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需要「利益迴避制度」的科技部
2009/11/10 00:19:40瀏覽3873|回應2|推薦2

台灣需要「利益迴避制度」的科技部

引用 台灣需要科技部? 政府科技智庫「權責不對等制度」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2009/04/28
http://blog.udn.com/glee/2893920

台大醫學院教授/醫師陳耀昌,有感於台灣重大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有缺失,於 2009.04.27 中國時報發表「台灣需要科技部」一篇文章,

他認為問題的本質是制度,是職位權益與責任的不對等,制度必須改革,他建議成立科技部(國科會晉升為「科技部」,部長總攬全國科技,並負全責),

他建議的作法: 一、國科會晉升為「科技部」,部長總攬全國科技,並負全責。 二、「行政院科技顧問室」改名「科技部顧問室」,不再有決策權。三、中研院專責提升台灣學術研究水準,原屬於國科會的學術研究撥款(funding)業務,由中研院來接手。四、中研院院長同時擔任總統的科技最高顧問;與行政院科技部的互動,則遵循府院的溝通機制。

>>>>>>

本人在此補充本人(當時 2009/04/28)的看法:

1) 本人補充資策會不應再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的理由:

本人同意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權責不對等制度」問題,也同意 很多人的共識 長期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長單位、資策會的「與民爭利」問題,但那些皆不是問題本質,本人認為問題本質為「利益不迴避」。
本人認為利益不迴避的資策會不應再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也未改變。

本人補充資策會不應再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的理由: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臨時任務編組的組織,而非體制內正式機關,因當時國內科技專家較少,因此李國鼎先生以「行政院科技顧問」之名,延攬來自國外的專家,而延攬科技顧問的工作,從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成立以來,即由一直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具民股身份的私法人資策會"執行",因資策會現在的組織(股東有東元集團、大同集團、神通集團等等)及其與國內外企業(如外商IBM、日商富士通、中華電信等等)出資成立之機構已一堆,也包山包海地承接政府各種外包業務,資策會已不是當初籌設組織、功能、業務單純的資策會,現資策會已是組織、功能、業務包山包海、失去監督不懂利益迴避。

人民應會感激資策會成立以來,所做社會及國家資訊化的工作,也會感激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及其秘書單位)當初延攬國外科技顧問的辛勞,但現在科技人才濟濟,由臨時任務編制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的會議決議決定,當國家的科技政策已不太適合,確是「權責不對等制度」,也會被大家質疑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變成國家已定政策的白手套,即使當時國家科技政策錯誤,也沒有人需負責任,因為主管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的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可能早已下台,及一些行政院科技顧問專家也已換人了,留下的是不需負責任的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組織及其秘書單位(資策會)。

請參考:
委員會合議制誤國之論!? 2008/02/17 更多關於類似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合議制會議問題的看法。
http://blog.udn.com/glee/1622256

2) 支持 陳耀昌先生的看法,現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應轉為純顧問性質,應不再有決策權。但本人認為應加上條件為行政院科技顧問其秘書單位不得為私法人(如資策會),最好其秘書單位為政府科技官員。支持成立科技部,但必要條件是成立「利益需迴避制度」的科技部其秘書單位也不得為私法人,最好其秘書單位也是為政府科技官員。

3) 本人認為私法人(如資策會),不應再任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秘書單位、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秘書單位,也沒有改變。

但關於科技研發專案如果政府所有的科技政策訂定層面(包括組織)與私法人(如資策會)完全無關,政府視資策會只為軟體開發等執行工作者,資策會與一般資訊軟體業者一樣承接政府科技研發專案(無差別待遇),應該還是可接受的。總之,含民股及民股的私法人資策會,不應再承接政府科技政策訂定的任何事務,因為有利益無法迴避的問題。

4) 政府出資成立(民股大於官股)的資策會,應已完成當初設立的目的,政府成立以上所謂的「利益需迴避」的科技部,應需不少人才,現有資策會員工應有機會轉職至新成立的科技部,即可避免私法人利益不迴避的糾葛及為難

>>>>>>
以下是本人(當時 2009/04/28)的看法: (供參考)

引用 台灣需要科技部? 政府科技智庫「權責不對等制度」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2009/04/28
http://blog.udn.com/glee/2893920

1. 台灣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有缺失,這是事實。現在是「政府科技政策、規畫、執行」貪腐的時代? http://blog.udn.com/glee/2486248
太多利益不迴避的問題...不光是資訊產業的問題,是整個科技產業的問題!

以 台灣生醫科技島計畫--追 追 追 ! 2007/2/14 華文生技網 文章為例
http://www.bioweb.com.tw/epaper/paper285.htm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資策會被質疑規劃「NHIP計畫」,標案再分案,安排給了自已的衍生公司 「星動科技」....

台灣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有缺失,已經是大家的問題! 資策會的利益不迴避問題,也早已經是大家的問題!  大家不能忽視!

2. 本人認為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資策會)的問題本質不是「權責不對等制度」、「與民爭利」,而是「利益不迴避」!!!!!! 是擔任政府科技智庫資策會在現有組織架構下無法避免的「利益不迴避」!!!!!!

若視問題本質為「權責不對等制度」、「與民爭利」,而不是「利益不迴避」所執行的解決之道,如

成立科技部...(將權力由行政院科技顧問移為國科會晉升的「科技部」長...)、
調整資策會定位等...(改成顧問形態等...)、
資策會相關部門獨立出去與本地及外商成立衍生公司...、
成立國家「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

是使「利益不迴避」的貪腐更加惡化。 (本人同意權責必須對等...但應先把真正的問題本質、利益不迴避問題,徹底地被真正解決)

 3. 現具官股及民股的資策會,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行政院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秘書單位、不少政府部門CIO辦公室等等…

"台灣資訊科技政策的成形,在行政院由科技政務委員管的科技顧問小組及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運作,配合由資策會外派在各部會的CIO辦公室產生各種政策白皮書及標案。另一方面,這些幾乎沒有成效的標案可以一個接一個出去。"
http://blog.udn.com/glee/2520107

本人淺見:
解決科技智庫利益不迴避問題,政府應該的做法:

1.) 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有責任解決問題及回報此問題給上層長官。
2.) 任何機構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就不應再任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及接政府任何規劃及執行的標案。
3.) 任何機構擔任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就不應再任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及接政府任何規劃及執行的標案。
4. ) 任何機構擔任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就不應再接政府任何規劃及執行的標案。
5.) 具民股的法人或企業,不應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或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或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
6.) 因此組織龐大、分支眾多(與外商及本國企業成立不少關係企業)、包山包海的資策會,不應再任行政院科技顧問小組秘書單位、國家資訊通信發展推動小組秘書單位、政府各部門CIO辦公室秘書單位、及接政府任何科技研發專案。因為有利益迴避問題!

參考資料:
1.政府科技智庫「與民爭利」問題本質與解決之道的迷失
http://blog.udn.com/glee/2714439
2. 成立國家「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能解決現有問題嗎?
http://blog.udn.com/glee/1471899
3.  台灣生醫科技島計畫--追 追 追 ! 2007/2/14 華文生技網
http://www.bioweb.com.tw/epaper/paper285.htm
4. 第七次全國科技會議會前會分組討論發言紀錄
http://www.nsc.gov.tw/pla/tc/Files/pre3/record2.doc
5. 一個醫生看國之病情 (2007-11-09 陳耀昌主席 蘋果日報A23版 論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newking/3/1298586213/20071113235434/
6. 「政府科技政策、規畫、執行」貪腐的時代?
http://blog.udn.com/glee/2486248
7. 資工所獨立 資拓民營壓力大 2009/03/05 Run!PC
http://www.runpc.com.tw/news.aspx?id=100225
8. 由資策會執行長柯志昇專訪,看台灣科技依然沉淪 20090125
http://blog.udn.com/glee/2592182
9. 利益不迴避? 台灣科技何日見真天? (每年約200億科專花在刀口?)
http://blog.udn.com/glee/2677105
10. 全球經濟不緊氣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服務科技化」「科技服務化」的國家政策又開張了...!?
http://blog.udn.com/glee/2625650
11. 具官股及民股的企業,可以當政府最重要的科技智庫嗎? 利益可以不用迴避嗎? 20080613
http://blog.udn.com/glee/1955417
12. 資策會(政府科技智庫)重現seednet資產轉移不良記錄!? http://blog.udn.com/glee/1878473
13. 資工所攜手中華電信進軍系統整合市場 ZDNet 2009/03/06
http://www.zdnet.com.tw/news/software/0,2000085678,20136651,00.htm


*******************
中國時報 2009.04.27 
台灣需要科技部
陳耀昌

     近日新竹生醫園區的爭議,引起科技界高度關切。然而,既往矣,再去數過去政治角力、地盤爭奪,於事何補?我們應該去反省的是,是怎麼樣的一個決策與執行機制的不妥善,而造成這樣「七年一事無成」,全民皆輸的慘痛結果!如果沿循舊制,勢將再陷「利益爭奪」的覆轍。我們該亡羊補牢,以求創立新局。

     先檢討台灣科技重大政策執行缺失的本質。就以「新竹生醫園區」為例,執行者大多是「兼職」,而另有「本職」。因兼職而取得分配超豐富資源的權力,而且不太有具體的法律責任時,一定會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把大部分資源分配給自己的本職及自己的人馬,這是人性。如果上述權力取得的機制並非公開(所謂委託辦理)時,想當然,被排除在外的團隊,就會「聯合」起來杯葛,計畫執行因此受到阻力。在執行不順遂之下,往往執行團隊本身也易出現責任推諉或權益之爭。這時,決策上級眼看僵局難解,只好下決心做傷害控制,收回自理。忽又一日,政治環境丕變,朝野交替,於是豬羊變色,主客易位。就這樣惡性循環不已。

     感想一:職位權益與責任的不對等,就表示這個制度有問題。有問題的制度,面對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性,就造成今日生醫園區的殘局。我們不能怪人性,只能怪制度。所以應該由制度的改進做起。

     再檢討台灣重大科技政策的決策過程缺失的本質。台灣在這方面,一直是多頭馬車,有「行政院科技顧問室」、「總統府中央研究院」以及「行政院國科會」。而且,誰說了都算。

     在體制上,台灣科技政策的最高決策者,是「行政院科技顧問室」。既稱「顧問」,就表示有顧才問,少有行政責任。然而這些顧問卻擁有和責任非常不對等的最高決策權。也因為顧問們只是偶爾開一次會,並非專職從事政策思考與評估,所以台灣科技重大政策的形成總是很倉促,事前的評估常常很不足。

     「行政院科技顧問室」的制度是歷史沿革造成的。在蔣經國時代,「科技教父」李國鼎用了不少來自國外的專家,而以「行政院科技顧問」之名禮聘。後來台灣不再是強人時代,現在科技顧問也都是國人。到了李登輝時代,「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成為當代的科技教父,院士的地位也水漲船高,科技出身的院士紛居要職,媒體就常出現中研院院長帶著國科會主委開記者會的畫面。

     在許多人的觀念中,「國科會」等同於「科技部」。然而目前的國科會,連各處處長都必須由各大學舉才借調,上任匆匆,任期有限,難以做高層次或長遠政策規劃。再加上體制上只是「委員會」,姿態一直很低。更令人擔心的是,少數決策者會置利益迴避原則於不顧,於是自己的領域專長就成了國家政策及重點發展方向,不太考慮台灣本身的優勢或弱點是否符合這樣的決策取向。這樣的決策,焉能不出現問題?

     感想二:「利益迴避」的基本道義原則,台灣許多公共事務決策者與執行者常常不把它當一回事。於是決策者思考方向偏頗,執行者各個瓜田李下,都不能令人心服口服。社會菁英不能做到「利益迴避」,台灣就不能稱為進步國家。

     我的看法是:台灣需要一個「科技部」,才能解決現行體制上決策階層「多頭馬車」以及執行階層幾乎無法迴避的「利害衝突(conflict of interest)」的問題。台灣需要一個「科技部」,台灣的科技決策及管理執行才能建立「法治」,脫離「人治」,才能做到行政倫理明確、權責相符、政策具延續性,才能免於目前學術團隊為爭奪資源而合縱連橫搞對立的惡性循環。做法其實並不複雜:

     一、國科會晉升為「科技部」,部長總攬全國科技,並負全責。

     二、「行政院科技顧問室」改名「科技部顧問室」,不再有決策權。

     三、中研院專責提升台灣學術研究水準,原屬於國科會的學術研究撥款(funding)業務,由中研院來接手。

     四、中研院院長同時擔任總統的科技最高顧問;與行政院科技部的互動,則遵循府院的溝通機制。(作者為台大醫學院教授/醫師)

*******************

李遠哲:科技部遭廢除 令人遺憾  2007/12/20   中央社

行政院首席科技顧問李遠哲今天表示,台灣長期科技政策的形成缺乏正確機制,影響產業永續發展。他認為,一定要設立「很強的決策小組」直接隸屬行政院,執行資料搜集、系統分析,並慢慢擬定政策方向。

由於行政院考量組織再造時,廢除科技部的規劃,李遠哲說,這是他身為科技顧問「最遺憾的一件事」。

他表示,「16部變13部,客委會能撤嗎?原委會能撤嗎?但把科技部就廢了!」「好像描繪一個很漂亮的人,後來卻把手打掉了,還叫你去打球。」

行政院第27次科技顧問會議今天閉幕,閉幕記者會由政務委員林逢慶、首席顧問李遠哲共同主持。

李遠哲並以能源政策會為例指出,像這種攸關國家發展的長遠政策,台灣目前僅由經濟部能源局負責推動,並掌握相關經費。

他認為,經部或能源局其實只能依照產業發展狀況,去配合推動能源政策,相關規劃不見得適合國家整體發展,導致能源政策支離破碎。

他說,對國家影響深遠的政策,一定要有專責單位負責資料搜集、系統分析,經長期研究才慢慢擬出政策方向。但台灣長期以來的做法,即使計畫總經費高達20 億元,也只找幾個教授花兩天開審查會就作成決策,他說:「這是不對的。」

他認為,這顯示台灣長期以來沒有人負責政策擬定,「這是很大的缺失」。他說,如果20億元的大計畫,能編列其中0.5%,在政策擬定階段進行研究,就有1000 萬元可以執行相關工作,「現在只花2000塊給教授做審查,這是不健康的。」

政務委員林逢慶表示,行政院雖設科技顧問組,執行科技政策跨部會協調工作,但屬任務編組而非體制內正式機關;而國科會雖為法定科技計畫管制單位,但卻無法發揮跨部會協調功能。

對於本次科技顧問會議建議成立的「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林逢慶說,科顧組目前即扮演此功能,而未來科顧組和國科會走向整合,不管成立「科技部」或「科技委員會」,都會把「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的功能納入考量。 961220
**************
七年之病三年之艾─政府委外研究品質低落的警訊 (工商時報2008.03.20)
請參考 http://blog.udn.com/glee/1714373

低落品質的政府委外研究為國家政策背書!! 大家常說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要可怕,但故事還沒結束!! 這是網絡式上、中、下游跨領域複雜且緊密關係結合的集體利益不迴避運作(金流、政策方向流、人力流、組織流、資訊流…)!

>>>>>
工商時報 2008.03.20 
七年之病三年之艾─政府委外研究品質低落的警訊
工商社論

     經濟部日前公布的一份委外研究報告指出:「在新台幣長期盯住弱勢美元下,二○○一至二○○六年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累計損失達八千八百億美元。」這樣的報告只要稍具經濟概念的人一看便知有問題,因為八千八百億美元相當於台灣兩年的GDP,若損失如此龐大,台灣經濟早已崩潰,惟官方審查機制居然未發覺,還直接引述,其荒唐已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

     官方委外研究品質粗糙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而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於經濟部、經建會等單位的現象,只是近年來的報告品質日益粗糙,加上審查單位管理日益鬆弛,終於出現如此荒腔走板的事情,而且這絕非單一事件,只是不巧被發現而登上媒體版面而已,其他未曝光的荒唐事跡恐亦不在少數,政府各部會每年各自編列逾億元的預算委外研究,無異是浪費人民的血汗錢,午夜夢迴,主事者豈能無愧?

     政府委外研究起於一九六○年代,主因早年政府人力編制有限,且具有大學及研究所學歷者不多,因此只好委由相關領域的專家研究,以供政府決策參考。惟如今政府人力充裕,以經建會而言,六成具有研究所學歷,早應自行承擔起研究的責任,但近年委外研究仍居高不下,花費億元的預算與所得到的成果,實在不成比例。尤有甚者,最後存參而束之高閣者十有六、七,如此不具效率的委外研究模式,若於私人企業,恐怕早已不復存在,政府天天喊窮,但委外研究出手依然大方,真是令人百思不解。

     何以各部會長期存在這樣品質低落的報告,猶未能有效改進呢?主要在於官方的政策向來需要學術機構的背書,有了委外研究報告的論述,各部會便可以理直氣壯的表示:「這是經過評估的」,至於評估是怎麼做的?準確與否?也就不是官方所關注的重點了,官僚體系的目的取向與學界貧乏的研究熱情,年甚一年,因此錯誤百出的報告、荒唐可笑的結論便散見在各式政府委外研究中了。

[低落品質的政府委外研究為國家政策背書!! 大家常說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要可怕,但故事還沒結束!! 這是網絡式上、中、下游跨領域複雜且緊密關係結合的集體利益不迴避運作(金流、政策方向流、人力流、組織流、資訊流…)! ]

     舉例來說,一份研究金磚四國的報告最後建議應加強拓銷俄羅斯及印度,另一份研究失業的報告最後建議政府推動就業創造型產業,還有一份研究歐盟東擴的報告則建議政府拓銷東歐並與歐盟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再如研究環境經濟的報告則建議政府建立綠色經濟生態,老實說,這樣的結論何需花費政府逾億元的預算才能獲致?至於報告資料全數套錯者、委託非專業者、礙於政治壓力而交際酬庸者更是不勝枚舉,如此看來,官方的委外報告頻頻出錯,豈偶然哉?

(浪費民脂民膏!!)

     更可議的是,官方委外報告過於「目的取向」的結果,使得許多正直的建言,善意的警告根本沒有存在的空間,經建會委託「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循季調查的房價信心於去年第二、三季大跌,這份報告忠實反映「壞消息」,遂遭冷落,此後不再由官方舉行記者會對外發布了,官方委外研究只想聽「好消息」的心態暴露無遺,若寒蟬效應因此而起,未來的委外研究品質將更為可慮。

(報喜不報憂!! 劣幣逐良幣!! 先射箭再劃靶:規劃我國政策發展方向的作法!?)

     持平而論,委託專家研究並非不可行,直到如今聯合國許多計畫也都委由智庫辦理,但委託專家研究的目的是在於諮諏善道,以免誤判情勢而不自知,這樣的委外研究絕對不該變成消化預算、為政策背書甚至淪為主事者的交際籌碼。有了這樣的認知,一切委外研究必須與受委託單位訂約,嚴格管控進度及品質,而受委託研究者更應有文人的風骨,沒有能力、沒有熱情、沒有時間親自研究者便不應接下計畫,百萬元的收入事小,研究結果誤導社會事大,為區區報酬而遺害國家經濟,任自己令譽掃地,豈是智者所當為?

     政府早年在美援會、經合會時代許多重要的研究仍出自當時文官鍥而不捨的研究,轉變台灣經濟發展的十九點財經改革措施並非委外研究的成果,而是文官體系的創作,當年部會沒有資源、沒有豐沛的預算,但有的是熱情與遠見,與今日委外研究的因循冷漠恰成對比。委外研究的病已纏綿,如同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雖不可能立即治癒,但若不儘速全盤檢討,其對國家經濟的傷害將難以估計,我們寄望新任總統能有此一遠見。

****************
利益不迴避? 台灣科技何日見真天? (每年約200億科專花在刀口?)
http://blog.udn.com/glee/2677105

由經濟部科專 看受ECFA衝擊產業的輔導
http://blog.udn.com/glee/3457513

引用文章錯誤國家政策: 外商帶頭 舊瓶新裝雲端運算政策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資策會) 對得起李國鼎嗎? 

引用文章錯誤國家政策: 雲端運算趨勢本無錯 卻是腐敗的美麗化身

********

 委員會合議制誤國之論!? 2008/02/17
http://blog.udn.com/glee/1622256

委員誤國之論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漢寶德 2006/05/09)

一篇非常值得讀及深思的文章,從專業性及民意角度,來談委員會合議制會議及首長制會議的一些優缺點。國家領導者若有深刻體認,國之福也!!
委員誤國之論
http://old.npf.org.tw/script-2/tornado/marker.exe?s=3&p=org&i=155

參考資料:
1. 委員誤國之論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May  09 ,2006  教育文化組政策委員 漢寶德
http://old.npf.org.tw/script-2/tornado/marker.exe?s=3&p=org&i=155
2. 民權初步 孫中山先生 民國六年二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提供)
http://yatsen.gov.tw/content.php?cid=S01_03_01_04
3. 長久以來的錯: 台灣各種會議的主席,沒把會議主持好!!??
http://blog.udn.com/glee/1547670
4. 立法院有禍國殃民、違反民主之法令!!!!!!
http://blog.udn.com/glee/1595944

===========================================
委員誤國之論
 
教育文化組政策委員 漢寶德
 
 
老朋友聊起天來,不免對我在二十幾年前籌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往謬讚句。我的反應自然是心裏高興,嘴裏謙虛,但最後總會嘆一口氣:現在的年輕人已經沒有這個機會了!

我說這話有兩個意思。其一,用人唯材的時代過去了。在當時,社會單純,人材小有所成即受注目,政府的首長主要工作之一是找到可用之人。今天的情形不同了。人人都自我膨脹,人才評斷的價值多元化,政治力量的介入等,像我當年在大度山上當幾年系主任,絕對不可能成為「不二人選」。其二,即使有幸擔當起重任,能自由發揮的機會也大受限制了。在當時,責任分明,一旦任職,就被充份授權。除了人事、會計有嚴格規定外,只要自己站得正,行政的機器可以幫你實現理想。今天的顧慮可就多了。單是首長的裁量權被大大的縮減,就會對理想的實現打了個大折扣。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認為是民主開放社會的負面效應。由於權力來源的多元化,一方面使我們不再信任官員,必須在他們的權力上加上緊箍咒;另方面,官員們再也不可能勇於任事,寧願明哲保身,在身邊立起厚厚的防火牆。因為社會大眾自媒體上所看到的,沒有官員們正面的貢獻,只有貪私舞弊的影射或羅織。官員們都像驚弓之鳥,即使有了裁量權也不敢用了。

於是我們發明了委員會議決策的辦法。

一、委員會議制

委員合議的機關早就有了,行政院就有好多單位稱為委員會。可是凡以委員會為名的機關,都是玩假的,從來不開會,一切仍由主委做主。國科會、文建會、蒙藏會、原民會等等莫不如此。我曾接到過文建的委員聘書,只記得開過一次會,也許表現不佳,從此就再也沒應邀開過會。看主委們的強勢作風,委員會只是一個小型的部而已,委員制是有名無實的。行政院大約只有一個委員會曾經玩真的,那就是經濟建設委員會,因為經建真的不能由一個人獨斷獨行。在二十年前,台灣經濟突飛猛進的時代,經建會開會,部長們都親自參加的。我曾因科博館的計劃出席報告,知道他們真開會,真討論,真有決議。今天是否還有此功用就不清楚了。

從正面看,用集會的方式做決策,確實有其優點。只是集會的功能,全看主持者的權力。有權勢的首長,開會討論只是聽聽大家的意見,供他參考,他可以聽,可以不聽。內閣會議就是如此。真正的合議制,確實可以避免首長獨斷獨行,做出傷害國家的事情。影響國家、社會的重大政策,用合議制充份討論後議決,是符合今天的民主精神的,而且可避免獨斷者錯誤的、情緒化的決定。可惜在這樣重要的層次,合議制極少被採用。近來陳水扁總統的很多政治性決策,全是他一人的主張,不但未與在野人士商討,連民進黨內的政、黨領袖都未與聞,可以說明合議精神是難實現的。

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政府官員很快就體會到「委員會」是很好用的工具。政府的決策,可能有爭議的,不論大小,都可以用委員會的方式來包裝。這種工具,真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得熟練是無往不利的。因此到今天,中華民國的政府幾乎無處不是委員會制了。

「委員會」在實質上是不是決策方式的萬靈丹呢?

當然不是。凡是一個決策,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必須集思廣益,由一些有頭腦,明事理的人商量決定,應採用合議制。民主社會之所以流行集會決定,就是因為有很多事,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不能由一個人拿主意。所以國父在「民權初步」中教導我們怎麼開會。今天的委員會是一種「專家的民主」。由於所要議決的事情不是人人都懂的,不能訴之於民意,只好召集一群專家,聘他們為委員,由他們集會決定。這樣的決定,可能大家都不滿意,卻都可以接受。這樣的決策委員會,專門知識愈低的,就愈沒有必要性。影響重大的決策,仍然是以訴之民意為最理想。美國社會公民投票之流行,就是這個緣故。

一個決策涉及的專業性非常高,討論起來是沒有意義的,就不適合用委員會。尤其是專業性的選擇,決策的績效很難判斷時,開會就沒有價值,因為這時候,專業的知識、識見與智慧是重要的,個人的意見並不重要。遇到這種情形,集會討論反而會造成眾說紛紜的麻煩。

用我的專業來做例子吧。

都市建設需要規劃,而規劃需要很多決策,現代都市通常都設立都市計劃委員會來議決,以代替古代的領袖專斷式的決策方式。這種委員會是必要的,因為今天的城市發展,涉及多方面的民眾利益,必須考慮整體的發展,同時顧及各種條件的均衡與妥協。都市計劃的決策關乎土地利用,常常與利益團體的力量發生磨擦,因此有高度的政治性。都市的功能固然是一種專業,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集專家與各方代表一起商討,可以找出適當的妥協點。

可是都市建設中有另一個專業,稱為都市設計,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都市設計是建築的延伸,其目的是在都市計劃的架構上,創造都市的造型與空間美感。其意義比較單純,涉及利益者很少,美學專業者多。換句話說,都市設計是一種藝術。有關於都市空間美學的決策,就應該是專業的決策,甚至是設計家的風格,這時候,如果集會討論就顯得多餘了。集會可以聽取不同評論者的意見,但不能做成妥協的結論。

二、委員會怎麼形成?

在民主時代,關乎眾人利益的一切決策,都應訴之公決,如果因專業知識之需要不適合公決,則應由委員會議決。所以委員會議決在精神上是代表人民行使決策權,並不是專業者特有的權利。有了這個觀念,就知道怎麼去形成一個委員會了。

所以當我們設想一個委員會的成立時,首先要想到它的任務涉及民眾利益的程度。一個必須得到民眾信任的決策委員會,產生的方式應該由法律規定。最高的方式是由總統提名,經立法機構同意,間接的獲得民意基礎。在美國,這就是部長的產生方式。在台灣只有監察院與考試院的委員才是這樣產生的。但他們的任務極少集會決策,幾乎是部長級的官員。最近立法院主張設立的NCC,是由立院各黨提名,再由立法院通過,由政府任命,是少有的辦法,但顯然就是極需民意基礎的委員會。

其次是地位非常重要的決策型委員會,但其涉及民眾的利益範圍不大,且有專業性者。這種委員會也許不需要真正的民意基礎,但卻需要法定的地位,所以也應該由法律規定。重要的文化類的委員會型組織屬於此類。英、美國家文化組織的理事會,如大英博物館,美國斯密生博物館機構的理事會,都有法律規定其總額,並賦予一定的職權。提名的機制,為考慮帶有些民意的色彩,以王室、國會、主管部會等分配名額。這些理事不必經立法機關同意,但必須有文化界的聲望。我國沒有這種組織,勉強可以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比擬,但國藝會全由文建會推薦,由行政院發聘,不符合反映民意色彩的原則,容易成為執政黨的代理人。最近成立的兩廳院行政法人,其董事會之組織為模仿英式制度,但其董事與董事長均由教育部推薦,犯了同樣的毛病。

會議組織中委員之產生方式可以看出它所反映的民意精神是否被尊重,在廣泛涉及民眾利益但專業性非常高的決策型組織中,在外國反而不利用委員會形式,寧願聘請專業性官員來執行。都市計畫的作業就是最好的例子。都市建設影響民生太大,常常成為競選的課題,其政策已包括在市長的市政政策中,只要專家來執行,由議會監督就可以了。我國的市長選舉缺少都市發展課題與政策,即使有,也沒有實施的誠意,所以都市建設仍有設一專業兼民意組織來推動的必要。

不幸的是,朝野對這個組織形式的重要性都不了解,以為只要請專家就可以了,所以很少用法律來規範,分配其名額來源。其結果,這類委員會等於行政單位的白手套,完全由機關自行聘請。我判斷其遴選委員的方式是由官員簽辦,所以層級非常低。在簽辦過程中,上級官員可能有建議增減,但大多簽字了事,是很不嚴肅的。在文化界,古蹟審議委員會也屬於此類。

這類專家委員會,聘期大多一年或兩年,與會與否並不關緊要,任期到了是否續聘全由承辦官員決定,可以說是標準的行政工具。對於官員來說,委員是專家學者,幫忙專業決策,只要能配合作業就可以了。他們不明白,沒有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是完全客觀的。

最後一類,也就是使用最多的委員會,是針對一個個案,只關乎少數人利益的決策,如評審委員會。這類委員會都是由官員簽辦,臨時組成,開一、二次會,任務完成即自動解散。弊端最多的也是這類委員會。在外國,這種委員會相當於法官,為保證其公正,通常要公佈姓名,供大眾檢視,參與者提問,可是在我國,為了防弊,委員通常是祕密的。其效果恰得其反。

三、委員真誤國嗎?

最近的高速公路ETC案,鬧得沸沸揚揚,牽連到評審委員會曾否被收買的問題。此案之真相至今不明,但可以看出委員會作成的決定,為大眾所質疑,因此才有媒體人物「委員誤國」之說。

自上文的討論可以知道,委員合議決策制確實有些問題。如果它不能反映民意,又不能找到客觀的標準,弊端確實是很多的。尤其是臨時組成對個案予以表決的委員會,幾乎是很難令人信賴的這就是為甚麼文化界恨透採購法的緣故。

讓我們細細說明委員會決策之弊

首先,委員會的合議制充其量是一種妥協,容易失去方向。一個有理想、有智慧的官員,可以容忍一個諮詢委員會,聽聽大家的看法做決策的參考,卻沒法接受一個有決策權力的委員會。因為合議制絕不會做成智慧的決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能力的人尤其有獨特的看法,個人做事的風格。因此越是一群有能力的人組成的委員會,越只能互相妥協,勉強做成結論,其品質有時候反而不如其中任何一人的單獨決策。

舉例來說,建築徵圖必須成立評選委員會來選拔第一名。在一般的觀念中,找幾位知名建家來評就可選出好的作品;其實是錯誤的。建築是有偏好的,大家的風格不同,投票時所選的第一名不容易集中,因此常常選出一個四平八穩,沒有創造力的作品。也就是每位委員的第二名。評選比較成功的案子反而是鑑賞家型的評審委員們組成的委員會,而且必須有一個大家信服的主持人,從討論中達到共識。但只有主其事者做最後的決定才是最佳的決定。

原因是這些評審從來不會對建築的需要有深刻的了解。他們帶著教條式的個人標準去判斷,不會想到業主的特殊要求或條件,常留下一些困難讓業主去承擔。這是國際徵圖常見的毛病。故宮南院的建築所徵選出的作品,是因為院子裏建了一個沒有用的高高的金字塔,必然造成管理的困難。前幾年教育部為馬公高中比圖,為多風的馬公選出一個高層多風洞的案子,使校長啼笑皆非。這個制度雖有良好的動機,卻不能得到理想的後果。

其次,有些真正發揮作用的委員會,如都市計畫委員會,或古蹟審議委員會,組織是健全的,也有法律的依據,但是其決議仍然不免偏頗。以古蹟來說,大多聘請古蹟專家擔任委員,他們常常不顧及地主的利益,也沒有嚴格的考慮地方發展或市民福祉,輕易的堅持過多的指定。他們的立場非常專業,但不能不令人感覺他們在維護自己專業的利益。他們大多是在以專業對抗民意,並不是如前文所述的,維護民主的精神。

古蹟的維護是基於一種價值判斷,保留古老的建築,剝奪了民眾使用該土地的權利。由於它不是客觀的真理,這種判斷可否由一個委員會獨斷不能不令人存疑。甚麼是古蹟,怎樣才有保存的價值,專業界也未必有共識,可是我們的法律卻賦予絕對的權力,架凌憲法中基本人權之上,因為社會大眾誤認古蹟的指定是科學。這種情形與早年的都市計畫是相同的。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這類決策不是科學,充其量是一種準科學,是有很多爭辯餘地的。

近來台北縣的樂山療養院因興建捷運要拆除一事鬧得不可開交。由於捷運計畫在先,保存的提議在後,要保存,台北縣必須付出很高的代價。到今天,台北縣不敢提到古蹟審議委員會,因為提會幾乎一定會通過為古蹟,必然使縣政府立於無法自圓其說的境地。照理說,委員會是合理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組織,如今卻成為障礙。委員們即使憑良心下判斷,卻因固執專業之偏見,無法作成最有利之決定。這種現象可稱為專家執狃之弊。

第三,委員會的合議決策,尤其是臨時組成的,常常被用為白手套。白手套之用有良性、劣質二類。分別說明於下。

乾淨的白手套在我國的政治環境下是需要的。手套之用是為了防止髒物沾到手,乾淨的白手套是把手與髒物隔絕。大凡從事公務,負責執行計畫的人,都有飽受壓力的經驗。你雖有自己的理想,在進行中時常有上級、民意代表、親朋好友,希望自計畫中沾到利益。或者介紹人來工作,或者要求承包工程,使你不勝其擾,又基於現實的考量無法一口回絕。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才不會被迫同流合污呢?利用一個白手套做為藉口。

你可以成立委員會幫你做決策,向請託的人回說,此事已交由委員會議決。由於委員會的委員是你所聘請,是可以支配其意向的,何況你是委員會的召集人。利用委員會議決的名義,達成你的願望,是不得不採用的手段。向你請託的人即使心中不能接受,至少顏面上保住了關係。

有時候,白手套也用來應付上級的善意規定。比如有些決策按採購法必須以委員會為之,可是一位有眼光的首長對這件事已有成竹在胸,這時候他所組成的委員會必須以達成他的願望為目的。為了應付惡人與應付惡法,同樣都需要成立一個委員會當手套。

這種乾淨的白手套有甚麼毛病呢?有的。那就是機關首長躲過了裁量權應負的責任,萬一這個決策遇到挫敗,他也可說是依法行政,成為公務員推諉卸責的藉口。

然而大多數的手套都是骯髒的。這種手套的目的,是用白手套來掩飾骯髒的手,使外人看來手是乾淨的。其手法是不言而喻的。機關的首長為了達到把計畫的利益按自己的意思分配的目的,同樣可以成立委員會,照自己的意志做成決定。在貪污流行的政府中,這幾乎是盡人皆知的事了。

最嚴重的仍然是採購法所掩蓋的弊端。採購法之成立原是防弊,可是也為公務員設立了一座防火牆,違法的事都可以用白手套解決了。從此以後,有關價值判斷的決定,公務員不需負實際責任。利用委員會,他們幾乎可以為所欲為。這種現象在建築師的選聘,或營造廠的選拔上最為常見。大部分的工程在採購法的掩護下,已經很少沒有弊端的案例。教育部在范巽綠的主持下的學校工程受到抨擊,就是因為阻碍了地方政府公務員的非法利益。

我們不敢說政府的每一採購都有弊端,每一集體決策都有問題,但是一旦出事,大家不免都懷疑委員會的清白。我曾經多次被邀約為建築的評審委員,時常有被利用的感覺,為甚麼我所持的觀點永遠不為大家接受?幾次以後我就知道我確實是被利用的。他們希望用我的名字來證明手套的白色而已!他們最高興的是我列名而不出席。近來政府的重要決策,如新聞局的撤銷電視台的登記,如ETC的評審,均惹起懷疑,良有以也。所以「委員誤國論」多少是站得住腳的說法。

四、如何除弊存利

我們總結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委員會合議的制度在精神上是正確的,但是過份的使用,反而產生了弊端。是利是弊,決定在「哪些人是委員,他們的權限何來」上面。要除委員會之弊,首先要限制臨時性委員會的權力,因為為一件案子設置,在短期內作成決定即解散的委員會最容易做成不負責任的決定,也最容易被收買。過去的新聞審議委員會與ETC審議委員會都是臨時組成的。他們不接受賄賂已經很好了,對決議不負任何責任,但對社會的影響卻是巨大的。他們不過接受了二千元的出席費,貢獻專業知識已經是對社會的純服務,責怪他們也不厚道。一切臨時性的委員會都不應該投票做成決定,只能做成諮詢性建議,決策的責任仍然應由首長承擔。

在制訂法律的時候,應該盡量避免規定由臨時性委員會決策,儘可能成立有任期的委員會,而且應對個案支付研究費。使委員們感受到使命的壓力是必要的。他們要承擔後果的成敗,才是公平合理的。

在文資法修訂的時候,我曾經提出一個草案,主要的精神就是設立古蹟、古物指定的常設委員會。想想看,把建築與文物指定為古蹟或國寶是多麼嚴肅、重要的事情?怎能隨便開會決定?不知為甚麼,在討論的過程中,大家都不贊成,似乎都滿意目前這種隨興為之的辦法。

我曾一度通過立委提出制訂「藝術振興法」的草案。其內容大體上是得到支持的,但在公聽會上,大家對我的草案中,設立振興委員會的提議幾乎無人贊成。文化界似乎希望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由他們自己做成價值的判斷。可是我始終覺得在文化決策上,如果沒有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決策機構,只能造成混亂。大家只要想想司法組織體系就好了。如果沒有大法官會議,法律上的爭議就失去權衡的最高標準。為甚麼大家都支持NCC的設立呢?就是給予新聞評議的法律正當性。

法定委員會還有一個明顯的意義就是「公開」。涉及到價值判斷時,有決策權的人一定要公開,因為公開是防弊最好的方法,匿名審判是一切罪惡的泉源。由於公開,才能使評審委員慎重為之。在外國的建築比圖一定先公佈評審委員名單就是這個道理。

法定而有任期的委員會是否就解決了一切問題呢?當然還要看委員產生的方式。有了任期,有了法定的權力,更需要注意委員的資格及其代表性。

如果按委員會的性質畫一個表如下,可以看出各類委員會的分佈。它的直軸是專業性,橫軸是大眾性,各種委員會分佈在一根曲線上如圖。有些是專業性極高,大眾性極少的,如科技類委員會;有些是專業性極少,大眾性極高的,如社會類委員會。文化類決策大約落在中央的三分之一,並具專業性與大眾性的部分。專業性偏於學術,大眾性偏於民意;前者要求正確,後者要求公正文化的決策則既需考慮學術的水準,又需考慮民眾的公益。從這個表上大體可以斟酌各類委員會理想的產生方式了。


屬於專業性的決策,委員們都應有學術地位,而且是學術界公認的地位,並由學術機構推薦之並予以公開。不可道聽塗說,或因與官員熟識而逕行聘任。屬於大眾性的決策委員會必須有民意基礎,委員們應有一定的聲望,由民意代表機構推薦之。

比較困難的是文化性委員會。這類委員會佔的數量較多,委員必須兼具專業與公益的考量。怎麼選聘呢?必須經由專業的推薦,並通過民意機構的認可。這就是NCC等機構的選聘方式。對於影響不太大的組織,如行政法人的董事會,專業性較低,可以採用英國式的,分散推薦的來源的方式,在法律上規定行政與立法各部門推薦人數的比例。但是具有普遍性影響的組織,仍以選舉為宜。

在我提出的藝術振興法草案中,建議委員會由藝術界推舉委員而產生;這就是大家反對的原因。大家以為選舉是很麻煩的。所謂選舉,只是指由藝術各界推舉而已,有甚麼麻煩呢?只要把藝術團體的的定義弄清楚,由其成員投票推舉就可以了。也可以由各團體推出候選人,由大家投票決定。

其實藝術振興委員會也可以由政府提名,民意機構通過的辦法,如文建會提名,立院教委會通過,或嚴重一點,總統府提名,立法院通過。大家可以斟酌。真正的關鍵是:在藝術相關的重要決策上,應該有一個常設而有民意基礎的委員會議決。在民主國家,一切政務官員都需要民意基礎。若不是民選的民意代表,就是經民意機構同意。這一點,我國人是不習慣的。

這樣做,藝術可能被政治化,但是由政府官員指定聘任的委員會難道不會被政治化嗎?國父說,政治是眾人之事,文化也是眾人之事,何懼政治之有?文化、藝術不怕政治,怕的是意識型態,怕的是循私舞弊。要嚴正的躲開所怕的東西,就要光明正大的把它視為眾人之事,以政治力決定之。比如台北縣的樂生療養院,是否保存已涉及上百萬民眾的利益,就不應該在委員會上議決來求解決,應該直接訴之於縣民。話說回來了,如果台北縣古蹟委員會是一個有民意的組織,何必不趕快讓他們討論決定呢?可惜他們是由官員指定的專業委員會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lee&aid=3482703
 引用者清單(11)  
2015/07/05 10:39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利益不迴避 佔毛坑 政策】科專: 沒有高品質的軟體核心技術的 雲端及大數據 運用
2015/07/05 10:34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利益不迴避 佔毛坑 政策】科專: 沒有耐用精密零件的機器人
2015/07/05 10:29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多少台灣之光,因它而不見了???
2010/05/20 08:53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經濟日報╱社論 第四權發揮的限制?
2010/04/03 01:14 【★★ 李深耕 虛擬世界的虛擬信賴 ★★】 政府高官 對 資策會 的矛盾
more...

 回應文章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私法人的陽謀?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建議成立「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
2009/11/11 06:05

科顧會議盼強化科顧組功能
工商時報 2007-12-21
http://tech.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2050901+122007122100491,00.html
     行政院第二十七次科技顧問會議昨(二十)日舉行閉幕會議,今年度最重要的結論是,強化科技發展決策機制。科顧組將提出「科技發展基本綱領」,做為國家中長期發展科技的藍圖,預計三個月內送交行政院審議,另外科顧會議也針對科顧組本身的功能強化有所共識,建議成立「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

     行政院旗下的科技顧問組,一直是台灣科技政策的重要機制單位。除了每年聘請多位專家學者,針對特別議題進行討論,也廣邀業界參與和發聲。但科顧會議今年度討論「我國科技發展系統之精進」的議題時,針對科顧組本身的功能強化就有諸多討論。

     以今年度來說,科技顧問組的預算只有新台幣三千萬,除了基本的工作人員,高階的研究幕僚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從工研院、資策會等智庫單位借調過來,專職的研究人員目前只有一位,其他都是借調及兼任性質。

     由於科顧組本身的組織結構是屬於任務編組,加上成員多半是兼任性質,在此情況下,科顧組雖然負責跨部會的協調工作,但卻無法發揮具體功能,因此,出席今年度科顧組的專家學者也不客氣的指出,科顧組的編制及組織需要調整和強化,而負責該機制的主管,應該由政務委員拉高到行政院副院長的層級。

李深耕(glee) 於 2009-11-11 06:18 回覆:
成立國家「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能解決以下問題嗎? 

杜絕特定機構(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秘書單位 私法人 資策會) 包山包海壟斷所有國家科技相關資源(如策略訂定、規劃、輔導、執行等),並發生由下游對上游不當干擾及利益不迴避造成的問題。(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嚴重!)

私法人的陽謀? 讓「利益不迴避制度」繼續!?  [科技決策支援辦公室 其秘書單位繼續為私法人(如利益無法迴避無法自拔的資策會)]

若視問題本質不是「利益不迴避及制度」所執行的解決之道,是使「利益不迴避」的貪腐更加惡化。

台灣需要「利益迴避制度」的科技部 !!


李深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行政院科技顧問: 行政院應正視台灣人才流失的危機?
2009/11/10 09:42

社論-行政院應正視台灣人才流失的危機
2009-11-10 中國時報 
     國內若干媒體最近報導了台、港、新、中幾地大學新進教師的薪資差異,相當令有識之士憂心。資料顯示,香港、新加坡以及中國大陸上軌道的好大學,他們給助理教授的起薪,大約是台灣國立大學的三至四倍。即使不看名校,中國大陸已有約十五%的大學其新聘薪給優於台灣,而台大與中研院等單位也逐漸感受到招募不到優秀教授的壓力。行政院科技顧問們也提出警告:長此以往,台灣的人才優勢將逐漸流失。坦白說,一旦台灣無法吸引人才,我們將一無所有。

     過去十年,台灣的經濟情況相對於亞洲諸國不算好;以實質薪資來看,大學教授已經有十幾年不曾調薪。但台灣是個民粹極強的社會,許多民眾都要求齊頭平等。然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研發創新幾乎是一切經濟成長的原動力。如果我們不能對研發人才給與較高薪酬,吸引他們加入,則台灣的經濟必將走下坡,每一個人的待遇都會再往下修。簡單地說。以民粹觀點極端地看不得別人加薪,其結果就是自己也會減薪。

     其實,要提升台灣的科研競爭力,並不需對「所有」的大學教師加薪,只需要花點小預算、動點小手術,就能克竟其功。以下,我們就描述一下這局部手術要怎麼做。

     第一,在大學法的規定下,各大學原本就可以設置講座教授,對他們提供彈性薪給。因此,表現優良、國際上爭相挖角的資深教授,原本就可以得到頗高的待遇,但新進資淺者的待遇卻是全無彈性。故我們想要改革的,是部分新進資淺教師的薪給調整,而不是全面性的薪水調整。

     第二,全台灣一百七十幾所大學中,真正在與新、港等地爭搶人才的,也許不到廿所,故為爭搶人才而需要調整待遇的大學,為數並不多。換言之,並不是所有大學都需要調薪,而只有受到國際競爭壓力的才有此需要。

     第三,即使在台大、成大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學裡,也不是每個領域、每個教授都有調薪的客觀必要。有些學域是國際冷門、有些教授表現也不見得傑出。故真正要有薪給彈性的領域與範圍,只有一小部分。

     總之,為吸引人才而設計的彈性薪給,並不需要統統有獎,但必須要做到資深/資淺區隔、學校品類區隔、校內教師區隔。這裡的問題看似複雜,但只要把握兩個原則即可:(一)學校之「內」的區分,依大學自治原則由各校自行決定。(二)學校之「間」的區分,依各校研究表現、國際競爭情況決定。把握住這兩個原則,則其他細節就不難處理了。由於並不是全面調薪,故需要增加的預算金額並不大。

     報載大約半年前,中央研究院曾經向行政院提出了一套符合前述原則的解決辦法,也得到了教育部、國科會、人事行政局、主計處、與全台各知名大學的支持,甚至連所需預算、挪籌方式都設想好了。無奈所有的動議一旦遇上政治,不是停擺就是脫軌。中研院所提辦法的基本概念,是以提高研究計畫管理費比例的方式,將新增管理費撥給大學,並指定用於彈性教授薪給,由各大學的內部程序決定其校內分配。但最近教育部表示,他們希望從薪給制度上做根本的改變。

     基本上,我們贊成教授薪水的彈性化,而且這個彈性一定要與大學的研究表現掛勾,如此才能正確反映國際人才競爭的實情。而即使行政院想在薪給制度上做根本改變,也一定要創造出彈性,反映跨校之間、資深與資淺之間、跨領域之間的需求差異。中研院所提做法,其實就是一種實質反映前述三種差異的建議,客觀上頗具可行性。當然,教育部可另起爐灶,訂出其他的彈性做法。但平心而論,如果要照顧到前述三種彈性,恐怕也逃不出與研究經費掛勾的設計。無論如何,假若教育部想不出更好的做法,就必須要考慮接受現有的提案,總不能以從長計議為由,半年下來一事無成吧!台灣人才競爭力流失的問題如此嚴重,行政院應督促所屬加把勁,趕緊提出矯治的辦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