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認識光明定(開發悟性)
2011/12/02 17:29:35瀏覽4186|回應0|推薦85



認識光明定 (本文內容主要整理、摘選自中科院院士牛實為的著作)

一、前言:

三百年來,西方科學的研究,主要是開發原子能的巨大能力,對於人腦的潛
能則很少研究。為整個人類的身心優質化,開發人的自性與悟性,打開人的
真善美之門的時代到來了。
 
光明定的作用在於開發人腦的悟性,它的基本理論是實相。什麼是實相?可
以參閱有關著作,簡略地講,實相就是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離一切虛妄,
無不相就是非頑空與斷滅。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光明定可以說是無相
密宗。人腦經常要受到外界各種干擾,以致妄念滋生,覆蓋固有悟性。

光明定來源於密宗,其理論基礎是實相。實相只能自證,不能言詮,很難用
科學方法檢測。

延伸閱讀附上一篇「大光明定──引自《得決歸來好用功》」係實際的修持
方法之一,很有參考價值。


二、本文: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通常的意識與思維活動,大都是大腦皮質層面上「橫向
細胞」激發的結果。因此,神經元的通路主要是橫向聯絡 (horizontal
connection);至於「縱向聯絡」 (vertical connection) 則很少開發。長
期以來,大腦皮質橫向層面的細胞網路不斷無序激發,干擾了縱向聯絡的不
同層次自躍遷的內明功能。

佛法有一法門稱之為光明定,在修持時能使橫向皮質神經細胞處於最小自振
態,意識場休止活動,「精神溫度(mental temperature)」達到「絕對零
度」。這些橫向干擾的烏雲消失了,不同能級的縱向固有內明可能自顯出來
。事實證明:光明定功底越厚,層次越深,則能級越大,內明越強,悟性越
高。

光明定的特點是在行住坐臥之中,身心始終坦蕩寬鬆,不離當下一念,卻又
不即當下一念。

真空定和光明定是聯繫在一起的,謂之「明空雙運」。靈子場的真空零點狀
態是宇宙萬有的始點,是人體修煉的終極境界,只有達到真空大定才能開顯
靈明性體的真心,進入光明定的寂光世界。如此定則空,空則明,在深定的
過程中,神經細胞處於最小自振態,腦細胞處於靜息電位,意識波平息,意
識場出現躍遷現象。在念生與念滅之間,有一個真空零點,抓住此零點,靈
明性體自現。人體的心輪可以看作中脈的零點,行住坐臥不忘心輪,中脈自
通。

這就是功法。事實證明:如果刻意執著任何功法,很難達到真正開悟的境界


Domach 等人探索了人腦在超越意識狀態下的神經生理模型。他們發現在深
沈的禪定過程中,神經細胞處於最小激發態,意識場出現躍遷現象,這些效
應在時間上是相當穩定的,在空間上是高度相關的。他們利用超流
(Superfluidity) 與超導 (Superconductivity) 作為模型,描繪了這種狀
態。

看來光明定是研究人腦神經系統處於最小激發態,取得悟性功能的重要方法
之一。

悟性是則人腦智慧更深層的體現,它與形象思維及邏輯思維雖然不同,但卻
又與之相關。

修持光明定的方法要領:

由於光明定的理論根據是實相,所以這一功法是無法之法。然而光明定重在
實際修持,故密宗典籍也提出一些方法要領,以便實踐者參悟。其原則是:
始終不離當下一念,而又不執著此念

(1)不執定力。在練習入定過程中,不執意修定;如果執意,即是妄上加妄
   。始終讓身心輕鬆坦蕩,像一葉扁舟任運自然。妄念起時,不忘不助,
   清醒觀照,任其自息。妄念再起,如法覺照。朝夕如斯,反覆不懈,久
   之妄念自少。光明定就是在妄念上鍛練定力,不是刻意制止妄念,而是
   時時不離觀照;觀照就意味著定力。久之定力由弱轉強,妄念由有而無
   。這就為開發悟性打下基礎。

(2)不執內明。當定力很深時,會感到內心愉悅,活水源頭;對於這些正常
   的心理效應都不執著,否則就會減退功效。特別在深定中,有時自感心
   光朗耀,對於這些生理效應也不必動念。不論光來光去,光強光弱,光
   有色光無色,都聽其自然;至於其它的內景與外景,也都不著意。

(3)不執悟性。因為定力與內明是在妄念不斷自息的過程中鍛練出來的,最
   後會感到外不見境,內不見心,內外空寂,一派光明。既無能緣之心,
   也無所緣之境,從而無思無辨,無惑無疑。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至此對一切事物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平等如一。這就超越了感性與理性
   ,而進入悟性的境界之中。即使這種狀態出現,也不執著。這種悟性只
   是初級階段,尚未得到心理行為中的實際檢驗。由於習慣力量,初級悟
   性容易散失,故必須在日常生活環境中進行鍛練。對於樂境與順境不生
   貪戀,對於苦境與逆境不生嗔恨,對於困境與病境不生苦惱。到此物我
   兩忘,人我平等,進入宇宙的整體秩序之中,任運自如。通過這些實際
   鍛練,初級悟性就轉為根本悟性,雖然到此境界也不執著。

按:

牛實為院士為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人體科學家, 中國科學院終
身院士,國際張量數學學會會員, 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教授, 中國人體科
學院、中國人體科學院友成研究所顧問。主要著作:《人文生態學》,《易
經系統觀》,《內經生態觀》,《道德經自然觀》,《華嚴經真空觀》,《
人類自性問題》等著作及論文多篇。

延伸閱讀:

大光明定──引自《得決歸來好用功》這是修持功法的自述,非常珍貴難得


作者:

杜忠誥:

日本國立築波大學藝術學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暨美術系副教授、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暨美術系兼
任副教授,中華書道學會理事長

作者所說的老師即為南懷瑾大師

且說老師那天,還傳授給我一個修行法門。要我兩眼向前平視,不要用力,
向前盯著,把眼神向後回收,就這樣張著眼睛像木雞般的看著前面。並要我
有問題就問,如果沒有問題就這麼坐下去。我記得當時只問了一個問題:「
這跟莊子所說『以神遇,不以目視』,是不是一樣?」南師答說:「差不多
!接近。」我一直誤以為,『盯著』就是盯住一個東西,於是我也就這麼『
差不多』地著眼睛坐了下去。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打坐也可以不合上眼皮呢

在習坐中,老師跟我談了很多話,也給了我不少開示。當南師說到:「趁我
還在,可以為你帶帶路。我走了,誰帶你路啊!」我宛如迷途知返的羔羊,
頓時淚如雨下,悲愴不已。嗣後,也著實依法用了一大段工夫。由於定慧力
之不足,當時自認為沒有什麼問題,沒能多問。然而,插頭似乎插得不太準
確,再加上日常俗務的牽纏,以致漸漸走失,工夫又無甚長進了。

這回來香港,老師聽了我報告中的引述,發現他教給我的「看光法」,被我
誤解了,狠狠地數落了我一頓:「我上次告訴你的,你什麼要點都沒有抓到
,白跑一趟。總的問題,在你不懂佛學。」要我重新來過,他老人家則不厭
其煩地重新現場指導。

老師為了破除我對於「雙盤打坐比較有效」的執著,還刻意要我把原本雙盤
坐著的兩腿鬆開,就以小腿與大腿垂直的姿勢,兩眼向前平視地坐在沙發前
沿上。

「意識要忘掉,看的注意力拿掉,也不管眼睛了。眼珠不動,眼皮慢慢閉攏
起來,眼珠還是前面,難就是眼珠子不是盯著前面。眼皮慢慢閉攏,自然一
片光明中嘛!是不是?是,你不答覆我。不是,再問。這一回再不要搞錯了
。自然一片光明中,看的觀念拿掉了,注意力拿掉!眼珠子還是盯住的!對
不對?這個時候輕鬆吧!不對,你問喔!放開!不要守在頭裡頭,沒有眼睛
嘛!連身體。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切都沒有,注意力也沒有。你
就利用這個物理世界自然光跟自己合一,身心內外,一片光明,就完了嘛!
也沒有身體感覺,也不要理。當時告訴你這個,沒有眼睛,眼珠子還是對住
前面,最後忘了眼珠子。眼不要注意去看,自然在一片光明中。如果夜裡,
黑色黑光,白色白光,光色變化,都是境界,不理,你自然與虛空合一了嘛
!這是有相的虛空喔!先跟有相的虛空合一。這一下你輕鬆愉快吧!比什麼
都好。什麼氣脈,什麼拙火?那些狗屁話,一概不理,都在其中了!不一定
盤腿。你這樣一定,三天五天,幾個鐘頭,你身心整個的起大變化,不要管
他好不好,那就好得不得了了。

「跟虛空合一,跟光明合一。光就是我,我就是光。外面形體的肉體四大都
放掉,與虛空合一。光,物理上,現代自然科學也知道,它是不生不滅的。
不要看了,看的意識拿掉。它黑色來的黑光,白色白光,都是色相的變化。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你就懂了嘛!就悟進去了嘛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光色是空的嘛!你有個空的境界,抓住了,這一點
是根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不是清清楚楚嗎?」

「好!你信得過,你明天走,認確實一點。不然你回去又變了,不罵你又不
行了,又變出來,又走冤枉路了!什麼准提法,一切最後圓滿次第都證入了
!所有來的問題,要問的,都是妄念,都丟掉就好了。這個時候,管他咒不
咒,佛不佛呢!」

「再來,你剛才動(念)了一下,不行了!重新開,不要慌!等於利用眼球
為插頭,定住。不看。注意力拿掉,把眼識這個習氣拿掉,然後證入一片自
然光中,就好了。你就這麼定下去。就這樣,話也不要跟你多講了。忘掉,
身體忘掉,連腦袋也忘掉,眼睛也忘掉。都丟,念頭更要丟,丟得越徹底,
丟得,唉呀!也沒有什麼『徹底』,都是形容詞。都丟完了嘛!禪宗說「放
下」,放下就是丟嘛!

這不是定嗎?盤個什麼屁的腿啊?連眼睛、頭腦都不要了,還管什麼樣的腿
?」

「你跟虛空合一,跟光明合一。光就是我,我就是光。連基督教你翻開《新
約全書》都說:「神就是光,光就是神。」連他都懂,你們學佛的反而不懂
。放開!越大越好。也沒有故意去做什麼大小的分別,這個言語的方便話,
不能聽。像我的書也不能看,連我的語言也不要聽。到了這個時候,一切皆
空,還聽個屁啊!」

不知怎的,忽於此際生起一念,感覺雙手散放著(未結手印),疑有未安。
輕輕叩問:「手?」

「嗯!又來了!什麼「手」啊?啐!那麼無智!你不是講四大皆空嗎?還有
個「手」?真的那麼笨啊?都會,都懂。四大皆空了,還有個「手」!?哎
喲!還我的眼我的頭呢!教你注意一片光明,與虛空合一。」

「哎!你現在還有一個問題,你拚命抓住眼睛,眼珠子了!還在那裡搞,又
笨了!一證入,那個情況一來就知道了嘛!還抓這個幹麼?又來了!你的問
題就在這裡,這就是你杜忠誥要命的習氣。

老師眼明手快,一針見血。我不自覺地冒出了兩句:「正是!正是!」「你
趕快丟!眼珠也不是看的。眼珠子同照相機一樣,是照著的。那個能夠知道
是什麼的,那個心的第六意識分別,這個拿掉!」

「你開著眼睛也可以啊!與一片自然光合一。忘記了身體,忘記眼睛,與光
合一。光是不生不死的,在自然科學裡頭,光是不生不滅的。不過,你現在
看到的光,還是光色,不要著色。所以叫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光。無量壽,
壽就是壽命,它不生不死,所以無量壽、無量光。也沒有邊際,不在內、外
、中間,一片光明中。這樣懂了嗎?懂了,就不要講話了。夜裡黑色黑光,
白色白光,慢慢你曉得光色,就不管了。光能同你的性能一樣,你只要不起
分別,它就自然如如不動了嘛!所以叫「如如不動」,「如如」,兩個形容
詞,還有個什麼叫「如如」啊?好像好像沒有動了。這一回你再弄不清楚,
你下一次來,一進門就打屁股。」
    「不敢來了。」我的名言習氣又發作了。
    「那也隨便你嘍!」老師只好這麼說。
    「再弄不對,不敢來了。」我不得不再補上一句。
    「這一下你弄對了沒有?」
    「嗯。」語氣篤定。
「你還真有妄念,還講話呢!連這個都丟掉,趕快丟!你的問題就出在這裡
。你不是看過《六祖壇經》嗎?「不思善,不思惡」,好的也丟,壞的也丟
。都拋光,就住在與虛空光明合一中。這懂了吧!不思善,不思惡,你還有
個分別呢!一下跟人家辯論起來了,毛病!善惡都不思,善惡兩頭都有思!
這一下你舒服啊?你不要答覆我,還是這個話,不對再問。

「還要放!無我了嘛。無人相,無我相,不是理論。只是一放,你就到了。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就完了。過去心不可得,一個念頭
來,過去了嘛!未來心不可得,念頭沒有起,當然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當
下就空了,聽過了就完了嘛!好了,不給你多講了。費力氣!你再拿不到,
你就完蛋了。」

「嗯 -----,又來了!丟!喜怒哀樂都丟。你《中庸》忘記了?」「喜怒哀
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怎麼中節呢?起來就把它空掉
了。「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都給你講完了。不要給情
緒動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你管它悲歡喜樂來,都是一掃而光。一個《中庸》,一
個《大學》,就完了嘛!這幾句話,就完了嘛!「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
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你都會呀!你師大畢業的。」

正在這身心與虛空光明合而為一的當兒,忽然感到悲欣交集,眼淚不自覺地
滑滾了下來。這時候,老師又說:

「嗯!這下你又被悲感困住了!丟掉!看光去。不是看,體會光去。悲感怎
麼來的呢?有人問過佛陀,有些人明白了,大哭,有些大笑。佛說那些墮落
短暫的菩薩,過去修行,已經知道了,現在迷住了,墮落了。一下子明白了
,會大哭。為什麼?覺得我怎麼那麼笨啊!把自己的東西丟掉。那墮落久了
的菩薩,明白了,哈哈大笑。這些都是情緒。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
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節,要節制,要把它停掉。「致中和,天地
位焉,萬物育焉。」跟虛空合一。《中庸》都講了,就那麼簡單,比佛法還
要明白。你懂了佛法,儒家這才懂了。現在我背《中庸》給你聽,你懂了吧
!懂了就信得過。一信就拉倒了,一路下去了。」

「還有一點吩咐你,什麼「吸一口氣,閉住」,那是笨辦法,不對的。出世
法是什麼?你碰到那個不對的,呼一口氣,鼻子呼出來了,切斷了,不呼也
不吸,那個是對的。你看!現在我跟你講,你在境界中,不呼也不吸,這個
是對的。不是吸進來,不對的,有呼吸就不對了。念頭動了,呼吸就動;念
頭不動,呼吸也不動。」

「現在你體會一下,放空!念空了,呼吸也不動,這個是對的。呼吸是生滅
法,有來有去都不是。不要努力在看光!名稱叫看光,不是去看。不要分別
去看了。眉毛展開,笑!嘿 ----,假笑,慢慢真笑了,彌勒菩薩都在笑中
。搞清楚了吧!搞清楚,等一下我就離開,辦我的私人事情去了。特別賣給
你一個下午,就這樣了。再不要迷途了。」

「這樣你懂了吧!你就定住。還早呢!能夠定住一個鐘頭更好。現在唯一的
事,記住!在一片光中,這個境界裡頭,光沒有了,一片空。抓住。然後記
住一個偈子,六祖的師兄的偈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
」,一切都掃光,「勿使惹塵埃」就對了,就那麼簡單!「身是菩提樹」,
你這樣坐,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有雜念來,善念惡念,一切皆掃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到了究竟,就是六祖那個偈子:「菩提本
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要掃它,它也空。念頭
不要你去空它的,它來空你的,沒有一個感覺,沒有一個知覺可以停留的,
都是無常。空你的,不是你去空它。你去空它,已經是個妄念了。這樣懂了
吧!你空個屁啊?它本來空你的,它不停留的。你就明白了嘛!」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ng3508&aid=589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