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B型創業家不該嫌錢髒的理由
2019/03/27 21:57:10瀏覽2360|回應0|推薦11

【王志鈞商戰專欄】

企業社會責任,是個近年的流行語彙,幾乎沒有一家企業不號稱自己擁有企業社會責任。

但問題是:「企業社會責任只是企業賺錢後、捐錢了事嗎?」又或者是:「把產品售價分潤1-3%給慈善團體?」

當然不應該是這樣。不然企業以黑心流程來做產品,最後卻透過分潤社福團體來漂白自己,不等於是用社會良心之名來包裝黑心企業之實?

為此,2007 年於美國成立的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開始提供第三方客觀的企業認證,針對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五個面向,依產業類別、員工人數規模進行客製化的量化評估,再頒發B型企業認證,且每兩年需重新驗證。

全球現在有2500家以上企業獲得B型企業認證,台灣迄今也有近30家。雖家數不多,但仍居亞洲之冠,顯示歐美社會認真落實到位的企業責任,並未受新興市場重視。

對消費者來說,使用B型企業的服務,等於是對人、對社區、對環境都有正面幫助。由 B 型企業所組成的社群,正是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經濟體系,在此體系中,拚的不是要成為「世上」最好的企業,而是對「世人」最好的企業。

對有心想創業的人來說,「B」代表的「效益」(benefit),不僅是落實到位的企業社會責任,更多的應該是一個能賺錢的商業機制。

***6小時搞懂有錢人都在想什麼,一生致富的秘密:https://guruwangbrands.wixsite.com/108-03-30

我自己認識不少非營利組織,成員都很有心想造福人群。可是當募款經費短缺時,轉型成為B型企業型態的營利組織,成了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可是這個時候,這些組織創辦人或領頭羊,往往怯步於賺錢這件事情,彷彿賺錢賺太多,或者產品毛利率太高,是一件骯髒、不道德的事情。

但企業將本求利本為常態,企業存在的「效益」,也來自於創造盈餘。若非出於營利動機,如何能催動組織與團隊成員各個奮勇向前,激盪創意與服務品質呢?

賺錢本非壞事,更何況B型企業精神強調的是對「世人」最好的企業。只有經營獲利績效越高的B型企業,才有機會創造出對世人更友善的經濟環境。也唯有更多B型企業家出現,社會的黑心老闆才會被徹底淘汰。

想通了這一點,慈善與賺錢就不會相互衝突,非營利組織的高手也不妨藉此轉個念頭,透過商業服務模式來開創對世界更好的團隊組織吧!

王志鈞  自由時報專欄 

 2019/03/20

為協助更多人邁向職場成功之路,即日起王老師財富管理學院提供下列兩項人生教練與企管諮詢服務,費用僅需NT100888,歡迎多加利用:

 A、馬上心靈自由又有錢

https://pressplay.cc/project/rewardPage/%E9%A6%AC%E4%B8%8A%E5%BF%83%E9%9D%88%E8%87%AA%E7%94%B1%E5%8F%88%E6%9C%89%E9%8C%A2/C06A10C7769AE9EF67932E91A6D40EFC?trial_code=7A5F171D8A3DED5F16B98E73E4475306

B、商戰攻略-風林火山

https://pressplay.cc/project/rewardPage/%E5%95%86%E6%88%B0%E6%94%BB%E7%95%A5%E9%A2%A8%E6%9E%97%E7%81%AB%E5%B1%B1/FC5163BFCB804CB8931550F01940ED83?trial_code=116272E9C5247F6C97F9776E771B86E2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olon8888&aid=12526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