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下九日談到觀音誕
2007/07/31 22:28:31瀏覽2838|回應0|推薦1

杜忠全

農曆六月十九是觀音誕,連同二月十九與九月十九在內,一年總共有三次觀音誕。一年三回的觀音聖誕,傳統上分別解釋為菩薩之降世、成道與涅槃(也有說是發願)紀念日。但是,觀音並不是現實時空裡出現的歷史人物,當然無所謂降世與成道的,因此也就沒有所謂槃。而且,觀音信仰固然源自佛教,但女性化的觀音身相以及民俗化的觀音慶典,主要還是在佛教入華之後,逐步與中國民俗結合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觀音誕之所源出,往往還得從中國古代的民俗來加以追究了。

二月、六月和九月的十九日之外,世俗也有以十一月十九為觀音誕的,按此即一年有四次觀音誕了。但是,關鍵並不在於觀音誕究竟是三次或四次,而是觀音誕都不偏不差地落在農曆十九日。人們專以十九日來進行觀音慶典,這並不是什麼天機巧合,更非源自神秘的數字信仰,而應該與古代的閨中風俗有著密切的關聯。

古人有以每個月的廿九為上九、初九為中九日,而十九則為下九日的傳統。近代以前的中古時代,民間習俗有以每個月的初七與下九為閨女嬉遊日的。對於古代生活裡的女性,我們以往都一相請願地想像,以為在民風閉塞的古代,男女之間的性別分際尤其嚴明,婦女似乎都被禁錮在繡房與廚房裡操勞的,卻原來也有相當人性化的風俗:逢上初七與下九日,閨女們就得以相互邀約,然後聚夥進行她們的閨中遊戲。初七與下九日的閨女嬉遊,其中的一個方式,便是串家走戶地向街坊鄰里討取一些用料,然後跟夥伴湊在一起享受這煮食的過程和成果。因為已經習以成俗了,人們見到閨女上門也就曉得是怎麼回事了,所以一般都樂以提供方便,讓閨女們得輕鬆愉快地度過這屬於她們的一天。

初七與下九,這並不是節日,而是日常風俗,是每個月都逢上兩回的閨女嬉遊日。要說中國古代有婦女專屬的日子,這兩天大致就算得上了;倘若還加上元宵的上街賞燈,以及三月三到野外放風箏盪秋千外加踏青等等活動的,說古代的閨女一年到頭都只能足不出戶地守在繡房,那顯然並不是事實。不算逢年過節,只就初七與下九來說,大致每半個月,閨女們大致都享有社交活動的空間。

寫在古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裡的“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轉到後世禮教對女性的約束愈發收緊之情勢下,也就在閨中生活裡消失了。初七閨女活動的遺緒應為七月七的乞巧節,而下九日則轉化為以信仰包裝的觀音誕了:源自印度而現丈夫相的觀音菩薩,到中國唐宋以降轉為女相後,成了民俗信仰裡婦女信眾傾訴祈求的主要對象。宋明以後被剝奪了正當嬉戲尋樂之俗的中國婦女,她們被加諸以裹足以及非人道的貞節要求,在這身心具殘的嚴峻形勢下,觀音誕的進香與廟會活動,也就為禮教禁錮下的女性,爭取得一年三數日的外出活動:上廟進香,順帶沿途觀景與感染廟會的熱鬧,這雖已非下九的嬉遊風俗,活動內容亦不相似,但卻是少數讓女性得以外出的日子了。

觀音信仰的緣起原為釋迦的大悲精神,後世的下九風俗被撤銷了,菩薩以其誕辰來重新包裝下九,算是對近世女性的慈悲與救濟吧?如果從這角度來觀待觀音誕的話,也許就能體會得這一年三四回觀音誕的現實意義了!

2007730日,星期一,光華日報,眾議園版,斷想零拾專欄-10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htc&aid=112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