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川普「最後瘋狂」會是「台灣牌」嗎?
2021/01/10 01:53:28瀏覽485|回應0|推薦5


美國總統川普敗選之後,大家都在猜測他會不會在下台前夕演出「最後的瘋狂」,經過1月6日美國國會的暴動之後,大家基本上差不多可理解川普能演的「最後瘋狂」,大致不過如此,也就是把2014年民進黨導演的「太陽花學運」,搬到美國重演一次。但是美國畢竟是美國,他們的警察可不像台灣的警察手軟,該開槍就開槍,結果川普還沒倒台,川粉卻先倒下。


這也可以預知,過去4年在川普的主政之下,美台一直保持著你儂我儂的關係。所以,在川普準備下台之際,他能想到的顯然還是要拉台灣做「墊被」,不僅1月7日跟台灣舉行閉門的政治軍事會談,在川普搧動川粉攻下美國國會的同一天,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還宣布,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凱莉·克拉夫特(Kelly Craft)即將訪問台灣。


台灣國旗怎麼出現在暴動中?


三件事看似沒有什麼關連,但是如果注意到在美國國會的暴動中,曾經出現中華民國國旗,這到底又意味著什麼,確實值得思考。試想,美國人抗議選舉不公,川普在搧動暴動的行動中,卻出現完全不相關的台灣國旗,這跟不對外宣布的「政軍會談」是否有關連,天知道。


難道這不能讓人聯想到美台是否在進行什麼密謀嗎?而找一個特別友台的駐聯合代表克拉夫特訪問台灣,作為一位傳達者的角色,這都可以當成合理的預設,否則不會三件事都那麼湊巧的發生同一天。


尤其是,蓬佩奧並沒有清楚說明克拉夫特訪台的目的是什麼,也沒有說明時間點,只是攏統的在聲明中說:「美國支持香港人民和所有渴望和平的人,基於這個精神,我高興地宣布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凱莉·克拉夫特即將訪問台灣。台灣是一個可靠的伙伴和充滿活力的民主社會。儘管中共在大力削弱它取得的巨大成功,台灣依然興旺發達,展示一個自由的中國可以取得的成就。」


蓬佩奧用「自由的中國」稱呼台灣


這個聲明讓人奇怪的是,蓬佩奧提「香港人民」之後,卻又接上宣布克拉夫特要到台灣訪問,兩者的關連性本來就不高,唯一相同之處就是涉及到中國主權的主張範圍,也難怪北京對此要警告說,美國將會為其在香港和台灣事務上的「錯誤」做法,付出沉重代價,並敦促美方立即停止干預中國的內政。


更特別的是過去都稱台灣地區為「台灣」的蓬佩奧,這次卻改稱台灣為「自由的中國」,這明明是冷戰時期國民黨威權體制下的用語,怎麼又回到蓬佩奧的嘴裡?難怪台灣人一聽到這個稱呼,馬上想到川普政府最後是否要在台灣耍什麼「陽謀」?


川普可能抓緊台灣耍「陽謀」?


當然,我們不希望川普「最後的瘋狂」會是在台灣身上使出「陽謀」。但是,美軍退役上將詹姆斯·溫尼菲爾德和前中情局副局長麥克·莫雷爾,去年8月曾在美國海軍學院《議事錄》期刊撰文示警,認為解放軍可能在2021年1月19至21日,美總統交接期的3天內,出兵解決台灣問題。現在川普在下台之際又出招要讓克拉夫特訪台來挑釁中國,所以,川普是否會在最後3天製造台海危機,恐怕沒人說得準。


關於這一點,美國南加州大學政治學教授暨總統選舉專家施勒姆(Robert Shrum)就說,川普的支持者闖入國會是美國史上前所未見的事件,他將川粉1月6日的行動稱為「政變」,並強調若川普能繼續做滿任期,「接下來的13天可能會非常危險。」


有人說最危險的是3天,有人說是13天,而台灣也有名嘴把總體的時間推算最危險的日子應該是1月18日,這一天會不會翻動歷史,還是一樣,天知道。但是,美國學者說國會暴動是搞「政變」,美國前將領說解放軍會選擇在1月19到21日準備攻台,美國人的想像真的超乎尋常,當然最好他們都是在無的放矢。


這方面台灣的一位精神科醫師就感嘆地說,美國民主走到現在,為什麼會出現川普這樣的總統,又帶來什麼教訓,值得省思;他還直言,「還好,在川普有機會對台灣失望,由愛生恨之前,連任失敗了,否則,看到台灣的國旗出現在示威的國會大廈中,他要怎麼反咬台灣,看了眼前的動亂場面,能不心驚嗎?」


問題是川普失敗了,蔡英文卻高票連任,讓她有機會在台灣繼續搞亞洲週刊所稱的「民選獨裁」。川普把全球民主帶向民粹主義,美國的民粹主義也許會隨著川普的去職而逐漸消弭,特別是這次川普搧動國會暴動引發全球的惡評之後,相信美國人應該不會再繼續支持這樣的民粹主義。


然而,台灣在蔡英文繼續執政下,眼中還是唯美國是從,未來就任的拜登到底是要「川規拜隨」,還是走一條正統的美國道路,現在還很難看出一個梗概。但是,如果川普的「最後瘋狂」是把台灣繼續綁在他的「川規」上,利用美國國會暴動、美台政軍會談、克拉夫特來台穿針引線,繼續把台灣打造成一個抗中的「火藥庫」,到時拜登想當一個美中台關係的「拆彈專家」,恐怕也難。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55236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