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時之前 此刻之後 - 談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
2016/03/18 10:39:13瀏覽2355|回應0|推薦5

作者:朱玉昌(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漢光教育基金會顧問)


金馬獎半世紀,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毅然扛起為「金馬」寫史的任務,從龐雜資料中爬梳出一種影片脈絡,切入政治觀點,以獎為核心,周邊圍繞著國片發展歷程,讓觀眾看見或者重溫台灣社會的轉變與成長。

影片以桂綸鎂為幕後聲優主述,刻意安插一位年輕攝影師串連幕前頭尾劇情,讓紀錄片成為具有市場性的類劇情片而不覺得枯燥乏味。

開場很有哏地加入在戲院絕跡已久的完整版「國歌」影片,讓觀眾從老舊膠卷的點點雪花中,尾隨「請坐下」三個大字步入時光隧道,原來金馬獎的「金馬」不是金色奔騰的馬,而是期勉當年電影從業者效法金門、馬祖前線官兵刻苦奮鬥精神而來,當然也切合了歐美影展鍍「金」的氣勢。

當命名意義揭示出金馬前線,再錦上添花一個頒獎典禮訂於領袖生日,觀眾大致已經了解辦獎的政治基調。由於電影傳播效益迅速,教化功能強大,極易淪為政經宣傳工具,放眼國際知名影展,舉凡「威尼斯」宣揚法西斯政權、「柏林」是美蘇冷戰較勁產物、「奧斯卡」為阻擾電影工會而生,或者「坎城」純因商業利益造鎮,成立初心,莫不以服務政治和經濟為目的。

一如世界主要影展獎項,金馬獎當然難以免俗,除扮演配合推動政策角色,也符合承辦者見機逢迎執政者的效能,於是政治因素成為金馬獎設立的必然性,因為關係著政權角力與鞏固。

人心轉變才是不振主因

先從著手營造海外影人認同回歸開始,以頒布「獎勵國語影片辦法」為序幕,鎖定目標式給獎加重對港九等海外影人心向政府的力度,第一、二屆辦得透徹。然後翻轉社會底層望向健康寫實,觀眾看到了《蚵女》、《養鴨人家》;當國家外交挫敗時,激發昂揚鬥志,《梅花》、《英烈千秋》傾力而出,凝聚著全民團結奮發的共識;在全力發展經濟建設中,又為拚經濟的兒女編織出一個個三廳式的愛情幻夢,於是就有了二秦二林。

社會開放流變是金馬獎成長改變的一次次偶然,當官方開始退居幕後指導,改扶植民間電影團體輪流協辦,那時,因港劇盛行帶動觀眾對港片的信賴,票房擊垮了台產影片,卻孕育出優秀的台灣電影新浪潮,直到第二十七屆金馬獎舉辦,官方已全數撤出轉交民間主導和主辦。

很多人說,台灣電影不振,是壞在新浪潮手上,其實,社會進步驅使人心轉變才是真正主因。影片凸顯《海角七號》後,國片復甦了;《雙瞳》之後,只要有資金,技術不再是問題,這場逆轉勝的戰役,「紀錄片」扮演了舉足輕重、承先啟後的角色。

 

台灣為主體的觀點整理

觀眾應當謝謝導演幫我們找回逐漸遺失的記憶,讓我們在片段中重新拾起和思考自己的電影地圖,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電影帶給我們太多的夢,誠如片中趙薇受訪時所說:「它確實是一個夢,是一個做出來的夢。小時候覺得是夢,長大時發現它真的是夢;然後,等你再大時,你會發現人如果沒有夢,是沒有辦法活下去的。」

在這趟豐盛的旅程中,遺憾的是,金馬獎錯過了台語片黃金時代,視野如往前延展五年,從民間《徵信新聞》(即後來的《中國時報》)協助推廣電影產業,效法歐美經驗,辦理「台語片影展暨金馬獎、銀星獎」作為序曲,相信觀眾將更有福氣地看到更完整的金馬獎全貌。

從《奇蹟的夏天》、《水蜜桃阿嬤》、《拔一條河》,一路到《我們的那時此刻》,楊力州確實是個很會說故事的導演,或許,熟悉台灣電影發展的觀眾不見得認同這樣掛一漏萬的史觀,但看看資深影評人藍祖蔚在導演紀錄片同名文本著作序文中開篇一語中的寫道:「寫史難」即可釋懷。畢竟,這是屬於導演個人盡力客觀後的歷史紀錄,同時也為華人影史作了一次以台灣為主體的觀點整理。

(圖片由牽猴子整合行銷公司提供)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hanguang&aid=50483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