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宜蘭的版圖
2006/12/22 20:56:46瀏覽3206|回應5|推薦34
《老宜蘭的版圖》是我新出版的書!

全書共有41篇文章,描述老宜蘭的地景風貌變遷,以及傳說中的老故事。其中包括了縣政中心從清朝、日據迄今的遷移經過,宜蘭河上最後一個渡頭,清朝的老隘寮,日據時神風特攻隊的通信指揮中心,龜山島上的老村落,台灣光復時搭在宜蘭街上的幾座牌樓,民國初年的紅毛土桶,宜蘭河上的吊橋,台灣首部自動化造紙機器仍在運轉中……。

書中附有近七十張的照片,有不少是難得一見的鏡頭。

老宜蘭系列作品,分為《老宜蘭的腳印》《老宜蘭的版圖》及《老宜蘭的臉孔》,前兩冊已由宜蘭縣文化局先後出版,每冊定價一百五十元,電話03─9322440轉201。宜蘭市復興國中旁的大雅書店也可以買到。

照片說明──

圖1:詩人瘂弦伉儷和女兒,20年前攝於宜蘭河口的老渡船上。宜蘭河上最後的這個老渡頭,已在15年前廢棄。
圖2:書的封面。

********************************************

以下是《老宜蘭的版圖》卷首語──火燒罟寮
 
  「火燒罟寮──全無望」,這是以前在宜蘭沿海流行很廣的歇後語。它的來源,和牽罟有關。
  
早年,宜蘭海邊漁撈作業,以牽罟為主。

  牽罟的做法是,有經驗的船主以觀察潮水及海鳥活動去研判漁汛,確定了便與合夥人從沙崙上的罟寮裡抬出網罟,以竹筏載著離沙灘不遠處的近海航行,一面兜個冂形的圈子,一面把魚網撒佈海裡。網罟兩端都有俗稱大索的主索連接,方便岸上牽罟的隊伍拉起。

  船主通常會在撒網之際吹響海螺,告訴村人要牽罟啦!這時田野裡工作的村人,自會隨著海螺響聲放下農具,自四方湧向海灘。大家各自從放置網具的罟寮裡,取出藤編和繩結的「腰抄」套在腰間,要拉網具主索時,只要輕輕拋出腰抄上的短繩,讓它搭上主索,腰抄短繩與主索所形成的銳角,即會巧妙地卡住短繩尾端那粒小木球,大家利用腰部的力量配合手勁,輕鬆地倒退走,便能把海裡的網具拉上岸。

  牽罟時,連結網罟兩端的兩股主索,各自有一排參與者,大家像是跟大海拔河那樣。隊伍最後那個人,也就是離海水最遠的人,後退到某個距離時,便鬆開扣住主索的木球,朝前走到接近水際,成為隊伍的第一人。如此周而復始,整支隊伍似乎只在原地挪移,沒有後退多遠,就能把撒在海裡的網罟一步步拉上岸。兩股主索越拉越靠攏,當兩支隊伍靠在一起時,終於拉起魚網尾端,出現活蹦亂跳的魚蝦。所有參與牽罟的人,都可以分享漁獲。網具收攏掠曬後,就近收藏在罟寮裡,等著下次漁汛來臨再一展身手。

  未料,某一天夜裡海邊突然燒出一場無名火,把用林投樹幹和樹葉搭建的罟寮吞食,收藏在罟寮裡的網具很快被燒個精光,船主及合夥人大半生心血頃刻化為灰燼。

  這樣不幸的場景,曾使我們宜蘭鄉下人創造出一句歇後語:「火燒罟寮──全無網」,全無網與全無望諧音,失去網具也就失去所有的希望。

  也許,現代的年輕人要問,罟寮燒掉再搭就是,網罟燒掉重新買具新的,要省點錢也可以買材料來織,怎麼會失去所有的希望?答案很簡單,早年宜蘭鄉下民間窮困,能有艘竹筏,能有張網具,都是省吃儉用很多年才籌措到的資產。一把火把它們燒成灰燼,迎面來的當然又是好多年的貧窮困頓,哪來的希望?

  其實,以現代人所生活的空間,也不是有錢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或擁有想要的東西。像宜蘭地區有很多老舊的歷史建物被拆除,歷史空間遭破壞,不但市區如此,鄉村也一樣。許多具有特色的竹圍和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宅第,紛紛被夷為平地改建樓房;甚至連孤懸外海的龜山島上,石頭砌成的民宅村落,居民才遷出幾年即被拆得不見蹤影。人住的建物如此,更遑論那些在存廢之間掙扎的傳統產業、田野裡的動植物、老舊的交通水利設施,或其他具有歷史意涵而無法復舊的事物了。

  二○○六年夏天,一條高速公路穿過雪山山脈的肚子,從平原的胸膛呼嘯而過。一批又一批追逐美食、野味的饕餮客喧囂而來,一批又一批有錢人帶著存摺到處覬覦著那裡有田地可供炒作。其他絡繹於途的,還有開越野車的、沖浪的、駕馭滑翔翼的……,當然也會有偷盜宵小混雜其中,讓宜蘭人眼花撩亂,幾乎看不清楚自己家鄉的未來。

  物換星移,歲月無情。如果,宜蘭人弄不清楚未來,再連過去的一些記憶都留不住,大家還能剩下什麼呢?將來恐怕連演演戲、說說故事,都演不下去、說不下去了。

  在《老宜蘭的版圖》這本書裡,接受我訪談的老前輩,包括陳楊朝日、方坤邕、陳旺欉、葉讚生、吳桂英、李長清、林釜西、陳健銘、張政男等多位,都已逐一凋零,做了神仙。但他們述說故事時的奕奕神采,一直浮現在我的眼前,所以我決定不特別標示出誰誰誰已經故去,好讓讀者能夠更貼近的聆聽這些老前輩講故事。

  有關老宜蘭的故事,我原先計畫通通把它收容在二○○五年八月出版的《老宜蘭的腳印》一書裡,後來發現訪談對象多,撰寫內容龐雜,於是不得不把它分編為《老宜蘭的腳印》《老宜蘭的版圖》《老宜蘭的臉孔》三卷,如今前兩冊印行了,後續的部分恐怕得再磨蹭一段時日吧!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m330&aid=610163

 回應文章

123
123
2010/04/12 19:48

          =@+*&%$#@@!||  ^ ^ pp 98  87

                                        

         


陳惠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宜蘭是個好地方
2007/01/02 18:05

恭喜大作出版

造福鄉里


吳敏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興趣使然
2006/12/24 10:48
瑰寶書讀得可真多,我與文學寫作或人文歷史探究,憑恃的都是興趣的驅使,免不了外行人說外行話。

多年來,自我安慰的是,有時外行話卻比有學問的真話還要真(一如孩童憑直覺說出的童言童語那一類),也就絮絮叨叨地、像中邪般地,一再喃喃自語。

左思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可惜!
2006/12/24 05:52
地方的樣貌一經改變,再怎麼樣努力,總是無法還原。

瑰寶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細讀
2006/12/23 19:33

那年,我大三。來回穿梭蹲坐在學校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為了細考明代竟陵派宗師鍾惺的生平、著述,以及後人評論;捧著一本本厚重且長滿灰塵的《明代傳記叢刊》、《明史》,抄錄著記載鍾惺生平的書頁,如:

明代傳記叢刊11  列朝詩集小傳  頁610-611  清  錢謙益撰

這個歷史上極少被提到的文人,他的著述卻充斥著經、史、子、集四部,近百種。很深的夜裡,我仍一個人坐在燈下整理他的「履歷」。好些他著述的版本,「明萬歷朱墨套印本」、「崇禎庚午年刊本」、「永蘭堂抄本」,我都好想真的去翻翻——就算沒有善本書,至少可以看看近代翻印本。

但這個作業交出去之後,更多其他的忙碌一來,也就忘了這件事。一直到今天,〈列朝詩集小傳〉第610-611頁記錄了什麼,我並不知道。

讀敏顯老師的《老宜蘭的版圖》,令我想起那許多個黑夜,為了拼湊出鍾惺在文學史上的貢獻與完整面貌,不知道與多少聽都沒聽過的書名錯身而過;卻仍以為自己抄錄整理好這些索引,對於更進一步研究鍾惺是一件偉大的功業。

而真正偉大、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故事,是像敏顯老師這樣,一步一腳印地採訪、記錄,值得後世細覽的。

我今竟有點像是彌補當時「虧待」了鍾惺一樣的細讀《老宜蘭的版圖》,讀完了再跟老師談談讀後。書頁內許多珍貴的圖片,若能用彩色印刷,就更好了!


寫文章夢想三宅一生,搞出版弄得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