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抄錄聯合報民意論壇「斯卡羅的想像」以及原住民立法委員高金素梅談斯卡羅
2021/09/06 00:06:25瀏覽400|回應0|推薦8
談斯卡羅 高金素梅:為登世界舞台 無視原住民犧牲?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5683398

2021-08-18 聯合報 / 記者鄭媁/即時報導

公視歷史劇「斯卡羅」上周首播收視開紅盤,其中法裔美國領事李仙得一角,歷史定位頗具爭議,引發各界討論。立委高金素梅今透過臉書表示,從斯卡羅影集耗費2億元拍攝製作,官方全力支持的角度看來,文化部長李永得口中的歷史解釋權,是非常昂貴的。原住民族如果沒有官方的支持和財源,自己的故事只能說給自己聽!

高金素梅指出,公共電視日前舉行電視影集「斯卡羅」的全球發布記者會。主持人開場的時候說,這部戲劇呈現的是,1867年羅妹號事件之後,多元族群的交會和共生共存;南岬之盟的和平盟約,讓台灣再一次登上國際的舞台。

公共電視董事長陳郁秀強調這部史詩旗艦計畫的大河劇,透過戲劇的張力,重現了當年的場景和社會氛圍。她希望年輕人能透過「斯卡羅」看到過去,展望未來,創造未來,讓國際看到台灣,得到國際支持。

高金素梅表示,這是這次全球記者會中,台灣官方的想法和立場。他們把這部戲劇當成歷史的典範來介紹,好像這部戲劇就是真正的歷史。但是,當有人提出歷史質疑的時候,一些文創工作者卻說「創作並不需要對歷史負責。」

高金素梅質疑,這種「官方當正史,戲劇是創作」的說法,聽起來好像自成一種政治美學,但是光憑這種自相矛盾的宣傳話術,就能不顧史實、編造一套官方史觀嗎?南岬之盟,真有這麼神聖重要嗎?

高金素梅說,官方說這個和約,讓國際看見台灣,但當時台灣原住民族還沒有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斯卡羅戲裡的那個李仙得,來自美國,剛打完內戰。美國人是怎麼對付和那些和他們簽訂和平盟約的美洲原住民族?

高金素梅表示,美國鎮壓原住民族的歷史就是「能鎮壓就鎮壓,不能鎮壓,就暫時簽和約拖過去,等到時機成熟了,就撕毀所有簽過的條約。」所以,從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的史觀來看,南岬之盟並沒有什麼偉大之處,簽下那個和約之後的李仙得,得到了在東台灣行動的自由。

高金素梅說,李仙得後來把他在台灣東部勘查的報告和地圖,交給了日本政府,日本政府重金聘請他,成為天皇遠征台灣計畫的顧問。她質疑,「為了要強調你想登上的國際舞台,讓世界看到台灣,就能無視原住民族簽了和約之後,所付出的重大犧牲代價?」

高金素梅表示,這樣的歷史觀點,就是李永得所說的「一種歷史解釋」嗎?從斯卡羅影集耗費2億元拍攝製作,官方全力支持的角度看來,李永得口中的歷史解釋權,是非常昂貴的。原住民族如果沒有官方的支持和財源,自己的故事只能說給自己聽。

她引述非洲諺語「在獅子擁有牠們自己的歷史學家之前,狩獵史歌頌的永遠只是獵人!」向族人喊話,「別管有沒有人聽見,別管有沒有資源,就讓我們發出獅子般的歷史吼聲,撕開官方史觀的缺口,還我原住民族的歷史本色!」

***

民意論壇

斯卡羅的想像 轉移焦慮?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686154

2021-08-20 聯合報 / 林廣挺/中華民意研究協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公視推出小說《傀儡花》改編電視劇「斯卡羅」,回響熱烈;不但媒體報導,民進黨政府高層也幫忙宣傳,順便夾帶綠營史觀詮釋;批評者則認為,內容與史實落差不少。

事實上,近年聲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卻與史實有落差作品,已不是新聞。例如「返校」透過諸如「不就是看幾本書而已嗎?」台詞,及不斷播放「雨夜花」,建構出有台獨傾向的無辜師生,遭到國民黨迫害的螢幕印象。

實際上,「返校」改編「基隆中學案」及其角色原型鍾浩東,不但是中共基隆市地下工作負責人、堅定支持中國統一,絕非「誤入歧途」或「遭人構陷」;而以《光明報》為核心圖書會,播放的也應是《國際歌》,讀馬列思想或毛語錄。說穿了,「返校」其實是把「基隆中學案」當成敘事工具,影射太陽花世代的政治態度。

簡言之,從「返校」到不久前「弓蕉園的秘密」等劇,都有不同程度偏離事實問題,主旋律是透過建構國民黨的負面形象、強調去中國化史觀,以符合台獨需要。與其說是「歷史劇」,不如說是反映當前政治正確、投射現實政治需求的「政治劇」。

此劇論述,以原住民曾與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在恆春簽署「條約」(南岬之盟),「斯卡羅」是條約締結的主體,因此稱為國家;但「條約」需要雙方最高領導人授權、國會批准方能生效,李仙得片面所簽的這個「條約」,實際上美國記載是「備忘錄」,並不具備法律拘束力。

此外,媒體報導時也多引用清廷台灣兵備道吳大廷「不載版圖」說法,強調斯卡羅不屬於清朝統治,暗示中國對「番界」沒有主權。其實這是以西方概念為標準,對中國前現代統治特徵的錯誤理解;清朝官員認為台灣島是「屬土」,所謂「不載版圖」,不是「放棄主權」或是把原住民居住區當作「外國」,是採取「間接統治」,這在清代邊疆治理相當普遍。

原著稱其「小說化歷史」初衷是「強調歷史,當然回歸歷史」,但無論是認為斯卡羅是條約締結主體的國家、還是暗示清朝對「番界」沒有主權的「歷史解釋」,都缺乏嚴謹史學研究支持。後來,李仙得被日本外務省聘為顧問,在一八七四年為攻台日軍出謀劃策,等於變相出賣原住民,因此引發劇中過於美化李仙得形象的質疑。

這部號稱由「歷史小說」改編的「歷史大戲」,其實主要關切和作用並非「歷史」,而是藉由原住民作為敘事工具,透過「台美關係」早於「中美關係」,以及「清代台灣不屬於中國」的浪漫化想像,投射當下台灣社會亟欲「提升台美關係」和「擺脫中國」,卻不可得的挫折和渴望。

然而,就像「返校」反暴露「台獨」過去和現在都缺乏革命烈士和意志的窘迫一樣,「斯卡羅」揭露的現實,經歷連串外交大內宣後,台美關係仍未出現實質突破的挫折,及民進黨執政至今五年,卻無法擺脫繼承清朝法統、主權範圍涵蓋全中國的中華民國憲法架構的無奈。

不過,在美國拋棄阿富汗、彷彿李仙得背棄原住民的強烈既視感中,能夠讓部分綠營政客跟媒體炒作「台美締約一五四年」,轉移或降低台灣民眾的焦慮感,「斯卡羅」在政治上無疑已成功。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otttso2003&aid=16738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