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武林精神】快樂習武三部曲:興趣為劍脊、自信為劍盤、態度為劍柄
2010/07/13 19:53:00瀏覽476|回應0|推薦17

(武林出來的孩子,練拳不但快樂,更是態度正確、架勢十足!)

培根老師(任培豪)是個愛分享、不藏私的老師,常在網路上推廣「快樂學功夫」的基本核心概念,獲得了廣大的迴響。

感謝許多家長與小朋友的認同與支持,我們逐漸開設更多課程,但是還有很多進步空間,虛心期盼各位持續指教與建議。

但今天要談的,是培根老師的另一種感觸。

培根老師經常在網誌中強調習武過程中,「快樂」的重要性,沒想到卻被人誤以為:「培根老師教功夫的宗旨,只有帶給孩子快樂、開心而已。」

差之毫釐,錯之千里!這誤會可大囉!有這誤解的朋友,麻煩您仔細看過培根老師的每一篇文章,才能對培根老師的教學通盤了解,而非斷章取義。

另,假如想揣摩或學習培根老師的教學模式,更不可僅以單一侷限的觀點來判讀喔!

培根老師的「武林功夫」概念,是一套完整且循序漸進的功夫教學法。我們系統化的教導,有助於看到孩子在每個階段的明顯成長。

更可避免家長與孩子誤以為學功夫就只有不斷的學動作,一套接一套,把孩子變成了一個只會打套路的機器。

可別認為,學習功夫就只是反覆學動作而已,說白了,這種想法才真正偏離了武術的宗旨。

有些過分的老師,甚至會將學生當作自己的資源,不斷將孩子抓去表演,大打自己的廣告,讓這些幼苗在大眾的眼中成為馬戲團的小丑,變成提供大家娛樂的角色,反而忘記了讓孩子學拳的初衷。

家長們,倘若您發覺,教您孩子功夫的老師,總帶他們到處表演,請您回歸最初送孩子學功夫的初衷,思考一下:這老師的目的真的是為了學生好嗎?

(興趣、自信、態度,這是功夫成就學員品格的三部曲)

培根老師堅持,「快樂」肯定是引起孩子學習動機的最初元素,假如學習一套功夫,一開始馬上就非常嚴謹、處處要求,不但造成孩子的學習壓力,更抹煞了武術的意義。這就是武術之所以逐漸在大眾心中形成刻板印象的原因。

假如,培根老師以訓練大人的嚴苛方式來教導學生,是留不住幼小的功夫種子的,也永遠只能吸引非常小眾的學生,無法引起更多人對功夫的共鳴。

培根老師的教學分成三個階段,雖然套路與技術精湛度是其中重視的元素,但更重要的是,無論哪個階段的教學,都要同時從「心」做起。

【武林功夫】兒童學習功夫的三個階段:興趣、自信、態度

以上這篇文章,培根老師已經完整說明,學習武林功夫可不是只有開心與快樂而已,我們要用興趣當作劍脊、自信作為劍盤、態度變成劍柄。

當我們以興趣當作核心,那麼不論孩子學習功夫的目的是什麼,無論將來這目的是否改變,他們都不會忘記當初體驗功夫的快樂。

用自信保護自己,不讓任何外在的紛擾、謠言影響你堅定的內心;態度則成為操作任何事務的來源,有了正確的心性品格,才能讓孩子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不會藉功夫行壞事。

功夫的技術,就好比那鋒利的劍鋒,而外在顯露出的形態,就是那包覆在外的劍鞘,從裡而外,整個人散發出的態度,就如同象徵中華文化的一把劍。

我們不曾疏忽中華文化之於孩子們的重要性,善盡知識傳達的教學義務,此時,對於習武的孩子而言,功夫帶給他們的健康、文化、藝術通通學到了。

看看這些孩子的表現吧!每個小武林的眼神都炯炯有神、架勢十足,誰敢說他們沒有成長呢?

(理論人人會說,但唯有實踐,帶給孩子真正所需的武藝與正氣,才是授教的不二法門)

培根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會一直強調「武德」,並非不重視,而是這兩個字不論對小孩還是大人都太過複雜與沈重。

既然品德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規範,那麼又何必整天掛在口中呢?武德,應該要藉由一次次的學習經驗中,不斷的體驗與自我實踐。

崇高的理念人人都會說,但是身為教師,以身作則才是最必要的,要將重點放在如何讓學童在每一次的課程中,能夠實際「體驗到品德」。

這比光在網路上,躲在電腦前空談理念有用多了,甚至,還要時時問自己是否能說到做到?

身為老師,最忌諱的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時下學生與家長的眼睛是雪亮的,老師的言行也決定了他在眾人眼中的價值。

培根老師今年暑假,不僅成立團隊在全台灣各地真正散播功夫種子,本身更擴大教學地點與授課年齡層,今年接受武林功夫教學的孩子們,可望達到一千名!

打從成立團隊以來,最感自豪的,就是我們這群熱血的武術老師,不依靠門派、宗師,不倚仗別人的財力支援,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後台關係來獲得教學機會。

每一磚、每一瓦、每項成果,都是武林功夫教學團隊全體老師,用汗水、用真心實踐獲得的!

即使是在夏令營遇到我們的小朋友,他們的心中,也都擁有深深的「武林精神」,興趣、自信與態度這功夫三部曲,會讓他們永遠記得。

無論他們未來是否繼續練功夫,培根老師相信,我們以孩子為出發點的教學設計,可以真正帶領他們成長,帶給他們自信。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link&aid=421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