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英九8年,成也兩岸、敗也兩岸/ 客觀評價馬英九兩岸政策 / 社論
2016/11/30 12:58:22瀏覽803|回應0|推薦0

社論》客觀評價馬英九兩岸政策

馬英九
馬英九前總統(中)。(陳信翰攝)

馬英九前總統雖已卸任,但仍不時成為媒體焦點,只可惜他所引起的關注大多不是好事,先是在馬來西亞訪問期間,當地媒體和活動主辦方對其前總統身分的矮化,後又有大陸資深涉台人士高聲批評他任內未改善兩岸政治關係。馬前總統自詡兩岸關係的改善是其任內最大政績,馬習會更被視為他政治生涯的巔峰,無奈卸任之後來自對岸的打壓與批評仍然無處不在。但即使如此,他的遭遇也沒有引起台灣社會的同情,反對者甚至揶揄他任內「親中賣台」也換不來大陸的尊重。

對此,馬前總統當然會感到委屈,因為他任內確實沒有「親中賣台」,恰恰相反,他在統獨論述上盡最大可能向反對者的立場靠攏,而針對兩岸互動,他也設下重重防線,第1個任期更是任命台聯出身的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即使引起藍營廣泛質疑也力挺到底。

不僅如此,馬還刻意迴避兩岸政治對話的啟動,除了對馬習會念茲在茲以外,其他政治層面的互動幾乎都被排除在外,之前曾有學者主辦兩岸學界和智庫的政治對話,也曾遭到限制。至於2005年連胡會達成的五項共同願景中明確提到的兩岸和平協議議題,在馬前總統任內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就算選舉期間曾經提出,也另外設下前提,在社會氛圍對兩岸交流已經轉趨保守的情況下,這無疑等於拒絕了兩岸協商和平協議。更為諷刺的是,台灣民眾認同是中國人的比例,在馬英九任內達到史上最低,只有不到1成的民眾仍然堅定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面對這種情景,大陸感到不滿也可以理解,但在此之前,大陸出於維護大局的考量,仍然充分肯定馬前總統任內為推動兩岸交流所做出的貢獻,也正是他致力於開放陸客、陸生來台以及推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讓兩岸進入大開放、大交流的歷史階段,兩岸民間互動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但兩岸的癥結問題並未消失,兩岸政治爭議也仍然是橫亙在兩岸之間的主要隱患,如若不及時處理,很容易引爆兩岸衝突。

也正因為兩岸政治爭議懸而未決,兩岸關係改善的基礎並不牢固,隨著政黨輪替,一旦新的主政者在兩岸關係定位上採取模糊或者迴避的態度,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成果就很快得而復失,而這正是當前兩岸關係困境的表現。馬前總統沒有意識到的是,一個合格的領導人不應該只是在任內留下政績,更應該從制度面著手,讓政績能夠延續下去。

對此,馬英九顯然沒有多做反省,反而在卸任後更加堅持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惜介入國民黨內的路線之爭,多次強調「一中各表」的重要性,要求洪秀柱在與習近平會談時加以表述。問題在於,這種做法過度強調「各表」,卻迴避了「一中」這一根本前提,無形中也讓自己走上「獨台」的路線,雖然他自己堅不承認,但從客觀效果上看卻是如此。

馬前總統的錯誤在於他過於迷信「先經後政」的溢出效應,在許多場合他都推崇歐盟統合的經驗,認為德、法兩個宿敵化干戈為玉帛,為兩岸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範本。因此,他在任內才會大力鬆綁人員往來的限制,並推動經貿交流。但問題在於,他忽略了這些歷史經驗的重要前提,那就是德、法兩國領導人充分意識到兩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教訓,宣示永不再戰,在此基礎上兩國簽署友好條約,各類交流活動也是在這一架構之下得以大規模推進。不僅如此,兩國領導人清楚地闡明未來統合的路徑圖,那就是透過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統合,最終過渡到國防和政治上的統合,前者以後者為目標,並為後者做準備。

這一經驗恰恰是兩岸之間所缺乏的,兩岸敵對氛圍仍然濃厚,特別是台灣仍有相當數量的人將大陸視為敵國。最重要的是,兩岸在統獨問題上立場殊異,民進黨至今仍然拒絕兩岸一中,而國民黨也對統一避之唯恐不及,在這種情況下經貿交流再多也不會走向政治上的整合,相反地還可能因為經貿互動太過頻密引發國安疑慮,這正是太陽花學運得以爆發的社會心理因素。顯然,兩岸即使實現馬習會,卻未觸動政治問題,殊不知這正是一切問題得以解決的起點,只有政治問題開始處理,經濟交流才有機會真正為政治問題的終局解決創造條件。

馬英九8年,成也兩岸、敗也兩岸,成在於「穩健」開啟兩岸大開放、大交流、大發展時代,敗在於進入深水區後卻「謹小慎微」,因而前功盡棄。

(中國時報)

關鍵字: 馬英九  

北京終於看清了馬英九/ 林金源 
( 時事評論人物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hsu333&aid=8353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