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大學通識教育談大學教育(上)
2006/06/05 00:00:41瀏覽513|回應1|推薦7

  清大故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說過「大學之大,在於大師」,意即一個好的大師往往能啟迪人心,激發學生學術研究的思考潛能。雖然每週短短幾堂課能講到的內容有限,但帶來的啟發卻可以是無窮的。因此,在人生的青春歲月裡,若有機會也常聽到其他大師啟發式的教學或演講,這對一個知識份子的啟迪是有莫大正面的助益的。

  「通識者,通古今之變,識天下之際也。」大學通識教育的本意理當如此,可是目前國內大學的通識教育卻乏善可陳,原本充滿期許的通識教育竟淪為「營養學分」教育,大學的通識教育會發展成目前的窘態,其實是可以預見的。主要原因可以分成幾個面向:首先是各個科系的本位主義心態,由於大多數科系的教授皆認為系內的學生應該多花時間在專業課程上,而不應修太多通識課程,因為通識課程修多了對專業能力並沒太大幫助,反而很可能會影響學生在專業課程上學習表現,這種情形在一般大學的理、工、電資學院尤其明顯。

  其次,學生的學習心態問題也是重要關鍵。多數學生選修通識課程之原因,不外乎因專業課程課業壓力重,想選幾門通識課來調劑身心,或是在校方規定的通識必修學分數壓力下不得不修通識課。當然多數人選修通識課的主因還是「營養學分」的關係,至於因有興趣而選通識的同學也大有人在。

  在本文的分析裡,個人覺得應該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有幾個部份,一.「為什麼通識課程會被學生當成營養學分?」,二.「為什麼系所的本位主義會排擠甚至於輕忽通識教育?」,三.「為什麼國內大學的通識教育是1990年代後,才慢慢重視呢」,四.「我國大學教育體制主要是仿照美國,試問美國是近1990年代後才開始重視通才教育嗎?」。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面向:『政府部門或教育單位在參考歐美教育制度時,往往忽略將在地文化納入考量的重要性,也忽略了整個教育制度與其社會文化環境之間的關聯性,以致於在歐美施行成效不錯的教育制度援引用到國內之後,成效往往大打折扣。』從上述探究的幾個問題脈絡中,或許我們可以找出在國內大學教育其通識教育的問題所在,並進一步對這些問題找出解決之道。

------- 未經整理的91年初稿:)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stronomy&aid=299428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通識教育難在於師資
2006/06/05 00:42

通識教育難在於師資

應該從師資培訓開始做

多元入學的本義也是如此

可惜政策無法有效落實

因為 執行者都急功近利

忽略了教育英才是百年大計

揠苗助長

只會讓教育的本義越來越偏離正軌