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原爆人物 林江邁之女—林明珠談228衝突原因 / 記者蔡惠萍專訪
2017/02/16 12:44:52瀏覽3607|回應0|推薦0
原爆人物談228衝突 聯合報A4版。

   (2006/3/6)

記者蔡惠萍/專訪林江邁之女—林明珠
  
  林江邁,這個無意間引爆二二八事件轟天巨火的寡婦菸販,成為後來研究二二八文獻中必然被反覆提及的名字,但卻少人追查林江邁的下落。對於自己在某一個程度上成了改寫台灣戰後史的關鍵人物,她的感受是什麼?她又是如何看待二二八事件?
  
  1947年2月27日,那個影響台灣往後一甲子的關鍵夜晚,跟著林江邁一起賣菸的十歲小女兒林明珠,如今已是七旬老嫗。
  
  幾乎未曾在媒體前曝光的林明珠接受本報專訪,回溯當晚在「天馬茶房」走廊下所發生的事;身為二二八事件「原爆點」的林明珠,顛覆了許多二二八文獻上的記載,她指二二八根本不是從查緝私菸而起,更非「外省人欺壓本省人」,純粹是出自語言溝通不良所產生的糾紛。
  
  阿兵哥問菸價 地痞鼓譟濺血
  
  「我媽媽是一個歹命的查某!」林明珠如此總結林江邁的一生。林明珠是在父親過世後七個月才出生,林江邁身懷六甲時還不到三十歲,在大家族的妯娌間飽受欺凌。因此,林江邁隻身從桃園龜山來到台北市,為在延平北路開茶行的公婆煮飯,後來茶行結束經營,林江邁就近在延平北路當時台北市最繁華的大稻埕賣菸。
  
  當時,剛光復的國府並沒有發放賣菸執照,因此並沒所謂的公私菸之分。林江邁只是當時在天馬茶房「亭仔腳」為數眾多的菸販之一。
  
  1947年2月27日,一如往昔的黃昏時刻,放了學的林明珠跑到天馬茶房,「太平町」繁華的夜晚正要開始。當時雖是冬夜,但天還沒全暗,林明珠照例捧著菸盒四處兜售,林江邁則是在離她十幾公尺外。
  
  這時,一個配槍的阿兵哥身影靠近了她,拿起菸盒裡的菸,右手夾著點燃的菸,左手放進口袋準備掏錢,以國語問她「多少錢?」受日本教育只會講日、台語的林明珠一時沒有反應過來,沒想到,一旁的地痞混混見狀立刻在旁鼓噪、叫囂「有人呷免錢的菸!」並且大聲呼喚附近的林江邁,「阿桑,有人欺負你女兒喔!」
  
  一群人立刻擁上,與阿兵哥拉扯,林明珠手上的菸跟著散落一地,就在語言不通及旁人起鬨下,衝突愈演愈烈。這時阿兵哥掏槍想要嚇退圍堵他的人,一舉起槍,尖銳的槍管剛好頂到了急著上前找女兒的林江邁的頭頂,一注鮮血立即順著她的臉流下,圍觀者情緒更加沸騰、激動。這時,被大家拉到一旁的林明珠聽到有人呼喊「阿桑,妳流血啦,還不快倒下!」「阿山仔,打人喔!」
  
  事發後,林明珠立刻被送回龜山鄉下躲藏,從此失學,受傷的林江邁則是被送進附近徐外科診治。林江邁在醫院住了沒幾天就倉皇出院,當時她並不知道,全台灣已經陷入了遍地烽火、風聲鶴唳之中,更沒想到的是,她就是那個點燃引信的導火線。從二二八那天起,國府才開始查緝私菸。
  
  二二八風暴漸次平息後,林江邁從耳語得知賣菸糾紛演變成一場空前災難,但為了生計,仍繼續賣菸,此時她也拿到政府發放的菸牌,林明珠也回到他的身邊。不過,自從二二八受傷後,林江邁就飽受氣喘纏身,身體狀況愈來愈差。
  
  對林江邁折磨更深的不是身體的病痛,而是深鎖在心底、日夜啃噬的巨大秘密。很長一段時間,二二八是台灣社會的禁忌,林明珠不只一次追問她,「那一暝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曾把在人們竊語中聽聞的「二二八事件」,好奇地拿來詢問母親。
  
  林江邁總是把她拉到屋隅,驚懼發抖地說:「妳嘜講二二八啦!傻瓜,林江邁就是我啦!」唯恐因此招致牢獄之災;林明珠暗夜時偶爾也曾聽聞林江邁悠悠感慨:「唉,為了一支菸,惹了這麼大的事。」自責自己成了歷史「罪人」。
  
  等不及可以公開談論二二八,以及更後來「二二八受難者」可以要求道歉、賠償,成為某一種「彰顯」的印記時,民國58年,63歲的林江邁因肝硬化逝世,帶著這道深埋心底的血痕離開了人世。
  
  ……(見報導)
  
  林明珠說,她之所以願意說出第一手的見證,就是希望釐清外界有意無意對史料的錯誤解讀,一切紛擾、炒作、爭端到此平息,還給台灣平靜和諧的社會。畢竟,六十年的傷口,該癒合了。
  
  --------- 「歷史是一連串錯誤的組合,政治人物的操弄使得後代子孫無緣由背負責任, 一代事一代了,兒孫自有兒孫福,饒了我們吧!」
  
歡迎光顧保羅隨筆部落格  

一定帶給閣下意想不到的收穫!
 
請點閱下面網址:
 



�X�B: 雁默》大陸紀念228的言外之意 - paulhsu333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paulhsu333/92082536#ixzz4YpKM5mxT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hsu333&aid=92208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