮釋了生命的更迭與輪迴,不過就是在於這一剎那之間而已,
頗符合中國傳統思維中「道」的本質。

 因此倘若我們在充滿喧囂與紛紛擾擾的環境中,偶爾放慢繁忙的生活
腳步,然後抽出一些零碎的時空與節奏,細心地看一看周遭生命的演
化,進一步欣賞極其自然的生活美學,或許能夠體會才缺之美意美矣的
境界,而且也是一種很愜意而舒適的享受,您說是不是呢?

(更生日報副刊109.05.20)

 

( 創作散文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ngrolin&aid=136205044

 回應文章

和煦秋陽(不見也罷)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5/29 20:58

喜歡您最後一段的結語

說得極是

林清陽(厄蘇利納)(yangrolin) 於 2020-05-30 11:08 回覆:

感謝您的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