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袋戲 Presentation
2008/05/09 02:30:37瀏覽1117|回應3|推薦22
日前四月二十六日應中西部美中華人學術聯誼會之邀﹐在一場中國古典藝術座談中介紹布袋戲並展示我收集的多”仙“戲偶。以下為當日講演內容及Power Point presentation.

Slide 1&2
台灣的布袋戲地位今非昔比﹐ 今年總統大選﹐黃俊雄接班人黃立綱帶著大家熟悉的 史艷文,替馬英九拉票,黃立綱說:「今天是以史艷文的身分替馬先生發言,因為馬先生有現代史艷文之稱。」(大概是因為期許馬﹐濟貧扶弱﹐ 救天下之蒼生吧) 他哥哥黃文擇也送謝長廷佛劍戲偶,在布袋戲中佛劍常說「斬業不斬人,殺生為護生!」他說政治立場我們家應該是一致,連我們裡面所有戲偶也都是一致這樣。戲偶也有發言權﹐ 代言人﹐ 只差每有投票權﹐ 誰知道﹐ 說不定也有人用他們作幽靈人口呢。
Slide 3
偶戲與人戲(1)
我們今天討論的中國戲劇﹐ 昆曲﹐ 粵劇﹐ 京劇都是‘人戲“﹐也就是以真人上場演出的戲劇。 以下要介紹的是”偶戲“﹐ 也就是以 ”puppet" 上場﹐ 而由人在幕後操作的戲劇。仔細想想﹐ “人戲” 和 “偶戲”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方﹐ 說話的語氣、臉譜、舞台動作和步法等,事實上﹐很多學者認為﹐偶戲的起源和發展﹐ 比人戲早很多年。
Slide 4
一般認為三大偶戲(傀儡戲、布袋戲、皮影戲)中要以傀儡戲的歷史最為悠久,根據歷史文獻考證,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劇,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偶戲的表演形態﹐ 到了唐宋代﹐ 傀儡戲更是興盛,出現許多聞名的傀儡戲藝人和有專門的音樂。
Slide 5
在現存的宋代小說、文史記載中,例如: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 孟元老生於北宋末年,是見證宋室南渡、國運下滑的人。靖康之難翌年(1127年),孟元老南下避難,對一汴京盛世非常懷念,逐撰寫《東京夢華錄》,將北宋末年汴京的城市布局和民風習俗,巨細無遺記下﹐汴京是大宋首都是當其時世上數一數二的繁華之都。汴京到底有多繁華孟元老提到,京城民間每天宰殺的豬有一萬多頭,以每頭豬可供二百人一天食用計,開封居民便超過二百萬。 孟元老提到傀儡戲﹐藝人和傀儡戲音樂。
周密的《武林舊事》﹕宋末元初人周密所著的雜記,,這本書記載了南宋的典章制度與杭州的山川風俗﹐也提到傀儡戲.
吳自牧的《夢梁錄)﹕南宋時代吳自牧著《夢梁錄》中提到八件事,所指的分別是:柴、米、油、鹽、酒、醬、醋、茶。也提到傀儡戲.在一些宋代的繪畫、壁畫、文物圖案以及文人詩詞中,也常以傀儡戲、影戲為題材﹐ 偶戲藝人之間也有結社的活動﹐大家定期聚會討論﹐ 就像我們的 ”芝華藝坊“ ,”寫作協會“一樣。
Slide 6
唐明皇還有一首〈傀儡吟〉詩傳世: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可見傀儡戲對中國表演藝術的影響。
Slide 7
布袋戲 (掌中戲) 的起源(2)
布袋戲是根據傀儡戲的演出形式而改變發明的﹐ 起源於福建大約在十七世紀明末清初的時候。那時叫掌中戲。
Slide 8
關於掌中戲的起源﹐ 比較可靠的說法是﹐ 明末清初泉州有一個秀才﹐ 叫梁炳麟,福建漳州的布袋戲和泉州同樣聞名,漳州布袋戲起源傳說與泉州傳說大同小異,只不過是以漳州秀才孫巧仁取代了梁炳麟.
Slide 9
故事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因屢試不第,頗為灰心,他便去仙公廟]祈求高中後,回來後﹐就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一位老人在他手上寫下「功名歸掌上;次日,又抽得上籤,籤文道:
「三篇文章入朝廷,中得三鼎甲文魁;功名威赫歸掌中,榮華富貴在眼前。」
」。梁秀才非常高興,認為是及第的吉兆,以為是“易如反掌”之意。 可是那年考試﹐ 他又落第了﹐他很失望﹐ 便放棄想作官的念頭。有一次﹐ 他看到傀儡戲演出,忽然靈機一動﹐ 就自己雕刻木偶,然後用手代替傀儡的絲線﹐ 擺擺弄弄﹐開始表演,憑著他的文學修養,出口成章,又能引用各種稗官野史,馬上吸引了許多人來看他的表演,因為他用手取代線﹐ 非常靈活,而且他編的戲多是舒解他心中的鬱悶﹐ 所以很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到處爭相聘他表演﹐ 非常轟動﹐ 後來這位梁秀才竟以此致富出名。 他這才悟出 ”功名歸掌上“這句話的涵意﹐ 稱此為「掌中戲」,「掌中戲」便是取自”功名歸掌上“這句話。
Slide 10
那「掌中戲」為甚麼又變成叫布袋戲呢?
這布袋戲是怎麼來的呢?有幾種說法﹕
一、傳統戲偶本身除頭部、手掌與腳的下半段以外,軀幹部分、手肢與腿部,都是
用布縫成的,其形如布袋。
二、 最早的布袋戲演出,藝師習慣將一身行頭﹐ 吭不琅噹裝進布袋內,一只布袋
行遍天下,所以叫布袋戲。
三、藝師常在演出時,將用過的戲偶,隨手丟進掛在戲棚下的布袋中,因而得名。
四、 早期演出的戲棚形狀類似布帳,因此稱為布袋戲。
五。 戲偶本身就像一個袋子﹐ 手一穿進去﹐就可以演了﹐ 像這樣 (示範)﹐ 不同
花樣的袋子﹐ 就是不同戲偶﹐ 所以叫布袋戲。
Slide 11
台灣布袋戲的發展
台灣的布袋戲是在清朝中葉後隨著閩南、粵東移民一同「唐山過台灣」而發展沿續下來的。台灣布袋戲的發展可分成幾個時期﹕
]。 南管布袋戲
2 北管布袋戲(劍俠布袋戲)
3。金光布袋戲時期
4。 無線電視布袋戲時期
5。影音媒體及獨立電視台時期

slide12
南管布袋戲﹕
1750年代,大量閩南移民進入台灣,布袋戲也隨之傳入,其劇本以古書、演義小說等為主,對白多為詩詞,講求動作的細緻性,伴奏音樂以南管音樂為主。 但是南管音樂唱唸雖然幽雅、細緻,但是稍嫌沉悶,節奏太慢,較不為觀眾﹐尤其是本省籍觀眾所接受﹐

南管布袋戲後來雖不再是主流,仍存在於尤其臺北地區的少數劇團中,如小西園、亦宛然等。﹁亦宛然﹂是演出很自然的意思,這是一則有趣的小故事。李天祿父親也是布袋戲老師傅,戲團名稱﹁華陽堂﹂,依布袋戲團傳子傳統,他應該將戲團取同名便可,不過,李天祿很謙虛,怕技藝未臻水準有辱華陽堂,才想另外取名;有一天,李天祿的師父神來一筆,忽然告訴他:﹁你的演出很自然,就叫做亦宛然吧
slide 13
北管布袋戲(劍俠布袋戲)
南管因為比較沉悶。 後來於是取用北管戲曲,北管戲曲有很多打仗﹐緊湊熱鬧、音樂激昂,又加進了許多武打的招式和配合北管音樂節奏的身段動作,例如跳窗、翻滾、對打、跳台等,口白也較地方化。北管布袋戲因其表現手法重視各種奇特劍招與武功,故稱為劍俠布袋戲。而劍俠戲的代表人物為五州園的黃海岱和新興閣的鍾任祥。
1930年代﹐日本政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制演出所謂的「皇民劇」,而全台僅有七個布袋戲班准許演出營業,後來日本政府又將台灣最優秀、技藝最精的藝人組合為「移動藝能奉公會」,做為勞軍演出及政治宣傳的劇隊,這一段期間的組合,使得藝人們有更多機會互相切磋掌中技藝,布袋戲也因為皇民化運動而有了改變,包括後場禁用中國傳統的北管鑼鼓、改用西樂,戲偶雜用中、日式戲服和戲偶,其劇目常為水戶黃門等日式劇本﹔戲偶多為日本服飾造型。演出則以日語演出。
雖然此種皇民化布袋戲因語言文化的隔閡,不被台灣大眾接受,但其中的一些表現手法,影響了後來金光布袋戲的演出方式。”皇民劇“的舞台、燈光、唱片、寫實立體佈景、木偶造型改變、武士道劇情和砍殺對招方式等,對後來台灣布袋戲的發展有很大程度的影響。
slide 14
金光布袋戲﹕
二次大戰結束後﹐民間演戲活動恢復盛況,布袋戲更是爭相聘請,隨便搭個台、幾個戲偶便能演出。金光戲開始在中南部各地的野台戲中發展。除了在劇情上仍延續劍俠戲時期的武俠內容外,也開始新創劇情及主角。另外,在戲劇之外的表現手法上,金光戲採用華麗的佈景、金光閃閃的戲服,並以燈光或其他特效來增加武打的效果。
在音樂方面,不少劇團改以唱片播放的方式取代了傳統的後臺音樂。
此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五州園第二代的黃俊雄和新興閣第五代的鍾任壁。
黃俊雄的布袋戲,將戲偶大小由原本的一尺二最後加大到三尺三。內台戲於1970年代蔚為風﹐布袋戲的傳統舞台小、戲偶更小,在進入「內台」後,為吸收更多的觀眾,於是開始加大戲台、改變舞台形式、增加立體佈景、加大改變戲偶造型,以期讓站得遠的觀眾也能看到戲,門票才能賣得多。而改變最大的是,布袋戲在進入商業劇場之後,競爭性更強,為抓住觀眾的心,必須從演出的劇情上著手,於是大量的連台本戲,每天的劇情緊緊相扣,而每天都有新的刺激、緊張、懸疑﹐布袋戲發
展到此階段,傳統的劇情和章回小說的內容已經不敷使用了,因此開始有人自編劇情,劇情不外乎是「恩、怨、情、仇」,兩方仇殺永無止境,而觀眾也被「結果如何?請看明天」深深吸引、欲罷不能,這便是近代台灣發展出來的「金光布袋戲」
slide 15
無線電視布袋戲時期
讓台灣布袋戲受到歡迎的是無線電視的發展。1962,當時台灣唯一的無線電視台-台灣電視公司播出李天祿亦宛然掌中劇團演出之三國志紀錄影片,這是布袋戲首度登上小螢幕。1965,該公司亦邀請明虛實掌中戲班以「國語」配音的童話「水仙宮主」戲碼,正式演出第一齣的「電視布袋戲」。不過雖說李天祿開創電視布袋戲先河,但是一般認為,而真正讓布袋戲能進軍小螢幕的關鍵人物是將「金光戲」搬上電視的黃俊雄。
早在1960年代初期,黃海岱漸漸交棒給其子黃俊卿與黃俊雄。其中黃俊雄戲偶、聲光效果與音樂的創新,更讓他成為布袋戲內台戲的翹楚.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段回憶﹐我們來回顧一下﹐ 1970,那時我是初中﹐ 雲洲大儒俠街頭巷尾都很轟動﹐ 吃午餐的時間﹐ 家家戶戶都是邊吃飯邊看布袋戲。 因音樂新穎,口白典雅加上劇情緊湊與聲光效果驚人,在四年內連演583集。電視收視率97%
1973年政府以「推行國語」的名義,開始要求布袋戲改為國語配音,
1974年,政府遂以「推行國語」及「妨害農工正常作息」為理由,禁止無線電視台播出雲州大儒俠與所有的電視布袋戲演出。
但在民意及商業需要下,政府從1981年貽d始,逐漸開放當時僅有三台的無線電視台的少量時段供布袋戲演出,不過仍嚴限同時只能有一家電視台播出,且要求以國語配音替代閩南語。然而由於語言因時代有諸多的演化變異,以國語吟誦布袋戲口白精髓的古詩詞時,平仄較為平板又音韻較不諧和,因此,造成大量戲迷與觀眾的流失。
slide 16
影音媒體及獨立電視台時期
1988年,在無線電視發展遇到瓶頸的黃文擇與黃強華兩兄弟以美地塢廣播電視節目錄製有限公司為踏板,轉入錄影帶[25]租售市場,發行以出租為主的霹靂」系列的布袋戲。該劇團在錄影帶戲劇製作上強化運鏡敘事技術與專業編劇的努力,讓該布袋戲劇集約有一百萬人次的固定租閱觀眾,佔台灣全台灣影音租售率10%6]1990年代之後,數家布袋戲劇團也陸續仿效。1993年,霹靂亦成立首家以布袋戲播放為核心的獨立電視台「霹靂衛星電視台」。營運模式,是將下檔的租售用布袋戲錄影帶,於一段時間後,於該頻道播出。這就是現在台灣非常流行動“霹靂布袋戲”。 以上是簡單回顧布袋戲的歷史

Slide 17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布袋戲的演出
布袋戲演出可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即戲台部分,觀眾可見到操偶師傅操作人偶於戲臺上的表演,
後場則包括了操偶師、樂團(現在都用CD 取代) 和口白師傅﹕最近黃俊雄全台巡迴公演﹐ 後場人都站著﹐拿著自己負責的戲偶﹐ 隨時準備出場﹐ 跑來跑去﹐戲偶換來換去.
一齣布袋戲是結合地方語言、音樂、雕刻、彩繪、刺繡、掌中操偶技巧等文化的綜合體。
布袋戲的操偶師傅就像一位言語、手掌特技的魔術師,控制著整齣戲劇的演出;後場的樂師或是負責配樂的則需懂得怎樣表現哀怨、雄壯的故事情節﹐木製雕刻的戲偶、戲臺是古典雕刻藝術的展現,戲偶衣服的刺繡則是刺繡藝術的展現。
Slide 18
我們先來看看
戲偶 ﹕
傳統的戲偶為30cm左右,軀幹和四肢都是用布料做的,因此操偶表演者會將單手手掌放入中空戲偶進行表演。只要將食指部分套入偶頭,拇指放入布袋戲戲偶左手,另外三根手指放入戲偶左邊(右手)之後,即可利用手掌與五指的搖擺或晃動,來控制戲偶頭、身體、與手來作操偶表演。
現代布袋戲偶不僅大,還內藏許多機關,因此需要兩手操作布袋戲偶基本結構(Show 戲偶示範) 包括身子、服飾、頭飾身子包括頭、身、手,腿、鞋
布袋戲角色分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等六大類。
slide 19
生:生:生是臉上沒有特別圖案的男性角色,大都是演好人。小生通常就是現在所謂的主角,文生是智慧型的男角,武生是動作派的男角。
花臉:主要指的是豪氣、勇猛型有著非常強烈男子氣概、陽剛氣質的男角。如關公
旦角:指的是女性角色。所有女性角色皆稱旦。在旦的角色裡,卻老旦、闊嘴旦、大頭旦,演的都是媒婆、滑稽性的人物。粗腳旦是面善心惡﹐ 很惡毒的女人﹐角旦是年輕守寡的旦。散毛旦是用於落魄的女人
神道:如財神爺﹐東海龍王等。
精怪:如牛頭馬面。
雜角:指的是跑龍套的角色。如老和尚,小沙彌,缺嘴﹔
以台灣布袋戲戲偶角色為例,史豔文是文生,亂世狂刀是武生,橫千秋是花臉,冀小棠比較特別,是武旦,此外超脫傳統的丑角如秦假仙、二齒等等
一個布袋戲班形成,起碼要準備包含此六大類戲偶的80個布袋戲戲偶﹔而這就是一般布袋戲藝人所俗稱的一擔籠。
Slide 20
出場詩
就戲劇表演方面,出場詩是布袋戲演出的極大特色通常,布袋戲每位要角出場時都會有自己的四念白,而這四念白即是所謂的出場詩﹐之所以稱為四念白,是因為通常都是由「四句」五言或七言古詩所組成。
出場詩拉長語音、注重旋律﹐不但讓戲劇角色自報身分,讓觀眾容易了解外,其文言式的用字遣詞更常常代表了戲偶之角色、身份與性格。
Slide 21
舉例來說,布袋戲演出中,觀音菩薩角色的經典出場詩為:「南海普陀自在,說法三千世界;佛法無邊無量,凡人難到蓮台」
Slide 22
老生出場詩可為:「月過十五光明少,人到年中年萬事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店家小二的龍套出場詩則可為:「茶(酒,菜)迎三島客,湯送五湖賓,不將可口味,難近使錢人。除了出場詩之外,布袋戲語調多以說書式的口白為主。
Slide 24
布袋戲戲台
布袋戲發展之初,戲台較為簡陋,僅用扁擔,布廉架起簡易戲臺。
後來布袋戲逐漸受歡迎,戲台也變得較為複雜,繼而誕生了早期的四角棚。類似一座土地公廟.19世紀,布袋戲發展出六角棚戲台,又稱作稱彩樓,這是傳統布袋戲用的戲台,金碧輝煌。戲台兩邊還有兩個雕花的屏,遠遠望去像是一座寺廟
1930年代後,出現了一種看板式的戲棚 ( HI BEI)這類戲台的背景全部用畫的,其造價便宜而且易於搬運,舞臺效果並不輸給傳統戲台。所以至今,戲棚仍為布袋戲團體演出的主要戲台選擇。
Slide 25
戲碼
早期傳統布袋戲表演形式相當簡單,演出戲碼以即興表演為主,例如台灣仍鄉下常見的擺仙跳八仙等迎神演出後來出現了演出時間長達一小時以上的才子佳人及大人審案類型的戲碼,像《烏袍記》《喜雀告狀》等戲碼。然而以才子佳人、審案為主的文戲戲碼不像武打戲碼那麼受歡迎。傳統布袋戲以武戲、歷史為主像三國演義、西遊記、封神榜等﹐
Slide 26,27,28
除了這些戲碼之外,台灣還流行武打,搞笑﹐]科幻等戲碼。像史艷文的雲州大儒俠﹐演出時間仍為一小時左右,戲碼更新潮﹐ 更能吸引年輕的一代﹐
Slide 29﹐30﹐31
這些年來﹐台灣最風狂的是霹靂布袋戲﹐不但光碟、有線電視媒體之外,台灣布袋戲也進軍大螢幕。其中最負盛名為1997年製作的電影「聖石傳說」,該片不但於2000年之台灣最佳本地電影,也於隨後外銷美國與日本。2005年,台灣電視布袋戲整體產值已提升到4000萬美金以上,影音出租一百萬人次,「有線電視台收視戶更達350萬戶以上﹐ 而且各項衍伸自布袋戲的周邊商品也成為一種熱潮.
1998 年還在國家劇院演出狼城疑雲
是國家戲劇院開幕以來,破天荒讓布袋戲堂堂登上大舞臺的世紀創舉。轟動新新人類、風靡大江南北的霹靂布袋戲,首次不NG、不剪接的現場實況演出﹔精心設計的狼城舞臺、曲折離奇的全新劇本、新舊並茂的表演技法,牽引觀眾進入布袋戲的典雅世界。

以上簡單為大家介紹布袋戲的由來﹐演進﹐戲偶﹐戲碼 以及目前在台灣發展的情形﹐ 講不清楚的地方﹐請多多原諒﹐ 總括來說﹐ 現在的布袋戲雖然和以前不大一樣﹐ 比較高科技﹐比較著重燈光﹐視覺效果﹐ 有些人認為這表示 傳統部袋戲沒落﹐ 但是我個人並不這麼認為﹐ 我覺得這不但不是傳統部袋戲沒落﹐ 反而是代表傳統部袋戲更發揚光大﹐更走在時代的尖端﹐ 更能吸引我們的下一代﹐ 吸引我們的下一代是非常重要的﹐ 維有後繼有人﹐ 才能把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布袋戲﹐源遠流長的承傳下去。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oana93&aid=1851380

 回應文章

平安旅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棒呦....
2008/08/29 12:44
寫得粉仔細勒.....
悅己(joana93) 於 2008-08-30 23:11 回覆:
謝謝勒.....

LJ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精彩
2008/05/12 09:21
說實話,我喜歡傳統的布袋戯,那種金光閃閃的霹靂戯,太新潮了.....不過也許多年後也是經典。
悅己(joana93) 於 2008-05-13 01:17 回覆:

對我們而言太新潮﹐ 不過可對了新新人類的胃口呢﹐ 正因如此﹐布袋戲今天才能還讓觀眾為之瘋狂.


西岸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種藝術
2008/05/09 12:50

我對台灣布袋戲的認知僅只於雲州大儒俠史豔文

多年前  這裡的中文學校校長結識一位來自可能是漳州或泉州一帶的木偶製造者 

請他到校中做了幾次演出  我才驚於該位師父的手藝(製作和戲裡掌控木偶)

後來他在我們這裡成立劇團  助手居然以美國人居多....

又過了好幾年  不清楚那位師父的近況了

悅己(joana93) 於 2008-05-10 01:22 回覆:
最近又看了雲州大儒俠CD,  覺得以前也蠻進步的﹐ 燈效音響其實也不輸現在。 看起來還是很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