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用301發動對大陸貿易戰,台灣轉型的機會來了
2017/08/21 12:35:33瀏覽745|回應0|推薦3
美國跳過WTO宣布對大陸發起301調查,響起貿易戰鼓,由於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比率越來越高,從2年前就逼近外銷總額的五成,中美貿易戰下,台灣就會受重傷。環時社評說對中打經濟戰須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準備,「萬骨枯」就包括台灣經濟,而這是美國幹的。 

至於美國總統川普,他任命官員如走馬燈又內鬥不斷,一上台就先查總統特赦權是否及於家人及總統本身,在個性上就是大號的北韓金正恩,狂言是他的特質。近來他支持「白人至上主義」(white supremacy)與「新納粹」的意識形態也開始壓抑不住了,美國出了一個這樣的總統,真是美國的「好機會」。

美國要對大陸發動經濟戰,據稱是以去職的 Steve Bannon所策動,這個右派認為“與中國的經濟戰就是一切”,“我們必須瘋狂地把精力放在這一點上”。他提出的理由是,今後20到25年,美國和中國“將有一家成為世界霸主”,如果美國繼續走下坡路,頂多10年,美國將出現不可逆轉的拐點,“霸主將是他們(中國)”

台灣外貿依存度如此高,進出口分別佔GDP比重為五成與六成,若美國與大陸經濟戰,台灣所受的影響難以想像。

根據外貿協會市場研究處統計,2016年臺灣全年出口累計2,804億美元中,對大陸出口738.99億,對香港384億,對美335.25億,這就表示台灣經貿出口到大陸美國超過五成,台灣對大陸出口也占了超過四成,所以他們鬧翻了,台灣經濟「地動山搖」是不可避免的。
 
有觀點認為美國與大陸經貿關係千絲萬縷,貿易戰打不起來,但若真的打起貿易戰了呢?

那台灣轉型的機會來了。

蔡英文其實有遠大眼光,讓台灣電力不足後,投資減少,工商業會離開台灣,等到台灣不再仰賴外貿或根本出口受重創,電力自然夠用,以後只要擔心有沒有錢買石化及煤來發電的問題了。

如果台灣工業崩潰,沒有用電大戶,自然也沒有缺電的問題,或者該說當吃飯問題最優先時,誰還考慮有沒有電啊。

目前蔡英文正往這方面努力。

可預見的,蔡英文仇中大概就是因為看到臺灣對大陸香港出口超過1100億美金很火大,加上川普助攻,台灣經濟面貌在未來與現在必有很大不同。

那台灣能轉型成甚麼呢?

蔡英文不是向未來的台灣舉債搞前瞻建設嗎?台灣工商業崩潰後,變成原始社會的台灣,沒有電也就沒有電視網路,大家回到遠古或農耕時代,沒有名嘴亂天下也沒有酸民在網路靠妖…

那時台灣不就變成烏托邦了嗎?

Blackjack 2017/8/20

陸嗆美國301 揚言抵制波音
2017-08-20 04:29經濟日報 記者林庭瑤/綜合報導

美國貿易代表署宣布對中國大陸發起301調查,大陸《環球時報》昨(19)日發表社評指出,中國的報復將以牙還牙,限制波音飛機、大豆、牛肉等美國產品進口對中國大陸來說,很容易做到。
中共官媒「瞭望」周刊分析,川普想藉此兌現「美國優先」競選承諾,轉移國內政治焦,並向北京要價、尋求談判籌碼。

環時社評指出,高喊對中打經濟戰容易,但也必須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準備。中國對美出口涉及全球產業鏈,對美順差的五成九來自在中國的中美合資企業。

對中國產品徵收高關稅,相關美國企業會立刻蒙受損失,並將導致美國消費者承擔更高成本,美國運輸倉儲和批零行業都將減少就業。

評論表示,波音飛機生產涉及美國幾乎所有的州,大豆、牛肉產區則是川普的重要票倉;重要的是,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貿易大國,與中國打經濟戰爭,豈能是一場由美國人編寫程式和使用規則的電腦遊戲?

社評認為,美國能否保持科技和經濟的全球龍頭地位,取決於美國不斷自強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它能否扳倒中國。美國的最大對手是它自己,而非中國這樣的外部力量。川普前首席戰略顧問班農要求華府將主要精力用來定位「敵人」,他是在誤導美國。

大陸商務部日前發表強硬聲明說,中方「嚴重關切」,譴責301條款的單邊機制會破壞WTO的多邊機制,「若美方不顧事實,中方絕不會坐視,將以『適當措施』堅決捍衛中方合法權益。」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曾警告「中美利益相互交融日深,貿易戰沒有贏家,只會雙輸。」大陸商務部報告指出,全球價值鏈中,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總體上雙方互利共贏。截至今年6月,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美國出口的26%的波音飛機、56%的大豆、16%的汽車、15%的積體電路目的地是中國。

******
社评:班农终于离去,希望其遗毒亦被铲除

2017-08-19 05:27:00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 分享 2699参与

《时代》周刊称其为“伟大的操弄者”。
白宫发言人桑德斯18日在一份声明中说,白宫办公厅主任凯利和特朗普首席战略顾问史蒂夫•班农确认,8月18日是班农在白宫的“最后一天”。当天早些时候,《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报道,特朗普总统向其助手透露,已经决定解除班农的职务。
美国媒体曾戏称这位白宫首席战略顾问为“班农总统”,以突出他对特朗普总统无人能及的影响力。班农堪称美国鹰派中的鹰派,他在进入白宫前曾宣扬中国和伊斯兰是美国的“最大威胁”。
特朗普解除班农职务或与他近日因处理夏洛茨维尔市骚乱的方式而受到美国国内巨大压力有关。希望班农的离去有助于白宫的整体国际观减少偏激的因素,美在全球化等问题上的抵触有所减缓,表现出更多建设性。
就在17日,班农的名字与中国再次连在了一起。《美国瞭望》17日发布了该杂志记者与班农的谈话,班农在这次访谈中宣称“与中国的经济战就是一切”,“我们必须疯狂地把精力放在这一点上”。他提出的理由是,今后20到25年,美国和中国“将有一家成为世界霸主”,如果美国继续走下坡路,顶多10年,美国将出现不可逆转的拐点,“霸主将是他们(中国)”。
班农提出的具体建议是:动用301调查,限制中国购买美国技术,限制中国对美出口,等等。
班农17日否认这是他授权刊登的访谈报道,不过《美国瞭望》刊载的内容与班农长期的对华认识一脉相承。
众所周知,在美国有一些主张与北京对抗、不惜代价遏制中国崛起的人。其实在中国,同样存在认为中美势不两立,北京需放弃“任何幻想”的人,中美两国这些年如果想走向全面对立和摊牌,是不难找到所谓确凿理由和狂热支持者的。
然而中美避免对抗、加强建设性合作的理由显然更多,由于这种合作的受益面极大,支持它延续下去的公众规模也更大。
坚信美国必须同中国打经济战,视中美两国“你死我活”,班农很可能直到离开白宫都这么想。但把他的这些主张放到整个美国的对华态度中看,这些激进口号大体相当于华盛顿对华认识的“最坏准备”,以及某个时刻的冲动念头。但是它们如果要成为美国对华的真实政策,恐怕不是某一两个人所能决定、推动的,白宫为此必须要过美国商界、以及美国全社会利益和态度的关。
即使班农走了,他的“遗毒”也会部分留在白宫。但即使他不走,他也未必就有制造中美贸易以及整个关系拐点的本事。势比人强,中美5000多亿美元的双边贸易就是势,两国贸易额仍在增长也是势,站到这个势对立面的人都不会有大坝那样的力量。
喊对华打经济战容易,真那样干,也必须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准备。中国对美出口涉及全球产业链,对美顺差的59%来自在华合资企业。对中国产品征收高关税,相关美国企业会立刻蒙受损失,并将导致美国消费者承担更高成本,美国运输仓储和批零行业都将减少就业。
中国的报复将以牙还牙,限制波音飞机、大豆、牛肉等美国产品进口对中国来说很容易做到。波音飞机生产涉及美国几乎所有的州,大豆、牛肉产区则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贸易大国,与中国打经济战争,岂能是一场由美国人编写程序和使用规则的电脑游戏?
美国能否保持科技和经济的全球龙头地位,取决于美国不断自强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它能否扳倒中国。美国的最大对手是它自己,而非中国这样的外部力量。班农要求华盛顿将主要精力用来定位“敌人”,他是在误导美国。希望班农的离去不只是个形式,让人们8月18日之后能够感受到白宫战略思维的某种拐点。

***
社論-冷靜看待「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比率升高
2015年07月12日 04:10 主筆室
台灣接單、大陸(含香港)生產的比率,已升高到47.1%。(圖/新華社)
台灣接單、大陸(含香港)生產的比率,已升高到47.1%。(圖/新華社)
經濟部日前發布「2014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接單、大陸(含香港)生產」的比率,已升高到47.1%,且顯著高於5年前的43.8%。國人對於此一現象,有必要以冷靜的態度,和正確的視角來看待及解讀,而毋需一味憂心忡忡。

上述的47.1%比率,表示去年台灣每接到1百美元的外銷訂單,就有將近50美元是在大陸生產或出貨。這種現象,表示台灣生產的條件,已經遭受到大陸的激烈挑戰,對此,國人自應予以高度關切。

然而,國人若能冷靜下來,以正確的視角來解讀,當可發現,「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比率之升高,背後實有諸多客觀因素在推波助瀾,並非完全是台灣廠商不爭氣。


譬如,大陸的生產鏈建設,近年確實進步很多,目前已達「門類齊全、配套完整」的程度,因此台灣外銷訂單被轉到大陸生產,實是大陸已具備生產優勢所致。更何況,大陸生產鏈中,包含著很多台資生產者;台灣接到的外銷訂單,若轉由大陸台資廠商來生產,那對台灣而言,也是「肥水不落外人田」。

其次,大陸內需市場崛起後,台灣接到的外銷訂單,有越來越多是要把商品供給大陸內需;這樣的訂單,在大陸生產、就地出貨,顯然比較有效率。

還有,這種大陸生產比率之升高,也顯示台灣廠商的「三角貿易」越做越大,亦即有些外銷訂單,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交貨給第三地」;這種案例,本質是台灣廠商把第二地(大陸)的貨品,賣到第三地(美歐日等),台灣廠商是居間操作生意者,而非商品的生產者;這也是國際貿易上常見的貿易型態。

追根究柢來看,「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事例,早就有之,並非近年才有。最早一批登陸投資的台商,就是因為接了外國訂單,卻卡在當時台灣生產成本過高,無法在台灣生產,所以只好「轉場」到大陸去設生產線。由此可見,「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是伴隨兩岸經貿活動而生的現象,實不必大驚小怪。

但為台灣利益考量,總不能讓這種大陸生產比率,無止境地升高。根本解決之道,可由我政府出面,輔導台方廠商,包括大陸台商,各自建立合理的「兩岸分工」機制,也就是把不同層級的商品,分別安排在兩岸兩地生產、出貨,而不要過度倚賴大陸的生產鏈。

直白地說,就是高檔次、個性化、較小量的商品,儘量安排在台灣生產;至於大眾化、普及型的商品,則可以充分安排在大陸生產。這樣的兩岸分工,是當前台灣重振貿易優勢的最佳模式。

上述的兩岸分工,台灣已有若干行業採行,而且收效不錯。像自行車行業,幾大廠商都已到大陸設廠,但在台灣也都留有生產基地,這就是為了兩岸分工而設,即大陸廠主要作大批量生產普及型商品,供應大陸市場;台灣廠則較小量生產個性化高檔商品,供應歐美市場及台灣本地市場。

依產品層級來作兩岸分工布局,這對台灣外銷品的水準,是一種嚴酷的考驗。換言之,如果台灣外銷商品的品級能不斷提升,那在台灣生產的必要性就很大。反之,若是台灣外銷商品的品級一如舊慣,難見提升,則台灣接到的外銷訂單,會有越來越多轉往大陸生產,因為大陸生產一般商品的能力,比台灣強。

由此看來,「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比率之高低,其實牽涉台灣生產水準之優劣。如果台灣生產水準很高,專門接高級品的訂單,則這種訂單轉到大陸生產的空間並不大;要是台灣的生產水準不進步,只能和大陸做一樣的東西,那台灣接到的外銷訂單,當然會大量轉往大陸生產。

當前台灣和大陸的經濟競爭,主要牽涉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對比。其中的關鍵問題是,台灣能做的商品,大陸也大都做得出來了。因此,台灣有必要來一場技術大革新,使生產水準顯著領先大陸,這樣才能穩住外銷訂單的台灣生產,也才能維持兩岸經貿的穩健交流。這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比率升高現象背後,對台灣最有「建設性」的啟示。

(工商時報)

關鍵字:台灣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