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民黨黨產是否不當?請聽知情者葉以勤先生細說從頭。
2016/09/04 23:26:33瀏覽484|回應0|推薦17

葉以勤:我所知道的國民黨黨產歷

史(6-6) 最珍貴黨產 是人才不是

金錢

                                                                                                  
國民黨創建中華民國艱辛,最珍貴的黨產,不是金錢,而是人才。
國民黨創建中華民國艱辛,最珍貴的黨產,不是金錢,而是人才。(圖/取自維基百科、網路)

作者簡介:

葉以勤先生是陳立夫先生的姨甥,稱陳立夫為姨爸,對陳立夫的哥哥陳果夫先生,則隨表兄姐們叫大伯伯,陳果夫先生是國民黨黨產創始者。葉以勤的先翁葉學皙先生歷任美援運用委員會、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財政部國庫署長、開發基金執行秘書等要職。實際參與、規畫、推動九年國教與十大建設等台灣重要經建與人才培育計畫。

因家世背景關係,葉以勤先生長期聽聞長輩講述國民黨產的來源、演變與運用,有許多第一手資料,是相當珍貴的歷史紀錄。如今目睹國民黨產被扭曲、追討,感慨之餘,振筆寫成萬言以上長文,其間可見中華民國成立以來的種種建國艱辛以及國民黨產在關鍵時刻對中華民國的挹注與貢獻,均為首次批露。由於文長,中時電子報分5篇及最後全文1篇,共6篇,今日刊出全文。

「國民黨黨產」已經成為綠營利用「轉型正義」一詞,打擊國民黨,栽贓抹黑,污衊醜化國民黨,進而徹底消滅國民黨的策略手段。「有罪推定論」混肴視聽,造成當今世人的誤解。利用這些誤解,綠營更利用人數優勢的立法院,強行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可嘆的是,國民黨竟無人能對黨產歷史有正確的說明,而有對應。令人不勝欷噓感嘆。

古有「曾參殺人」的寓言。戰國策裡有「三人成虎」的故事。這個積非成是的現象自古以來為政爭者利用。民進黨運用這套戰術。利用優勢傳播媒體,借二二八事件之名,全面抹黑蔣介石,栽贓國民黨。不論事實證明蔣介石的無辜。只作「有罪推定」。反正,逝去的人也無法起來為自己辨解。絕口不提國民黨為臺灣,為這片土地和同胞所付出的犧牲和努力。真相如何,有所冤屈,也都在排山倒海般的漫罵聲中被淹沒了。

以史為鑑,我們看待歷史,可以從裡面學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但更重要的,要先瞭解當時的情況。若以現今的思維,批判過去的措施,時空背景不同。既不公平,也非正義。

本人因為家世背景,對於國民黨黨產歷史,略知一二。雖然仍是粗淺,但都是家中長輩親身經歷的事實,絕非道聽塗說。願奮力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提出,供世人參考研討,以正視聽。也為不負先賢先烈們為中華民國所付出的努力與犧牲,略盡棉薄闡明之力。同時,也希望能讓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年輕人,對歷史有正確的認知與借鏡。

首先,我要說「若沒有國民黨黨產,絕不會有中華民國的建立。若沒有國民黨黨產,很可能也不會有臺灣經濟發展的成功奇蹟,也很可能不會有今天臺灣的繁榮昌盛局面」。飲水思源,要從頭來說。中華民國的建立,是先有政黨。由政黨領導革命,推翻了帝制滿清而建立起來的。不禁想起,阿扁女兒陳幸妤發飆嘶吼的話「臺獨難道不要錢嗎?........」。雖然是氣極脫口而出的話,但確是一語道出事實。的確,革命,建國,沒有錢是絕對不行的。何況,推翻的是幾千年,無比龐大,基礎深厚的帝制政權。而我們國家的建立,是在極度窮困,內戰外侮,戰爭一直不斷的環境之下,何其困難艱辛。

建立中華民國是先有主義,有思想理念,依主義成立政黨,以黨建國。民國成立後是以黨輔政。因此,以國民黨的財力支持了中華民國建國,支援國政運作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在建國過程中,黨國息息相關,難以分別。所謂國庫通黨庫,實際上,應該是黨庫通向國庫,以黨庫襄助國庫,才是真正的實情。

民國創立,很遺憾的是未能統一全國。軍閥割據了大部分國土。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仍然未能廢止,以致各港口商埠租借地仍被列強佔有,而且關稅亦仍是歸列強收取,以賠償清政府的戰敗賠款,國家的財政慘況真的是可想而知了。臺灣亦仍被日本人佔據,袁世凱又一度稱帝。果夫先生和立夫先生的叔叔陳英士先生為了籌募資金作為二次革命討袁之用,欲將有人捐助的土地黨產賣出,結果袁世凱派出殺手,假裝買主,於民國5年5月18日將英士先生暗殺於家門口。英士先生殉國犧牲了,時年方38歲。

後來,由於果夫先生年青時曾在錢莊學習過,有經商經驗。所以蔣介石,張靜江先生和果夫先生奉孫中山先生之命,於民國9年2月1日在上海租借區成立了茂新公司。從事股票交易及棉花等期貨生意,由果夫先生主持。一方面為黨籌募資金。一方面作為聯絡據點,以交易所作為掩護,防軍閥追殺。這是最早的國民黨黨營事業。

民國11年2月,茂新證券交易所結束營業。蔣介石南下廣州,後不又回溪口。果夫先生仍留上海。6月16日廣州陳炯明叛變,國父孫中山先生逃到永豐軍艦,幸有蔣公奉電召,趕往領軍護持。戰鬥到8月9日,終於平息叛亂。孫中山先生經過這次歷險蒙難,決定必須建立自己的武力,方能完成統一建國。民國13年6月16日於廣東黃埔成立軍校。最初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被任命為校長。

創校初期,設備與教師都缺的情況之下,只得依靠蘇聯幫助。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蘇聯方面的條件是,教學所用的武器裝備,彈藥由他們提供。教官,顧問由他們選派,且必須要有共產黨員參與。史大林的算盤是,為未來赤化中國,建立紅軍作基礎。孫中山先生迫於情勢,只得虛與委蛇,暫且聯俄容共。果夫先生則在上海募集款項,備辦補給,所有軍品,用品都在上海準備,再設法秘密運往廣州。

最重要的工作,是學生的招收。要在全國各地招收優秀青年人才,一同來參與這偉大志業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在軍閥控制地區也是非常危險的事。從考試,面試到錄取後送往廣州,都要在掩護下,避人耳目,秘密進行,非常艱辛。果夫先生在黃埔前三期,招募了5000多人,成為後來北伐、抗戰的國家中堅。最早期的陸軍軍官學校也是國民黨黨營機構之一。軍校校歌,「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民國14年3月12日,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願。所謂「革命尚未成功」也就是指國家尚未能統一,雖然已經構思好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實業計劃等,造福全民的三民主義偉大理想未能實現。這是孫中山先生ㄧ生最大的遺憾。這也是作為孫中山先生最忠誠追隨者,三民主義忠實信徒的蔣介石終其一生努力不懈的目標。可惜的是,蔣介石也僅在其有生之年,將三民主義的部分理想在臺灣實現。但僅這一小部分,已足以證明國父三民主義理論的高明。

民國15年北伐到17年東北易幟,統一大業大至完成。唯有最後一個未能統一的勢力,就是由蘇聯在背後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因此,軍事部分,由蔣介石持續努力。民生建國部分是不能等待的,則由陳果夫先生啟動。

事在人為,人才的培訓是建國的第一要務。因為,五千多年的帝制下,人們對於民主憲政體制和觀念完全無有所知。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的實踐方法上,就規劃了訓政時期。在這個時期,以弘揚三民主義思想,培養人才,教育全民為主要工作。

所以,陳果夫先生首先成立了國民黨黨務學校,然後改名為政治學校,最後改名政治大學。「政治」一辭起源於國父說:「政者,眾人之事也。治者,管理也。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大學就是培養訓練治國、經理國家事務,為民服務人才的學校,為建設臺灣各方面的發展,培養出了許多精英人才。政大也是當初的國民黨黨營重要機構之一。

建國事業,百廢待舉。首先要弘揚主義,宣導政令,教化百姓。傳播媒體不可少。陳果夫先生創立了中央日報。因為當年經營證券交易所時,見上海有外國人設立的小型電台,作播報股票行情之用,十分有效率。陳果夫先生想到,何不設立一個大型廣播電台。於是,有中廣公司的成立。有電台,沒有收音機是不行的,又設立收音機製造廠,生產適合大眾化的收音機。於是,有了黨營生產事業。在當時,電影事業剛開始萌芽。陳果夫先生已看到電影的巨大傳播教化力量,想到可以利用電影將正確的思想教育傳播到各個角落甚至偏遠鄉鎮。於是,建立電影院,也設立流動放映車隊到各地巡迴。同時,成立中央電影公司,自己拍攝電影。後來,蔣公為改善國人生活習慣,推行「新生活運動」社會教育,中影公司發 揮了很大的宣傳功能。多年來,中影公司也為國人在精神生活上供獻良多。

北伐時期,陳立夫先生是蔣介石的機要秘書,負責機要和情報工作。北伐最主要的敵人軍閥是直系的吳佩孚與孫傳芳,佔據華中,華北一帶,勢力強大。陳立夫先生的情報工作十分成功,破解了敵方電報密碼。

因此,軍閥間的聯繫和軍隊調動,都在蔣公掌握之中。龍潭一役,徹底瓦解了軍閥勢力,接著北上,勢如破竹。北伐得以順利完成。蔣介石曾經誇獎陳立夫先生說:「立夫一人,抵得上十萬軍」。北伐完成慶功,蔣介石頒發一筆不小的獎金給陳立夫先生。

陳立夫先生將這筆錢,一半用於撫卹犧牲的同志家屬,一半用來成立了正中書局,並將書局捐給了黨部。也成為黨營事業之一了。正中書局的功用,主要是平面文宣的出版及教育文化工作。到抗戰時期,全國中小學的教課書都是由正中書局負責印刷。台灣早期,在尚沒有民間印刷廠有能力印製數量龐大的小學課本前,也都是正中書局印製。在國民教育歷史進程中,正中書局功不可沒。

當時,雖然仍有共產黨尚未肅清,統一大業不能算是完成,但國家建設工作已積極展開。十年建設突飛猛進的榮景,至今仍為大家懷念。既然是國家的創立者,又是唯一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自然扮演了建國工作重要角色。在制度組織尚未健全,黨國不分情況下,當時並沒有所謂的國營事業。有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像橡膠,火藥等化學產品,陳果夫先生設立了齊魯公司,也設立不少各種生產事業。由於民國20年淮河氾濫,安徽、蘇北受創嚴重。

陳果夫先生後出任江蘇省主席,治理淮河為重要工作,同時推展民生建設,將江蘇省建設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由於導淮河入海,產生新生地,為實施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成立「土地開發公司」。設立「農民銀行」。為防止中間剝削,造福農漁民,提倡合作事業。成立「合作社」,(也就是臺灣農,漁會的前身)。資金方面,成立「合作金庫」;為籌措交通建設資金,成立「交通銀行」。許多事業應造福大眾需要,均一一成立。絕大部分都在事業運作正常後,歸屬國營或改化為民營。這是國民黨一貫的政策。

抗戰期間,一切為了救國,支援戰事。但物資缺乏,尤其是醫藥。果夫、立夫先生努力提倡研發中醫藥,成立特效藥研究所,錦德製藥廠等。生產止血療傷的雲南白藥,治瘧疾的金雞納霜等。這些都是國民黨黨營事業。

到民國34年(1945)5月,日本敗象已現,抗戰勝利在望。以黨營事業支援抗戰的任務即將告一段落。陳果夫先生已開始規劃之後因應建設國家需要的黨營事業運作方向。因為,從中央到各省市縣鄉鎮黨部,以及事業機構,黨工人數眾多,開支非常龐大。為了籌措黨費,所以訂定方針和規範。在重慶召開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第16次會議中,通過「關於籌措黨費之決議案」,訂定黨營事業發展的三原則,5項方針及6大範圍。

原則第一項是:凡屬應由政府辦理者,分別移歸政府各部門接辦,藉以減少黨部開支。第二項是寬籌基金,取其子息。或以基金投資各項舉辦各種生產事業,所獲之利潤,供給中央及省市黨部支用。第三項原則為運用基金創辦各種事業以鞏固黨的經濟基礎。黨費基金應即全部投資於各種事業,以鞏固本黨之經濟基礎。

根據這三原則,擬具5項方針:第一,黨營生產事業,以實踐三民主義經濟政策為原則。第二,以有關國計民生,文化教育,而同時便利黨的活動者為宜。第三,黨營生產事業應完全依照合法手續,成立合作社或公司組織。對外不用黨的名義。第四,凡中央及地方政府,所有獎勵人民舉辦之生產事業,黨部應該儘量助黨員率先創辦。第五,各事業機構中,所需之人員,除專門技術人才向外界聘用外,均以由各主辦黨部,就現有人員及所屬之黨員中選用為原則。六項範圍為:文化事業,電影事業,合作事業,運輸事業,金融保險儲蓄事業,農林畜牧事業。

抗戰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說是無條件,其實狡猾的日本人是有條件的。當時蘇聯派兵迅速進入東北,將日軍作為侵華後勤基地,存放於東北的軍備物資,精良的武器彈藥,先進的工業設備等,全部搜括搬遷一空。並且擄走大批日軍作為奴工。武器彈藥後來裝備了共軍,而各地原為游擊隊狀態的共黨共軍,除了搶接收日軍及日人物資設備,也盡力破壞交通,以延長國民政府方面前往接收的時間。蔣介石當時急切無奈,只得請求日本人幫助維持交通,並要求日方只能向國府(國民黨)投降交接。

而蔣介石相對應的,就是向國人呼籲以德報怨,將全部日人平安遣返回國。台灣的接收工作因共黨涉入不多,也就大至順利。大部分日產當然是由國府的適當對應單位接收;若找不到適當對應單位,則看是否在黨營事業中找適當單位接收。因此,廣播電台就只得找黨營的中廣公司。電影公司就找到中央電影公司接收,各地屬於廣播電台和電影公司的設施房產土地、戲院,甚至眷舍也接收了。

利用對日抗戰生息壯大的中共,在蘇聯大力支援下,很快的發動武裝叛亂。而已經精疲力盡,未及喘息的國府無力穩定經濟與民心,兵敗如山倒,失去大陸江山,退居台灣。但在最後危急之時,蔣介石在下野狀況下,以中國國民黨總裁身分,指揮將黃金和故宮文物搶運來台。憑著這些黃金作基礎,終於穩定住台灣的金融,渡過難關,讓中華民國慢慢在台灣站穩腳步,成功的發展起來。國民黨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為這個國家人民,奉獻犧牲努力,是歷史的事實。

國民黨來到台灣,確曾帶了一些資金,並搬遷了少數事業機構來,但並不是非常多。可是,為什麼後來會有那麼多黨產資金,國民黨黨產與台灣的經濟發展有什麼關係,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不大清楚。於是,污衊,謠言,沒有證據憑空抹黑,比比皆是。反覆被引用的結果,曾參殺人和三人成虎的情況上演了。現在,居然藉著不實的傳說,立法訂定「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企圖清算鬥爭,徹底催毀國民黨。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有一種說法,說是國民黨偷了外匯的利息錢。這是外行的說法。世界各國外匯拆款是有一定的程序的,透明、有帳可查證。國家也有主計、監察、法律等單位可監督,怎麼可能容許不法發生?而且,說實在話,如果國民黨要從我們國家取得錢財,當時黃金運來時,從裡面拿出一些就是了,要多少都可以。何必那麼費勁,全部交給國家,然後這麼一點一滴的,冒違法風險,從中獲得小利?國民黨的資金,最初是無心插柳由受美方委託,代理美援業務而合法得到的報酬。並不是如有些人所說是從美援中竊取來的。是合理合法取得的。

首先,必須要瞭解所謂國際間對外援助的真相。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會平白無故援助或幫助另一個國家。所有的援助,都是有所目的。有時候,是為了本身國家的經濟需要。更多時候,是要控制接受幫助的一方,以取得政治、軍事、外交等利益。但基本手段都是完全要在他掌控之下。二次大戰時,傲慢自大的美國史迪威與蔣介石交惡。史迪威一手操控美援物資,逼迫蔣介石自中國戰區抽調孫立人等精銳部隊,投入緬甸戰場,以致中國戰區戰況吃緊,平白多犧牲數十萬中國軍民的寶貴生命。

其實,美方的算盤是花費極少援助,不顧犧牲大量中國軍民生命,以牽制住大量日軍於中國戰區,得以減少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人員傷亡。當年,蔣介石在忍無可忍情況下,強烈要求撤換了史迪威。但史迪威回到美國後,對蔣介石猛烈汙蔑,造謠醜化,影響了馬歇爾、杜魯門,導致對華政策偏頗,落井下石,發表白皮書,甚至停止了美援。

政府初遷來台,民生經濟十分艱困。電力、交通、工業設施遭日本撤走前破壞嚴重,迫切需要零件修復。但當時外匯極度饋乏,以致進口零件、肥料、工業原料都感困難。稅收極少,只夠負擔支出的四分之一。入不敷出,又必須穩定物價。國防軍費只好靠出售一些黃金來貼補,真的是異常拮挶。

直到民國39年(1950)韓戰爆發,美國為了區域安全考慮,恢復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美援。必須要說明的,當時所謂的美援並不是現金,而是以美金代購的物資、軍備、機具、零配件、農產品等。農產品包括、小麥、棉花、黃豆、肥料等民生必需物資。這些物資進口後,由中央信托局標售,所得台幣必需存入臺灣銀行的指定帳戶。理由是,這些農產品是美國政府向美國農民購買,賣出所得應該還是屬於美國。

說實在的,也就是美國要完全掌控這些資金。我們要使用這資金,得要擬具詳細企劃書,向美方提出申請,美方則雇用懷特工程顧問公司負責審核工作。審核非常嚴格,一旦核准撥款後,每個月還要報告進度。父親當時在美援會的工作,主要就是擬具申請企劃書,手續繁複,加上美方傲慢自大,趾高氣揚,有時甚至干涉我國內政及財經政策,使我方不堪其苦。我們又不是乞丐,但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因此,屈辱的感覺,常在心中洶湧。唯有忍辱負重,自己奮發圖強而已。我們後來看到蔣介石的日記,總是有「雪恥」兩字,也能體會到當時蔣介石的心境。

有一次開會,父親親見尹仲容先生為了要建立台灣的紡織工業,與美方發生強烈爭執。尹先生拍桌怒嗆:「你們乾脆派一個州長來算了」。有尹先生的據理力爭,才有台灣紡織成衣工業的建立,成為後來台灣外銷經濟的基礎。雖然美援得來辛苦,但確實補充了國家財政,對於當時財政情況極度不佳的中華民國台灣來說,是有相當大幫助。

但外匯仍十分短缺,進口工業原物料非常困難。民國40年(1951)美方同意成立共同基金。也就是,美援物資出售後,將相同價值的台幣存入特定帳戶,美方就以等值的美金存入同一帳戶,成為相對基金。當然,這個帳戶仍然由美方嚴格控管。這裡就發生了一個缺口,就是美援物資中有一些是供我方軍用的。像棉花是紡成棉紗,織成棉布,再做成軍服。小麥做成麵粉,黃豆也是,榨成黃豆油,再供給軍用。

但當時我們政府的考量是,為了減輕廠商資金周轉,所以採用「來料加工」方式。就是將原料交給廠商,製成成品,運交軍方,再付給廠商加工費用,並沒有將物資直接售予廠商,繳交給特定帳戶的台幣也就比較少。這就影響到相對基金中,美方所出外匯美金也就比較少了。這是十分可惜的事。

而政府當時財政也沒有多餘的錢可補足這個缺口。這時就動用國民黨的資金,補足了這個缺口,也就是從黨庫注入國庫,為國家增加相對基金中的台幣基金,也爭取到較多的相對美金外匯。美方當時並沒有想到我們還有這麼一筆灌水的「私房錢」。多年後,聽說杜魯門得知有這麼一件事,曾大為光火。高傲的杜魯門以為中華民國已完全被他掌控,沒有想到我們還有這麼一招。而且完全合於美方規定,是合法的。因為當初美方並沒有規定相對基金台幣資金的來源,只說是等值的。所以雖不高興也無法可想。

民國42年(1953)韓戰結束。大批美國海外軍人回國,而因應二戰、韓戰的生產能量,一下子無法緩和下來或立即轉型,出現了生產過剩,通貨膨脹的問題。1954年7月美國國會通過「480號公法」。就是「剩餘農產品援外法案」,將剩餘農產品幾乎以贈與方式援助需要幫助的國家,我們也就趁機會取得較多且低成本的農產品。同樣的,國民黨注入相對基金的資金也就更多,相對基金中台幣和美金也就更加充裕了。民國48年(1959),由於資金越來越充裕,美援業務量越來越多,貸款對象也擴及我方民營的事業,負責審核工作的美國懷特公司漸漸不堪負荷。

由於懷特公司是一家民營公司,所以要找一家我國的民營公司來作為他的代理公司。當時也找不到適合的民間公司能勝任此業務。於是國民黨成立了中華開發信托公司,與美方簽訂合約,美方給予貸款並派遣顧問常駐中華開發公司,一方面指導業務,一方面監督。中華開發信托公司就如同現今中小企業融資貸款銀行,對台灣各中小企業取得中長期資金,貢獻非常大。中華開發因為執行這項業務,也獲得了一些應得的利潤。從此隨著美援逐步?多,中華開發業務越來越繁忙,台灣經濟越趨穩定發展,國民黨黨產資金也顯著累積?長。

民國53年(1964)美國國務院宣布,鑒於中華民國健全經濟的成長,決定於1965年6月終止對我經援計劃,台灣的經濟就要全靠自己了;相對基金帳戶也轉型為中美基金。因為原先借貸予廠商的資金,還陸續在歸還,而原先借自美方的,也須歸還美方,中美基金也又繼續運作多年。而其中台幣部分(包括相當大的國民黨黨產資金)也就成為一筆可觀而可供運用的資金了。

國家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環。1965年,美國舉辦一個有關「力資源的研討會,邀集全球經濟專家學者,作為期6個月的深入研究,李國鼎先生派父親前往參加。父親回來後,李國鼎先生奉蔣介石指示,要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下一步作妥善規劃,也就是研究實行延長義務教育。李國鼎先生即指派父親研擬九年國民教育計劃,資金則利用中美基金。父親帶領褚應瑞、鍾耀樓兩位助理,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完成「國民志願就學計劃方案」送交教育部,由王亞權、葉楚生兩位司長到總統府向蔣介石報告,聽取報告後,思考了一下,原先父親的計劃略為保守,是計劃試辦3年,再正式施行。但蔣介石考量,計劃非常完善,資金來源也有所安排,而國家經濟發展,人力需求已到刻不容緩的階段。所以裁示不必等待,即刻進行正式施行。經過1年建設,民國57年(1968)國中新生即開始上課了。沒有動用國家預算。今天凡是就讀過國中的人,實應該感念蔣介石的德政,也要感謝國民黨黨產的福惠。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施行順利後,李國鼎先生奉介石指示,緊接著就要進行加強工業職業教育,以準備國中畢業生的出路。這項計劃李國鼎先生仍然交給父親執行。父親花了不少時間,參考德國、日本,還有美國職業教育制度,訂定計劃書。考量我國的國情,國中畢業生有些要繼續進入高中,有些要進入專科職業學校,接受更高一級職業訓練,有些就直接要進入職業市場。父親計劃新增了10所工專、2所農專。同時,在北中南分別成立職訓中心。以便讓直接進入職場的國中畢業生,在經過短期訓練後,即可工作。計劃所需經費仍由中美基金支付。工業職業教育計劃進行後,正配合台灣1970年代經濟起飛,台灣經濟得以蓬勃發展,國民黨黨產資金(中美基金)是重要支柱。

最後中美基金還剩餘小部分的錢,父親就利用做成學童營養午餐計劃。當時考量是,如果學童多得到一分營養,有了健康的體魄,長大後就能為國家社會多貢獻一份力量。等到他們年紀大了,也減少社會一分醫療負擔。這是按照經濟學原理,經過仔細計算而來。凡是享用過學童營養午餐者,也可說享用了一點國民黨黨產資金。

1970年代開始,台灣經濟起飛很明顯,欣欣向榮的時候,卻遭受巨大的外來打擊。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在風雨飄搖時節,蔣介訓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李國鼎先生認為必須加速經濟發展,厚植國力,以因應這驚濤駭浪的挑戰。於是要父親開始著手準備十大建設計劃。1972年經國先生就任行政院長,李國鼎先生向他建議進行十大建設,並說「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1973年政府正式推動十大建設。十大建設中,石化工業上游是由國營中油公司建造輕油裂解廠,中下游的相關產品工廠則需要民間投資。可是在當時局勢情況,民間多遲疑,投資意願並不高。而石化工業又是一切工業不可或缺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採帶頭作用,邀約企業界共同投資。這樣一來,激起了企業家們的信心和投資意願,石化工業的生產鏈得以順利組織完成。由於十大建設帶動了台灣經濟,國民黨竟也意外獲取了非常多利益,這是當時始料未及。

1978年12月15日,美國與我斷交,我們再一次面臨打擊與危機。國民黨再一次以推展經濟為對策,引進並帶頭推動高科技產業,也再次成功,使台灣經濟繼續維持榮景。國民黨也意外的再次獲利,雖仍然不是原先本意。但到了李登輝時代,台灣的經濟在操弄意識形態下逆轉,國民黨黨產被大量流失或被移作他用。聽回現在也所剩不多了。

台灣是一個非常小規模的經濟體,經不起大風大浪。當年於俞國華先生總是說:「台灣是淺盤經濟」,必須力求穩定。而國民黨黨產資金在台灣經濟體中,扮演了一個穩定金融的角色。父親在自財政部國庫署長退休後,俞國華先生又要他擔任復華證券金融公司董事長。負責建立穩定股票金融市場的機制機構。我個人認為,國民黨黨產(包括資金、產業、運來的黃金),從建國、輔國、到穩定經濟金融,對國家社會的供獻有如航行大海的船,艙底的壓艙石。如今,不當黨產處理條例不顧情理法的訂立,有如將壓艙石抽乾,對目前處於經濟環境驚滔駭浪的台灣,可能會翻船。實在非常危險。也好像一棟百年大廈,新房主不思好好整修,使之輝煌燦爛,反而把地基給挖了,豈有不倒之理。

令人不禁想到,當初受蔣介石指派負責以船運送黃金來台的史文奇先生(當時共有3船,其中一船因為被劫持,在巴士海峽被炸沉)生前說過,民進黨好比人體的癌細胞,中華民國台灣就是這個人體。癌細胞一心要壯大,佔領整個身體。但不知道,如果這個身體死了,癌細胞自己也活不下去的。

國民黨最珍貴的黨產,不是金錢,而是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金錢容易賺取,要培養一個人才可不是容易的事。蔣介建立黃埔軍校,陳果夫先生創建政治大學,陳立夫先生抗戰八年擔任教育部長,在戰火困難情況下,培養了後來海峽兩岸的建設人才,父親為台灣九年國民教育和工業職業教育訂定計劃,為台灣經濟發展培育人才紮根。這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人生短短數十年轉眼即過,國家的未來應該寄托在年輕人身上。中正紀念堂蔣公銅像兩旁寫著,「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這正是蔣介石一生努力的目標。

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也是蔣介石的期許。原先中正紀念堂門口掛的「大中至正」,是蔣公希望繼起的年輕人能行中道,走正路。成為國家棟樑之才。現在被換成了「自由廣場」,光是自由而不走中道正路,那就是「無法無天」。看現在的亂象,當政者愚昧無用如此,也只有令人仰天長嘆了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e1972&aid=73083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