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語文教育?
2012/01/03 20:42:10瀏覽1311|回應0|推薦2

日前(12/20)報載某市長就「閱讀」議題談話時,表達其對於通識教育之不滿,「不知是誰發明通識教育,規定大一還要讀國文等等,其實國文、社會、理化及數學都一樣,學到夠用就可以,再學下去很多是一輩子都用不到的。」作為通識教育體系裏的一員,對於這樣的意見除了感到不解與突兀外,還有極深的無奈。

  不解與突兀的是,某市長在一個討論中小學閱讀教育的場合裏,間接而跳躍地表達他對大學通識教育的見解,而如果報導的內容屬實,那麼這番談話,不是對通識教育缺乏相應的認識,恐怕就是抱有複雜的偏見或成見;無奈的是,對身處在通識教育體系裏、或廣義在推動人文或博雅教育的工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一記悶棍。某市長在談話中批評的大一通識教育,諸如「國文」、「社會」、「理化」與「數學」,都在近幾年教育部及所有大學校院的努力改革下,轉型為「核心通識課程」;舉例來說,「國文」已過渡為「人文思想或藝術美學」、「社會」過渡為「歷史思維或公民素養」、「理化」和「數學」則過渡為「自然科學或數理邏輯」等領域。這些課程轉型的目的,即在於避免過度或過早向專業教育傾斜、偏廢道德或品格的重要性,以及挽救過去某些共同科目的學術內容流於淺薄化的弊病,並期待這些核心課程可以培養出更加具有全人意義的理想人格。某市長對於目前大學通識或核心課程的實施現況,恐怕掌握得不夠準確與全面。

  以某市長批評得最直接的「國文」來說,所謂「學到夠用就可以」與「再學下去很多是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的意見,實在是開人文素養的倒車;所謂的「夠用」是否指只要具備日常溝通所需詞彙即可?如果順著這種思維邏輯下去,當然超出日常溝通所需之詞彙都會是「一輩子都用不到了」。文學有其存在現代公民社會的重要價值,文學所創造出的想像力與共感的同理心,可以讓社會裏的人心更加柔軟、甚至摒除不必要的偏見;文學表達情感的方式與內容,更會豐富與活絡社會交流的多樣性。無可否認地,文學恐怕是社會進步與否的一項重要指標,它不僅代表語言、情感與想像,更重要的是,文學更指向自由。我們的社會已經在忍受粗暴與無深度的語言傷害、缺乏道德價值與同理心的武斷判斷、大量複製輕浮淺薄的情感內容,究竟要到何時,我們的社會才有能力創造出人人都具有承載歷史與意志重量的心靈?

  文學、或者某市長所稱的「國文」不會是這個問題的唯一解答,但是缺乏想像力與同情理解的發言,正好說明我們這個社會還需要更多關於語言的、文學的教養。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c0429&aid=599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