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表演團體的真實力─不可取代
2015/12/09 14:50:43瀏覽600|回應0|推薦9

前不久,我和一位歐洲的藝術經紀公司代表談話,他再三向我表示對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的驚艷。在這位歐洲藝術行政工作者看來,台灣這塊不算大的土地上,竟能夠出現數個表現傑出、別具特色、且在國際上享有高知名度的表演團隊,就數量與質量而言,放眼、對比亞洲其他國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除了一一細數這些表演團隊,他也迫切想要知道,台灣何以能夠如此?

我認為,這段談話著實反映出了台灣表演藝術過去幾十年來所累積的實力,然而,對照現下的發展趨勢,這一股能量如何得以持續發揮,卻也構成了未來的隱憂。

由於台灣特殊的史地環境以及開放的社會條件,使得多元文化的交融薈萃,成為表演團隊創作、展演特色的來源基底。再加上政府透過扶植團隊等文化政策、機制,的確使得表演團隊有機會成長茁壯,多年實踐有成,才達致今日的格局,讓台灣透過表演藝術而被世界看見。

不過,當政策相關的認知觀念、不同部會之間與海內外單位的協調整合能力,以及實際的資源投注,在前瞻性和積極度上,無法與時俱進、因應調整的時候,既有同樣的制度,不見得可以「如法炮製」出優秀的表演團體。現階段,不但中、小型團體的發展空間更為限縮,幾個大型團體也必須想方設法咬牙苦撐,如此一來,得之不易的國際競爭優勢,很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消耗殆盡,這是確實存在的危機與困境。

對表演團隊來說,要突破現下困境,演出網絡的建構至關重要;能讓作品有機會與更多的人分享,也是多數藝術工作者長期付出心力所欲追求的夢想。就藝文市場而言,從台灣各縣市到中國大陸、亞洲、歐美各國,皆有其潛在的開拓性;而表演團體到海外演出的機會,則包括受邀參與政府與民間所推動的文化交流活動,以及懷著使命感「主動出擊」,積極尋找資源去接受更高、更大的挑戰。

與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交流活動,可視為雙方展開接觸、相互認識的契機。文化交流實可作為輔佐發展的一股重要助力,但表演團隊仍有必要認清,要向外延伸,僅靠單次性、短期性的交流活動,難以落實自身的專業發展。因此,演出網絡經營的努力不可或缺,要能夠把握文化交流的機會,轉化為實質的網絡建構,才不致使文化交流的效益成為曇花一現。

演出網絡的拓展,所憑藉的是展演實力與特色建立,接受當地劇場、觀眾和實際票房的挑戰,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一方面,在表演藝術發展和累積較深厚的地區,觀眾對演出節目的深度和精緻程度,有其挑剔的品味與需求,要順利「攻克」並非易事;另一方面,我們常自認為,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在表演藝術領域是「走在前面」的,但事實上,隨著發展腳步加速,中國大陸現在硬體與軟體建設各方面皆急起直追,台灣要在競爭中維持「領先」地位,也變得愈來愈不簡單。

如果演出內容不夠優質,無法使當地觀眾產生真切的共鳴,並在觀眾心目中建立起「不可取代」的地位,那麼,即使交流活動頻繁,或是交流的機會不再,到頭來,對表演團體的發展反倒會形成致命的影響。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全球化使人的眼界大開,同時也抬高了競爭的門檻,看似到處是機會,卻也四處有危機。在這樣的變遷局勢中,我想,實力與特色仍是台灣表演團體存續實踐的憑藉──去彰顯自身的使命與存在價值,去創作更多優質的節目,去經營、累積更多忠誠觀眾,而後另闢蹊徑,繼續走出自己的路。

(本文轉載自2015/12/4中國時報藝術外一章專欄)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ublog&aid=38220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