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上海 南京 蘇州 春天自由行 -- 中山陵與明孝陵
2018/05/30 09:28:49瀏覽1718|回應1|推薦32

白牆藍瓦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在南京初春的晴空下,顯得氣勢更加的宏偉。中山陵和明孝陵是我來南京
最想參訪的地方。面對著一代偉人的陵寢心中有著無比的悸動。

中山陵是國父孫中山的陵墓,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東鄰靈谷寺、西邊是明孝陵。
孫中山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後,中國國民黨遵照他的遺願,在南京為他修建陵墓。
中山陵1926年1月開始興建,1929年春建成祭堂等主要建築,當年6月1日孫中山入葬,
陵墓全部工程至1931年才告完成。

中山陵的入口位於墓區最南端,是一座三間四柱三樓的花崗石牌坊。中門橫楣上的石額刻有孫中山手書的
「博愛」二個鎏金大字,牌坊因此又名「博愛坊」。

走過博愛坊再來是陵門 ,陵門是中山陵的正門,中山陵中軸線正中。陵門坐北朝南,屋身由福建
花崗石砌成的三間無梁殿式樣,在斗拱、樑、枋等處都有雕刻精美的花紋。陵門為單檐歇山頂,
上覆藍色琉璃瓦,南北面各有三道拱門,在南面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孫中山手書的
「天下為公」四個鎏金大字。

中山陵由呂彥直設計,整體平面呈警鐘形,與孫中山「喚起民眾」的政治遺囑相契合。陵墓設計
充分利用地勢,將牌坊、陵門、碑亭、祭堂等主要建築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紫金山南的緩坡上。
中山陵吸取中國古代陵墓的對稱布局,利用墓道和台階將主要建築連為軸線,並布置大片綠地,
將陵墓建築群聯接成與背景山勢相稱的宏大整體。陵墓主體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宮殿式建築的大屋頂
造型,應用西方建築的設計和建造技術以肅穆的藍白色調和嚴謹的建築構型表現出沉靜恢弘的氣度
,被認為是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融合中西的經典作品。中山陵1961年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
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成為首批5A國家級旅遊景區。

左邊的碑亭正在維修中,所以碑亭內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的墓碑也看不到。

中山陵主要建築依山而建,依次分布在紫金山中茅山南坡的南北軸線上,建築師用台階將這些
建築連為整體。整個軸線上共有台階392級,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其中從碑亭到祭堂前
平台的石階共290級,分成8段,各段之間設置一個平台。這些平台既為祭奠活動提供了空間,
又賦予這條石階路以節奏的變化,使人在登臨的過程中不至於感覺枯燥。這種台階與平台交錯的
設計還形成了頗有特色的視覺效果。

在祭堂前的石階上,可以遠眺南京市區。

祭堂是中山陵最高的建築,兩側矗立著一對花崗石望柱,高12.6米。祭堂坐北朝南,是仿木結構的
石造宮殿式建築,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重檐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檐下築石斗拱飛檐二層,
是整個陵園中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祭堂正立面開三座拱門。祭堂地面鋪雲南大理石,頂部
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青天白日圖案,周圍環繞紅色花紋方格,以符合滿地紅的意象。墓室設在祭堂
後方,與祭堂通過墓門相連。

中山陵籌備委員會共收到40多份應徵圖案,其中呂彥直的圖案被評判顧問認為「合於中國觀念」
「簡樸渾厚」「形勢及氣魄極似中山先生之氣概及精神」「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

所以中山陵工程即由設計師呂彥直主持。呂彥直為工程耗費了大量心血,終因辛勞過度病倒,但他
在病中仍堅持親自決定各項工藝和建築材料,只有材料樣品經檢測超過當時的美國標準才簽字准許
使用。在第一期工程即將完工時,呂彥直因積勞成疾於1929年3月18日逝世,工程由他的好友兼
合伙人李錦沛和黃檀甫繼續主持完成。

明孝陵與中山陵相距不遠,有電瓶車接送,到達景區之後走過一段林蔭道,即達明孝陵陵宮。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
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
最高成就,影響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分布於北京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寢,均按
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

享殿門

相當於明十三陵各陵的祾恩門。一層須彌座式台基,東西寬40米,南北深14.6米。清代改為三開間
碑殿,並豎立了五座高大的石碑,至今遊客們還能見到其中的三尊。正中有一塊大石碑,下有
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清朝康熙皇帝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
行跪九叩大禮。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金字,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時(1699年)親筆題書,並由
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南織造」郎中曹寅立碑。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
「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治隆唐宋」
御碑在太平天國戰爭時被毀,後由曾國藩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原本
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19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
所以現在要先從御碑殿出來,才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面。

治隆唐宋碑東西有臥碑兩塊,東邊刻載康熙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享殿原名為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築之一,明洪五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用來供奉明太祖
及孝慈高皇后神主,原有十一間五進,有白石殿陛三重,現存大柱礎56個。殿內外墁紅黃堊土,
殿柱為楠木大柱,並曾有塗金雕龍,中為殿後為六部。原建築於清咸豐年間毀與清朝與太平天國
的兵災,同治年間重建,惟規模小了很多。

孝陵享殿在清初遭受破壞,但主體結構尚保存完好。至咸豐三年(1853年)毀於太平天國兵火。
同治四年(1865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曾於原址建小殿三間,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兩江總督劉坤一再次監督重修。享殿前東西兩廡原有配殿各十五間,進深三間。1999年南京市
文物研究所對東配殿考古發掘,實測南北寬66.84米,進深7.3米。東配殿之南有宰牲亭五間,
西配殿之南有具服殿五間,院內有東西井亭。

內紅門在享殿之北,規制類似於陵宮門,有拱門三券。

明樓在內紅門以北約200米,為長方形城堡式建築,以石條壘成,下為須彌座,通高16.25米,正中
辟一門券,高3.86米。門券內為斜坡隧道,有石階54級,入寶城之內為一小院,相當於後來明清
皇陵的月牙城,迎面為十三道石條砌成的擋土牆,牆後即為寶頂封土。院內有礓磋上達明樓。明樓
為磚砌,東西闊39.25米,南北深18.4米,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外塗紅堊,內塗黃堊。南面辟
券門三,東西北各闢券門一。

方城明樓的後面是朱元璋及皇后馬氏合葬的地宮,稱「寶城」。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
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在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明太祖
玄宮開鑿於玩珠峰山體之內,再填以卵石、黃土修築成近似圓形,直徑約400米。上植樹木。
1998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江蘇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曾經使用無破壞性精密磁測技術(GPM)對
寶城進行探測,發現玄宮入口隧道位於明樓東側,向西北轉至寶城中心,長度約120米;明樓
之北約100米處發現玄宮跡象,其範圍南北90米、東西50米。

謁陵路線起自南京皇城之東的朝陽門(中山門),至衛崗有下馬坊,下馬坊內即為明孝陵的神道。
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陵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由下馬坊至文武方門
的神道長達2400米。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御橋、石像路、
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

大金門在下馬坊西北數百步,規制同北京明十三陵大紅門,為朝祭所經之門,黃瓦重檐歇山頂(屋頂現已無存),門三道。面闊26.66米,殘高4.91米。大金門之西為王門,再西為西紅門,為官員謁陵及守陵、修繕人員出入之門。

石像生位於神功聖德碑亭之北,過五孔御河橋,列石像生十二對,自前向後依次為坐獅、立獅、坐獬豸、
立獬豸、臥駝、立駝、臥象、立象、坐麒麟、立麒麟、臥馬、立馬。石獸之後又有望柱一對、武臣二對、
文臣二對。再向北為欞星門,為三間兩垣式牌樓門,現僅存柱礎。

神功聖德碑亭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面為正方形,故俗稱「四方城」,內置
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高6.7米,贔屓高2.08米。

大金門在下馬坊西北數百步,規制同北京明十三陵大紅門,為朝祭所經之門,黃瓦重檐歇山頂
(屋頂現已無存),門三道。面闊26.66米,殘高4.91米。大金門之西為王門,再西為西紅門,
為官員謁陵及守陵、修繕人員出入之門。

中山陵和明孝陵陵園在主要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尤其是陵園大道兩側的懸鈴木(或稱為法國梧桐)
後來形成了著名的綠色隧道景觀。

明太祖朱元璋雕像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windward&aid=112123298

 回應文章

玉米蘋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1 19:41

   不得不說 :

   中國對於 古蹟的維護,

   可謂是 極到位的。

   感謝您的 仔細分享。啾

展迎風(janwindward) 於 2018-07-14 13:29 回覆:

玉米蘋果 安好 

大陸古蹟的修舊如舊做得很好

文革動亂的痕跡也逐漸修復了

可以看的地方很多

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