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政商共舞的華爾滋: 仇富反知?
2010/03/28 13:50:24瀏覽1170|回應0|推薦1
引用文章【產業創新條例】 批 親富損民 變 仇富反知 馬成救主?

引用文章「政府科技政策、規畫、執行」貪腐的時代?

>>>>>>

朱敬一:政商勾結 要「有個限度」  聯合報  2010.03.28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5501856.shtml
 
 
中研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朱敬一昨天表示,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政商很難不勾結」,但要「有個限度」,不能違反社會共通的基本價值。

朱敬一昨天應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的邀請,以「政商共舞的華爾滋」為題,舉辦「思沙龍」活動、與民眾對談。周六午後吸引不少人參加,將清大月涵堂會議廳擠得水洩不通。

朱敬一說「政商關係」早已存在3000年前的中國,富可敵國的商人呂不韋,以其獨到眼光與高明手腕,成為秦國統一天下後的首任宰相,是現代政商關係的濫觴。

朱敬一說,台灣的情況也是如此。政商很難不勾結,幾千年來幾乎沒有例外。

以國內金控業者與前總統扁珍間的關係為例,朱敬一說,社會可能可以認同「被動被敲詐、無所圖」的企業老闆,但不會接受「主動幫忙洗錢、事後得到一家金控」的行為。

朱敬一日前退出賦改會,也忍不住痛責政商不分的狀況。

朱敬一表示,民國58年第一次成立賦改會時,成員清一色由官員與學者組成;20年後的第二次賦改會,開始有為數不多的商人色彩;98年的第三次賦改會,竟聘用大量商人與立委為諮詢委員,這種「政商二人舞」舞步相當難看。

他以美國為例,最好的制度是由學者設計,產業與政府配合辦理,有實務問題再請教實務界,而不是直接將企業界納入委員行列。

【2010/03/28 聯合報】
********

 

參考文章值得鼓勵的社論:產創條例減稅優惠應全面撤除

產創條例中的人才培訓租稅減免,是治標不治本,無助台灣整體產業的提昇...

>>>>>>

台灣人才並未斷層!  整體產業未提昇,才是最大危機!

人才並未斷層,也非台灣最大危機! 但有一堆高階人才外移學非所用的果!


台灣最大危機,是整體產業未提昇。
整體產業未提昇是因,整體平均薪資比別人低是果。
整體產業未提昇是因,高階人才需求低薪資較低、不少高階人才外移等也是果。
台灣一堆高階人才,如果把博士加進來,因台灣整體產業未提昇,多少人是學非所用;台灣科技產業鏈有斷層,有未擁有核心國際競爭力的斷層,因此必須向外購買別人產生的高精密設備,用別人的核心技術,做一堆代工、用別人技術的科技運用。

政府力推六大新興產業,推動大部份是國內的科技運用和整體創新價值不高的創新,因此產業也無法真正提昇。

政府科技政策,諸如雲端運算、綠色能源技術、科技化服務等等政策,同樣有老問題,大部份是科技運用但缺乏擁有自有核心技術等國際競爭力。

幕僚提供給馬英九總統,馬英九喊的「全球創新走廊」政策,老問題更惡化更嚴重。

如果把台灣整體產業未提昇當做果,國家科技等政策錯誤是因。
如果再把錯誤的國家科技等政策當做果,政府整體政策的產生過程有嚴重利益無法迴避問題是因。

本人一堆文章包括以下的文章,是幫忙政府尋問題的因...
【與您無關嗎?】 新的科技部 利益無法迴避網絡中的一個點?
http://blog.udn.com/glee/3713442

台灣需要「利益迴避制度」的科技部
http://blog.udn.com/glee/3482703

想要改革完成,關鍵在於領導者及督促政府的媒體「公路俠客」製造領導者選票及權力的壓力...

如果不知道...
新的科技部可能只是,利益無法迴避網絡中的一個點?
如同現在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組,也只是利益無法迴避網絡中的一個點?

最後仍是夢一場...
數年後、或十年後再看這篇文章,可能一切盡在無言中...

>>>>>>
數年後、或十年後 可能還是會有人喊: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 

*********
朱敬一: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 
【聯合報╱朱敬一】 2010.01.25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385360.shtml

今年元月,中央研究院某所要延聘一位美國新畢業的博士回所任助研究員。依現行俸給規定,博士助研究員起薪乘上十三點五個月,外加雜七雜八的加給,一年約不到九十萬台幣,以人民幣計算約為每年十九萬。

北京清華 薪水是台灣兩倍

這位博士同時也拿到北京清華大學的要約,要約內容是白紙黑字,寫著:年薪卅二萬(人民幣)、安家費十萬、住房補貼三年合計廿五萬、科研費十萬、單程機票一張、學校宿舍補貼等。單單計算前三項可以放進口袋的經費,每年平均為四十三萬六千,大約是中研院薪給的二點三倍。看到這樣的數字對比、看到國家最高研究機關延攬人才如此困難,我內心真是無比沉痛。

數十年來,台灣真正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才。論美國專利數,二○○八年台灣全世界排第五。以「每人平均專利數」而言,同年台灣更是傲居世界第一。正是因為這一批卓越科研人才的卓越表現,台灣才有今日ICT產業的優勢、才有生技產業的發展潛能、才有一大塊竹科與南科的高科技產業。一旦人才斷層,台灣將一無所有。聽清楚:一無所有。

人才斷層 台灣最大危機

台灣人才有沒有可能斷層呢?當然有可能。以前述台灣延攬人才之劣勢,這斷層危機大概在十年之內就會呈現。二點三倍的薪水差異,還沒有納入物價的計算。如果將北京較低的生活物價也納入考量,那麼台北與北京的實質所得差別,恐怕有三倍之譜。這麼大的落差,除非當事人愛台灣愛到幾近瘋狂,否則人才一定是會往其他地方流走的。

要怎麼樣留住人才、保持台灣的競爭優勢呢?政治穩定、社會平和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經濟實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當國家經濟實力不夠時,就很難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水,以吸引人才。但此中又有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邏輯:當薪水不足以吸引科技人才時,在知識經濟時代,台灣的經濟實力就不可能好轉。

彈性薪給 務必如期推動

我認為,雖然此中有互為因果的邏輯,但台灣當今的困境,還是要靠科研人員的薪給調整著手,以在人才競爭的賽局中先行止血。在當今環境下,不可能也不必要對所有的科研人才全面加薪,但對於新進人員、國際需求特別強的特殊領域人才,一定要打開給薪的彈性,將他們搶到台灣來。一旦我們將目標鎖定在若干領域的新進人才,則支出額度相對就小,預算的壓力也就不會太大,推動可能性也就大增。

前一陣子,教育部與國科會都提到,將在下學年度推動「彈薪」專案,我要為這個計畫鼓掌叫好,希望它務必能妥善規劃、審慎實施。推動此事也許會有民粹反彈,需要好好化解;但若不予推動,則會是台灣整體的災難。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2010/01/25 聯合報】
>>>>>>

參考 學而優則仕: 若眷戀退路,會只拼命往前衝嗎?

引用文章佼兔有三窟,仕途一遊!? 

http://blog.udn.com/glee/3240567

掌握財經關鍵 台灣需要更好的為官環境
2010-02-01 中國時報 【朱敬一】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202754+112010020100111,00.html

     若干年前,那一句「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已經成為台灣政壇經典。官場國會中各類白兔總是來去匆匆,也是媒體評論的焦點。久而久之,人們都已經將叢林中的虎嘯狼嗥視為當然。白兔進場了笑牠是肉腳;負傷遁逃時叫牠好膽嘜走。台灣官場之可怖,已是這般。

     治理高手 競相走入民間

     假若某甲是金融高手,請他在國營金控董座與私營金控總經理之間二選一,你猜他會選哪一個工作?前者要公布財產、生活起居都受到檢視、每年還得到立法院備詢。後者不必公布財產、豪宅名車是理所當然,更不必出入叢林涉險。當然,這兩個工作環境都得面臨淘汰壓力:私人公司業績不如人就得走人,而官場叢林未必重視業績,卻有更深沉陰暗的篩選邏輯。若以優勝劣敗的鬥爭情境來看,商場其實是比官場更為殘酷的叢林。但是,官場與商場哪一個環境比較能吸引人才呢?許多人大概都會同意:是商場。

     對於想替台灣做些事的人而言,經濟與政治大環境已是如此之不利,但不只如此,為官從政的薪給待遇更是低得離譜。堂堂一位台灣部長,每個月薪水區區十九萬元,與外商金控的經理相比可能不及五分之一,甚至不如身兼兩三個獨立董事的大學教授。一位高層官員對我說,行政院要找一位官股董事,待遇又低又要申報財產,所以只好找台大某學院院長來做,因為「其他不兼行政的教授,都有待遇肥厚的獨董可幹;院長是唯一的瘦貓,只有他願意接」。官股董事都如此難找,整天要面對政治凌遲的官員們,當然更是難尋。

     善者不來 環境嚇跑人才

     實質面的薪水待遇低、精神面的折磨摧殘大,這絕對是會使人才卻步的環境。全世界民主國家多少都有「不願為官」的傾向,但台灣似乎是扭曲的更為嚴重。人才望而卻步用白話文描述,這就叫做「善者不來」。邏輯上「善者不來」的否逆命題則是「來者不善」。這樣的描述對於矢志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家當然不公平,但全世界許多國家人民對政客的普遍不信任,似乎也反映大眾對從政群類的一般見解:既然是來者常屬不善,當然要投以懷疑的眼光。

     有一位台灣頂尖的企業家告訴我,他絕不會從政,也絕不碰沾染政治的生意。任何商業機會只要官員插手他就縮手,所有的涉外談判都不求政府幫忙。政府說戒急用忍他就戒急用忍,就算浪費資源精力也不敢違逆。政府說有效管理他也絕對服從,絕不冒犯頂撞。這一類企業家視官府如野獸,防之避之唯恐不及。

     經濟轉型 亟待一流首長

     前述企業家已是頂尖民間人士,也願意根留台灣,但就是不願意與政治及政客攪和。政客有問題私下請教,他一定會去;但若是公開活動,他絕對迴避。台灣的企業需要轉型。但台灣的政治環境被大企業家看成這樣,是不是更該轉型呢?如果許多一流人才不願做財經首長,那麼台灣又怎會有一流經濟呢?

     包括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先生在內的許多企業家,都感念孫運璿李國鼎等人當年對台灣開創新局的努力。卅年前,台灣沒有什麼成就顯赫的大企業家,卻有為企業斬荊披棘的朝廷人才。卅年後,台灣企業年營收逾千億者已有上打,但企業界的朋友對我說,他們卻看不到為下一波產業前景開創新局的政府大員,還是一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

有辦法的商人可少繳很多稅!? 甚至不用繳稅!?

引用文章台灣稅制是不公不義: 劫貧濟富!! 20080615 

 台灣稅制是不公不義: 劫貧濟富!! 20080615

>>>>>>


(下為新聞資料總結)

由如下:


  1. 九十六年度,在一千零八家賺錢企業中,有九十三家根本不用繳稅,甚至部分企業還可退稅。 全台灣最有錢的前三十人,他們繳的稅還不到年收入的十%。

  2. 台積電賺九百多億 只繳稅二億

  3. 台灣企業經營之神王永慶,旗下的台塑集團中,台塑稅率為一二%;但台化賺了近四百億元,卻不用繳稅,稅率是零;還有南亞賺了四百一十億元,只繳十一億元的稅,稅率是二.七六%。

  4. 台灣首富國泰金,九十四年賺了兩百四十九億元,只繳了兩億元的稅,稅率○.九一%;兆豐金賺了兩百二十二億元,卻退稅四億元;中信金,當年賺一百六十一億元,也有一.五二億元的退稅。


為什麼呢?


  1. 過多租稅減免所造成,因此企業享租稅減免,政府課不到稅,造成有錢人不用繳稅甚至是退稅誰該負責呢? 經建會及經濟部等機關。

  2. 財政部官員解釋,主要是指促產條例租稅減免、金控法連結稅制的母子公司合併申報所致前者列為賦改會議題,但後者並不在賦改會議題之列。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建議:


  1. 復徵證券交易所得稅

  2. 促產條例應全面落日

  3. 再堵住一點富豪節稅管道


小老百姓的心聲:


  1. 全國最高收入三十人的平均稅率只有一○%,即便這些人繳稅的金額高,但稅率竟然比一般人的還低,這種相對剝奪感,不是「劫貧濟富」是什麼?

  2. 經建會經濟部財政部等機關之高官不知道此問題? !! 為自己下台留個出路!? 旋轉門留個縫!?


馬政府的作法: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892575
 引用者清單(1)  
2010/03/28 15:15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媒體別為限量三次金改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