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蔣勳大師開講:城市美學與清明上河圖(上)
2012/07/22 21:08:24瀏覽2247|回應0|推薦5

    當「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到高雄展出的消息一出,我也抱著朝聖的心情買了早鳥票。去年二月已於上海世博看過展覽的女兒也打算和朋友再去觀賞一次,入寶山當然不能空手而回,我決定先做點兒功課,到時才不至於有走馬看花之憾。

    首先看過2011年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公視與歐洲藝術媒體Arte頻道,法國公視聯手製作的紀錄片《話‧畫——清明上河圖》,其拍攝的是故宮典藏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真跡;帶領觀眾從新媒體的角度與名人口白,重現當年清明佳節古城熱鬧繁盛的景象。

     接下來就是參加7月14日於屏東市公所五樓舉辦的蔣勳大師講座,原本預定九點開放索票民眾進場,八點半不到已有許多要不到秒殺入場券的人在後補區排隊,主辦單位為維持進場次序,也提早開放讓民眾就座,其實這樣好的活動若能使用縣立藝術館的場地,定能容納更多觀眾共襄盛舉。

     一、寫在前面:

   「上河」指的是汴河,汴河是引黃河水形成的運河,汴京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橫長約528公分,西元1125年左右完成,以傳統的手卷形式,採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表現出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與一般的中國畫,畫的大多是山水風景,偶爾伴隨靜態的人物寫生不同。這幅畫記錄著也追憶著,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一段被大家公認是天堂的時期。

     畫作隨著金兵入侵、朝代更迭,幾經漂泊最後回到王室手裡,六個世紀以來有超過五十幅的仿作,其中「明四家」之一仇英仿作的《清明上河圖》最有影響,蘇州一帶仿間大都以「仇本」為底本。明朝後期,大量蘇州仿製的《清明上河圖》散落民間,後來紛紛進入清內府,一時間魚龍莫辯。清宮不得不組織畫工,另起爐灶,又畫了一張《清明上河圖》,今人稱為清院本。此本最為富麗,幅度也較「仇本」及「張本」長。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協作畫成,現藏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http://www.chiculture.net/0511/html/0511pic15019.html#a

    二、蔣勳大師開講:

    人的一生會去很多城市,每一個城市的記憶都是不一樣的,到了某一個年齡會希望住在人口不會太多的地方,感覺最美的風景。城市的價值與文明單一思考的把人口集中,造就巴黎、紐約等都市。中型、小型城市如普羅旺斯,以農業悠閒緩解大城市的緊張壓力,這些中小型城市是大城市的救贖。

   九百年前的汴京有150萬人口,有人說汴京是現在的河南開封,其實因為黃河的改道,這個城市早被淹沒不復存在。歷史上許多地方因為一首詩、一張畫而永遠存在,如何藉著一張畫讓我們的城市留下詩的記憶,如何描繪我們的生活記憶,創造更多的詩、文化來告訴下一代,讓他們至少有個幸福的嚮往。

    文化是什麼?美是什麼?台北人到屏東來,看到稻田、植物的生長而放鬆,這是屏東人無法想像卻每天在擁有的幸福。國土要有不同的特質,有各自存在的價值,這就是國土規畫,如果每個城市都被打造成「台北」,如果打開電視只看到台北、高雄等高鐵站城市,而沒有其他地方報導是很危險的。

     並不是每一個台北人都是在台北出生、長大,而是來自於各地,他們的背後有另一個故鄉。而主導台灣經濟的企業家後面有一個城市的記憶,就會引發與在地的關係,即將出版的《少年台灣》記錄許多鄉鎮,裡面也有許多位於屏東縣內的。

     受到西方文化影響,許多人聽過梵谷、達文西,卻不知道張擇端。文化也是一種戰爭,近一、二百年東方變成弱勢。一個畫家在歷史上被記憶與留下的畫作張數沒有絕對關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毫不遜色於《蒙娜麗莎的微笑》,無怪乎每一個時代都有人臨摹這一幅畫,現在真品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藝術有時很弔詭,自1945年溥儀將《清明上河圖》丟在機場、經專家鑑定為真品後,只公開展示過四次,原作只有24.8公分高,裡面有814個人物,只用肉眼很難看出精采的地方。現代人的視覺和900年前的人不一樣,用動畫讓藝術活起來,能吸引更多人來親近、認識它。藝術的教育很重要,介紹中國古典藝術可以用現代的手法,而不是讓人因為看不懂這些古畫而受傷。

     有人說宋徽宗是亡國皇帝,因為北宋在他的手裡滅亡,亡國皇帝評價不好,在現代來說就是民調很低。有的皇帝政治很強、文化很弱,宋徽宗則相反,他寫得一手好字(瘦金體),而他其實不適合當皇帝,只是被放錯了位置,變成了一個悲劇。

     愛文化、愛美的人必須很單純,然而政治卻是很複雜的。宋徽宗曾在翰林院設置圖畫師 ,翰林院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研究院,可見宋徽宗很重視這些畫家。我常笑稱台北故宮的第一任院長是宋徽宗,因為現在故宮收藏的名畫上都有他的印鑑。

     宋徽宗在位的最後五年中看到汴京成為世界奇蹟,如同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慨嘆「斑白之年,不知干戈」,這是一種歷史警告,因為已經安定太久了!於是他找了一個人想把他治理下的首都畫下來,但是要從哪兒畫起、如何表現?能夠記錄的又如何抽樣選擇呢?

      張擇端很像現代的導演,他有一個團隊,而他是策劃者、主導者,畫工可能上百人。如何能被看到、被知道、被思考?宋徽宗給了一個觀念,而這群人工作了四、五年時間才完成這幅畫,就好像拍紀錄片一般。

     古代的城市都跟河流有關,因為日常生活和農業發展都離不開水源,也可說是河流養育了一個城市。要是我畫台北就會選擇從艋舺畫起,因為它位於淡水河上游,人類依賴河流生活,卻也同時破壞著河流生態,近代人開始反省,如京都、首爾紛紛展開對河流的復育。

     張擇端選擇從河流開始,從一群驢隊進城開始,橋樑是城鄉的連接點,而他選擇橋樑和船隻作為進入城市的重要標誌,驢子身上駝著的木炭提供汴京人的需要。所有大城市所需的東西都來自週邊的衛星鄉鎮,富有的城市不該遺忘周邊鄉鎮的貢獻,有感於週邊城鎮和城市的關係,我很希望台灣有一個糖業博物館,告訴大家糖業曾經帶動台灣的經濟成長過程。

     我小時候沒有垃圾,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用的,稻草沒用就拿來鋪屋頂,畫作開始城市近郊的茅草屋土角厝,中間晒穀場上有很多農具。隱喻城市的幾棵樹是重要的段落,樹可分成自然生長與人工修剪的樹,特別為了行道而存在的行道樹,修剪後再發出新芽就是畫中的樣子。

     北宋以稅捐一等戶認養50棵樹、二等戶30棵,北宋只是打仗打不贏人家,以稅收認養樹木,體制上非常了不起。樹過來的土磚牆因經年累月的雨水沖刷,上面有些塌陷,這裡是圖中最重要的一段,我形容是「交流道」,這兒畫了大隊的人馬,轎子前的隨扈有動作叫大家讓開,可能是城裡人出城後剛回來。農婦聽到吆暍怕孩子受到驚嚇,趕緊跑出來抱孩子,畫家畫到這個景象是我覺得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如果不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個冷漠的都市。什麼叫做軟體?人的體溫、人的關心就是軟體,城市的主題永遠是人,只是城市逐漸流失了人與人間的關懷互動。

     在古代,馬就是現代的賓士500,是一種身分的表徵;轎子是高官或富賈的女眷才能乘坐的,與農婦恰成強烈比對,畫裡常常出現這樣的對比關係:城市的喧嘩與鄉村的卑微,忙碌與悠閒,畫中還二次有乞丐現身,顯示了偉大城市裡人與人間的關係。宋徽宗也知道再熱鬧的城市,也有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角落,就算在天子腳下,也有各種層面身分低下的人啊!

     另一對出城之人比較沒有錢,只好騎驢子,交通工具代表他的身分地位,在前面的太太頻頻回顧,大概是怕先生跑去找小三,要是換成先生在前頭,恐怕就不一定會回頭望了!靜態的圖畫裡,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眼光的互動與關心。用角色、身份呈現這些東西,因為張擇端覺得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主題,這也是他最偉大的地方。

      歷史上,通常把四面平坦、無險可守的地方稱之為“四戰之地”。汴梁地處黃河南岸平原的舒緩地帶,也是自古有名的四戰之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大宋之際,汴梁城「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荊湖之運漕」,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當趙匡胤想要西遷洛陽時,那些安土重遷的大臣才紛紛反對,他向群臣解釋說:「我想西遷不為別的,只是想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聽後以首叩地,言辭懇切地說:「陛下,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啊」! 以德為險,正好也印證了軍事弱的北宋維持國祚一百多年,比唐朝還久的原因。

     過了交流道,描繪城市的真正主題出現了──汴河漕運碼頭。「漕運」指的是指中國歷史上從內陸河流和海路運送官糧到朝廷和運送軍糧到軍區的系統,包括開發運河、製造船隻、徵收官糧、軍糧等。陸路運輸費用太高,因此就發展出人工修整水路的運河運輸。

      漕運大船不能進入內城,只能沿上河停靠岸邊碼頭,由官府的專人負責盤點,從船上卸下一袋一袋的米糧。「萬石船」可以運上百噸的米糧到河邊的倉庫,讓150萬人在160年中不虞匱乏。中國歷史上北宋最早使用紙鈔,紙鈔只是一張紙,要讓人有絕對的信任才能接受,所以北宋的經濟也是大家爭相研究的對象。

      萬石船停在河邊需要許多臨時工(袋家)幫忙卸貨,「因倉成市」造就了汴京的繁華。這種「袋家」好像也有工會制度,《夢華錄》裡甚至說到每一「袋家」規定「肩兩石布袋」,連「搬運工人」肩膀上承擔的重量都有限制,非常的人性化。

     世界造船史的巔峰肇始於使用鉚釘,因為使用鉚釘使造船技術突飛猛進,成就了「海上絲路」,使北宋的瓷器、茶葉、絲綢,得以送到北非及世界各地。萬石船使用三格檔升降的舵輪,放入舵柄,可以改變航行方向。每年4月到11月是槽運最繁忙的時期,等到黃河結冰,漕運便停止。

      因為漕運的繁忙,船家、眷屬、搬運工、倉儲的管理人員,都集中在碼頭和倉庫附近,自然形成餐飲業、攤販、日常雜貨生意集中的市集。距離碼頭卸貨最近的一家店鋪,利用有利位置三面招徠顧客,很像今日搶占街道轉角的便利商店。店家一看有船進來立刻舉起招牌開張,準備開始做生意。

     一艘艘船排在一起,水手蹲在爐灶旁生火煮東西吃,很卑微卻很快樂。另一個趴在船頭睡覺,船蓬上面還曬著斗笠和蓑衣,再再都呈現出畫家對角落人物的關懷。

     側面畫出的一艘大船,還沒有靠岸,33根纜繩把帆放下來,可以看到船上十幾名男子,正在忙碌於收帆、放桅杆。船艙裡打開的艙房,一個婦人帶著孩子,依靠在窗邊,若有所思看著河水。張擇端始終關心著「人」的心事,彷彿從千萬里外離鄉背井,從江南進京的船夫家眷到了繁華京城,卻突然開始想家了。此時又出現(船上男子)「動」與(船艙婦人)「靜」的對比。正在收帆的大船,桅竿頂端繫了一條很長的繩子,由五名縴夫拉著。

    不同階級的人締造了這個城市的繁華,男人、女人、船伕、乞丐、販夫走卒,乃至於高官富賈,張擇端選擇以全面宏觀的角度畫人物。

      宋朝是全世界最會談判、最會簽約的朝代,大家都認為宋朝積弱不振,殊不知到最後那些比它強的都比它早滅亡,到現在全世界都還在學習怎樣用條約取代打仗。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scandy&aid=6659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